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16闵秀校
闵秀校
【摘要】通过语文语感训练,使学生从初始文章到句段的理解,直到课文的社会意义的研究,最后,脱离课文吸收其精华,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会提高学生迅速感悟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语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36-01
叶圣陶指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语感训练。何为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就是一种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一、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与其他表达方式相比,有它独特的一面,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语言是一种文化存在,前人的认识经验基本上贮存在语言文字中,一文字的形式浓缩,凝固,绵延下来。而且由于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又会赋予它们现在时态的新思想。比如,常听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本来是赞美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可现在,人们则把它拿来作为爱情忠贞的誓言,颇有点“冬雷陣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味道。所以同样的一字一句,不同时代的人则能从这种“文化存在”中读出不同的滋味来。
第二,除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信息外,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更是浩瀚无边,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所谓的“语境”信息。比如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亮皎洁的月光,从松树枝杈间斜照过来,清澈的泉水在光洁圆滑的石上潺潺地流着,这自由清澈的泉水好像会流入人的心灵,把你带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透过这两句的描写,我们似乎触到王维向往大自然的脉搏。而要透过诗句窥视到人的心灵,直接迅速领悟语言内在的韵味,只有具有语感能力的人才能做到。
正是语言内外的所含信息的这种无穷尽,课文语言就可以把上下古今天南海北的不同时空集于一身,把人类所有的知识信息贮于一体。一词一句一篇一旦被理解,就可窥见一颗心灵,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要迅速领悟课文语言的全部信息,必须进行语感训练。
二、开展有效的课堂语感训练
第一,抓语言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读”中迅速领悟课文的内容。正如司马光所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大家巨匠无不在“读”上下功夫。
第二,抓语言的品质训练,即语言的“内在素养”。这是重点部分,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语言完整性的训练。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句话都有它的纲,只要围绕着纲来阅读,就能迅速抓住全貌。比如《孔乙己》一文,故事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简直是用小笑贯穿着的,取义何在?围绕这一点来理解文章就会明白: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有他的悲哀,有他的缺点他竭力想跟小伙计搭话,他有跟别人交往的殷切愿望,所有在场的人可不管这些,只是把孔乙己取笑一阵,取得无聊生涯中片刻的快活。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种地步,故事里并没点明,可是从这一点想开区,不是可以想的很多吗。
其次,语言准确性的训练。教师应把关键词语及用词精确的句子划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理解。还是《孔乙己》一文,第九节是这么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单独作一节搁在这儿,什么用意呢?最先想到的大概是结束上文。但是“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要说明什么呢?这不是说孔乙己来不来,存在不存在,全跟别人没有关系吗?别人的生活反正是无聊,孔乙己来了,把他取消一阵,仿佛觉得快活,骨子里还是无聊:孔乙己不来,也不过无聊罢了,这就叫“也便这么过”。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是全篇的归结语。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课文的理解才算比较准确深刻。
再次,语言条理性的训练,即对课文内容与结构总体顺序的把握。要求教师有逻辑地提问,学生顺次答问,逐渐理清文章的条理,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语言的条理性。比如《孔乙己》这篇文章,可以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全文写了多少“笑”,笑谁,为什么?“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是什么用意?等等。
通过这三步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逐步加深了。可是还应把文章这个“点”放到当时社会那个“面”上来研究。这就进入了第三个训练阶段。
第三,抓语言的理解训练。主要是针对语境语义的理解。《孔乙己》可结合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来看,“我的取材,多釆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第四,抓语言的应用训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了某种技巧后,抓紧训练,融入到学生的阅读和习作中。比如运用《孔乙己》中“以点带面”的技巧,来分析或写作几篇小文章加以巩固。
经过这四步的训练,使学生从初始文章到句段的理解,直到课文的社会意义的研究,最后,脱离课文吸收其精华,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会提高学生迅速感悟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