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研究探析
2017-12-16杨晨晨
【摘要】目的:探讨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模式。方法:本研究对开放获取的背景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实施开放获取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及创新中的角色,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结果:优化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策略包括:(1)学术期刊努力走出去,积极开展开放获取的出版工作。(2)建立开放获取的有效网络平台。(3)签署开放获取协议,以保护作者和读者的合法权益。(4)设立或加入开放获取期刊联盟。(5)加大社会对开放获取的宣传度。结论: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利用开放获取这一传播模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提升期刊的传播效率。
【关键词】学术期刊;开放获取;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91-02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1]。开放获取期刊是继“数字化期刊”和“网络化期刊”后出现的新型出版模式期刊[2]。开放获取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成果。同时,开放获取出版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能更加广泛、经济而有效的学术交流。在我国,开放获取期刊多数是由传统期刊转型而来,为了解传统期刊与开放获取期刊的差异,更进一步了解期刊开放获取的特点,本研究对开放获取的背景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实施开放获取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及创新中的角色,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开放获取的相关背景知识
1.开放获取的产生背景
开放获取的产生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前,读者往往通过纸质版期刊的订阅和购买实现科技论文的获取,或者通过图书馆的期刊借阅、复印来达到获取期刊论文的目的,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人们不再单一地依靠纸质版科技论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使得从互联网上下载科技论文成为现实,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论文已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互联网的兴起与网络环境的日益成熟是开放获取成为可能的良好开端与催化剂。
2.开放获取的定义
开放获取是指在某种经济资助下出版而提供读者免费在线访问和使用的期刊,允许读者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访问所有学术期刊文献,而不缴纳任何费用,可阅读、下载、复印、分发、打印和搜索文章的全文。在此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费用的支出与收入。
3.开放获取的特点
根据开放获取的定义,开放获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出版论文在发表前需要经过同行评议过程。其次,开放获取是指获取论文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即可阅读、下载、复印和打印。开放获取不收取任何费用,作者需要付费发表,或在某种经济资助下出版,以达到开放获取的目的。由于开放获取利用创作共用协议等标准协议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所以发表的论文不再有版权方面的限制,论文不会一时开放后又不能下载或免费获取,而是实施长久地开放获取。另外,每篇论文都有唯一的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标志。最后,根据开放获取的特點,数字化开放获取后,期刊的成本费用由纸质版期刊的审稿费、印刷费、发行费、办公费、稿费以及人员工资转化为含有审稿费、办公费、稿费和人员工资的期刊成本费用。印刷和发行的费用节省了下来,虽然期刊仍会有购买成本和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但长时期印刷费和发行费用的下降,完全可以抵消一次性的购买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开放获取的整体成本也就明显下降。总而言之,开放获取较传统的纸质期刊能够明显地降低出版成本。
二、国内外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情况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开放获取,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的开放获取已经走在了前列。作为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Elsevier从2006年启动混合性开放出版项目。Springer是仅次于Elsevier的全球第二大学术期刊出版商,2008年, BMC被Springer收购,使得Springer成为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另外,POLS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非营利性出版机构,于2000年成立,致力于科技和医学文献在全球范围内的免费获取,POLS有8种开放获取期刊,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POLS One。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作为全世界著名的大学,其出版社也致力于开放获取工作的推进与发展。剑桥大学有完全开放获取期刊12种,超过200种符合开放获取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所有期刊均可实现复合开放获取,另外,还有完全开放获取期刊31种[3]。另外,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六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即Elsevier(爱思唯尔)、Springer Link(施普林格)、Johnwil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和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都有相关的开放获取政策的公布。有关于开放获取政策的实施与发布,能推动开放获取的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美国国会已要求由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要通过Pubmed(国家医学图书馆联机档案库)免费提供利用[4]。
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起步明显较国外发达国家晚,近年来在科技出版界也有发展势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作者提供开放获取阅读平台,也实现了开放获取出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取先发表后评审方式发布最新科技论文,使得成果和现实能迅速得到交流与推广,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和新的思想与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发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T)于2010年在第八届柏林国际开放获取会议上正式发布,是中国第一个专业部委组织的可以代表国家的OA期刊集成平台
周永红等[5]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发现目前各期刊依托自身出版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文,但全文开放获取程度不一,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除能优先提稿、审稿、编辑、排版等流程外,也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检索系统。通过研究认为学术期刊可通过优化资源获取、转变期刊订阅模式和提升交互平台活跃度优化开放获取服务,促进资源开放获取。吴岩等[6]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联合期刊”为例,调查开放获取对期刊影响力的促进作用,2010年底,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建的“材料期刊网”是“联合期刊”,为开放获取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技术平台。该网实现论文“超前”开放获取以及多个专业频道将现刊和过刊的开放获取。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开放获取期刊克服了前者由于订购数量少而引起的访问受限,开放获取期刊能明显提高期刊的传播范围,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树霞等[7]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农业科学核心期刊表为检索源刊,利用网络对135种农业科学核心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机制进行调研,有84种依托自建网站进行开放获取出版,其中部分期刊同时依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O)和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DAJ)开放获取,从而实现了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多种出版机制并存。
三、优化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策略
1.学术期刊努力走出去,积极开展开放获取出版工作
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和编辑人员应提高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意识,主动认识到开放获取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大势所趋。如果期刊实行开放获取,那么在纸质版期刊正式出版同时或者出版前,读者可以从网络获取和查阅电子版论文,方便读者对论文的获取。作为出版机构也应认识到,开放获取能够吸引优质稿源,逐步提高期刊的稿件质量,最终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
2.建立开放获取的有效的网络平台
学术期刊要想实现开放获取,应建立和完善期刊的网站,实现论文的开放使用,读者可以通过网站实现免费下载期刊全文的工作。但是现在有的期刊的网站平台建立不完善,期刊的网站平台的工作主要向投稿、审稿的功能倾斜,重点并不是放在开放获取的工作上,所以下载论文的界面显示不清,读者往往使用不便。有的期刊开放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期刊开放获取的功能不够完善。对于由自主网站平台的期刊,应重视网站的维护和网站信息的更新,积极将最新的文章进行上传。同时,学术期刊应做到不仅要实现本网站开放和站内检索,更要积极地与国际、国内的相关文献数据库进行链接与检索,更为充分地发挥提高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作用。
3.签署开放获取协议,以保护作者和读者的合法权益
期刊社和编辑部对每一篇论文不拥有著作权,因此,无权开放论文允许他人复制、公布汇编[8]。期刊社在没有得到作者的授权之前是不能进行开放获取的。期刊社应主动向作者介绍和宣传开放获取的作用、优点,鼓励作者在开放获取期刊投稿。同时,在实施开放获取出版之前,需与作者签署开放获取协议,协议中明确指出论文的版权归属期刊或版权归属作者,但允许他人下载、使用、打印和传播,复制。以上做法既保护作者权益,又保证期刊利益,以防止期刊与作者论文开放获取因其版权的一系列纠纷问题。
4.设立或加入开放获取期刊联盟,形成集群化的开放获取模式
期刊可以聚集成群,形成开放获取集合体,可达到最为有效的开放获取。多个期刊可以联合建立基础数字的出版平台的联合体[9],建立统一的开放获取集成平台。集成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期刊分散使用不便的问题,在集成平台的网站上链接联盟的图标、网址,链接成网络,达到各集成平台参与期刊的全文链接下载工作,实现期刊数据的互相联通,方便读者和用户快速便捷地查阅和下载期刊文献。目前学术期刊单一开放获取的模式逐步发展为开放获取期刊集群化经营发展模式,在今后,也会有更多期刊加入集成平台,使期刊的开放获取不断得到完善。
5.加大社会对开放获取的宣传度
我国开放获取工作起步晚,社会各界对开放获取的意识不够强,期刊应在读者群中加以宣传开放获取的作用、特点、介绍开放获取的相关策略,鼓励作者积极向开放获取期刊投稿,积极向作者宣传他们的权利,充分借助媒体宣传开放获取,可在相关报纸、杂志、广播中给予报道。此外也可利用期刊自身的版面对开放获取进行报道,扩大开放获取在读者与作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10]。在我国,开放获取的群众了解度不够,需要学术出版界加强认识,引起重视,加大宣传,积极行动,顺应潮流,给予积极的响应。
总之,开放获取资源正在成为主流,学术信息资源共享成为趋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期刊已经采取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中国已有600多种期刊实施开放获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当然,目前开放获取也存在运营资金短缺,期刊质量参差不齐,版权保护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11],但我们不能见到问题就退缩,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应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全面实施开放获取,科研机构也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开放获取的有效实施,是科研交流与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开放获取的实施有助于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实施的有效方法。学术期刊更应抓住机遇,利用这一传播模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提升期刊的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洢颖,姚长青,田瑞强. 复合开放获取期刊中开放获取论文学术影响力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56-165.
[2]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 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对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48-953.
[3]刘晓霞,张新鹤. 国际著名学术期利出版机构的开放获取政策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6(9):57-62.
[4]翁淳光,梅红,黄成,等. 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网站可用性比较研究——以生物医学期刊为例[J]. 情报杂志,2013(3):117-120.
[5]周永红,陈思.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CSSCI来源期刊为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2):69-74.
[6]吴岩,李海兰,毕淑娟,等. 科技学術期刊开放获取大有可为——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联合期刊”为例[J]. 编辑学报,2012,24(3):274-276.
[7]李树霞,周玉芝,刘钟.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机制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17(2):15-18.
[8]蔡飞鸣. 开放存取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41-745.
[9]荆志伟,李春梅,姜秀新,等. 我国中医药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模式的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0-12.
[10]赵日珑. 开放获取期刊及其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启示[C]// 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 2007:119-120.
[11]刘桂玲,刘伟,郝俊勤.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5):21-25.
作者简介:
杨晨晨(ORCID:0000-0003-3263-0392),博士,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