发挥好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2017-12-18祁述裕
◎祁述裕
发挥好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祁述裕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最稳定、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先导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是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文化价值;先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部分的论述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度重视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强调发挥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论述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中。如2013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论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位置,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新的深刻认识。
文化在人类文明成果中最具持久价值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了简单地说明文化的特点,有人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吃饭不是文化,如何吃饭、吃什么饭才是文化。文化体现在一个民族日常生活和创造性活动中,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察问题、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有着无比丰富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各个领域都有许许多多杰出的创造。但真正能留存下来、富有活力并仍然能够给予人类以滋养的主要是文化,包括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观念、各种思想学术文学典籍、绘画、音乐、工艺品、建筑和园林等。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当中最稳定的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沉淀和确立下来的,也是最稳定、最能够体现本民族相互认同的内容。如中华民族讲究尊老爱幼,崇尚尊师重教,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都是千百年形成的文化认知、文化共识。又如2010年12月广州举办的“十年春运”摄影展,形象、真切地反映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为了与家人团聚不畏艰难回家过年的场景,极具震撼力。是什么在支撑这些数百万农民工回家过年的信念?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春节家人团聚的习俗,是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的传统观念。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上野光平在《现代消费论》中,把当代消费品分为耐用消费品和具有永久性财富产品两类。他认为,汽车、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等属于耐用消费品,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绘画和影视产品等属于具有永久价值的产品。上野光平认为,当时日本尽管在经济方面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强国,但与欧洲国家相比,强项是在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上,在永久性财富这类精神产品生产方面跟欧洲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提出,日本未来应该把创造具有永久价值的产品作为主要追求,并建议日本倡导“文化立国”,此主张很快就被日本政府所接受。“文化立国”被日本视为近代以来的第三次远航。
文化在人类文明成果中最具特色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说:“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这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有一句格言,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实际上,国外也同样十分重视文化传统对政治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西方有一句格言,叫“文化是制度之母”,说的是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文化不同,相似的制度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差异,同时也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不同民族具有共同价值和追求。2013年,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要求,要善于发掘和传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文化最具有感染力和心灵穿透力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化最具感染力和心灵穿透力这个特点。以文学作品为例,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学名著在他人生经历中的影响。谈到他年轻时读了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对他世界观形成的影响。谈了他年轻时酷爱读书,并深受滋养的经历。还特别谈到他当年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于是走了30里路去借,后来这位知青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的往事。
文化思维包括哲学思维、宗教思维、道德思维和艺术思维,文化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具有改变人、塑造人的巨大力量。《论语》《易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和《格萨尔王》等这些思想名著和文学名著,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思想文化正是通过其独有的感染力和心灵穿透力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人的行为判断。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引发了美国废除黑奴的运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看了巴金的《家》《春》《秋》走上革命道路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文化是影响社会进程的强大力量
文化的力量像水,看似柔弱,实际上很强大;文化像空气,有时看似无形,但却须臾不可或缺。文化有极大的冲击力,具有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马克思讲过,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成为经济学界、文化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业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菲利普斯的专著《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的核心观点就是文化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这本书分析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后认为,新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即个体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重要性理念的确立,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此之前,学术界大都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或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通常把它归结为地理大发现,或归结为科技进步。菲利普斯认为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新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
国家科技巨大进步和经济腾飞往往也有赖于文化变革的力量。从欧美国家看,从16世纪开始,近代500多年来,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经历过依次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的五次转移,每一次转移都跟文化变革息息相关。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意大利是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意大利的崛起得益于文艺复兴。恩格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等。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英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倡新教精神,注重现世生活。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热土。启蒙运动无疑为法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洲的中心在德国,德国思想革命——狂飙运动为德国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20世纪上半叶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中心,它的崛起同样得益于新教精神,得益于对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崇尚。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是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部分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长日亭留 王全福/摄
G120
A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
10.13561/j.cnki.zggqgl.2017.12.002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