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12-16钟太喜
钟太喜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凭借多种媒介免费共享,如何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探求初中文言文诵读的方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尝试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利用互联网软件平台激发学生诵读热情和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等三个方面对初中文言文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互联网+教育;诵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02-02
处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互联网时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大脑,教师的教学智慧自然也应该包括使用新媒体工具高效便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因为受应试成绩的影响,教师们为了能提高学生卷面成绩,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教学模式基本不会离开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逐字逐句地串讲这样的僵化思维。而对于文言文中呈现出来的人文气息,学生应该有的诵读语感都统统忽略掉或者无法顧及。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对文言文只能机械的接受,机械的记忆,不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厌学文言文,教师厌教文言文,文言文的诵读也就毫无声息的退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舞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现象: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矫枉过正。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一篇字面理解有难度的文言文,完全摒弃字词的讲解,只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认为这样就是改革和革新。这样的教法固然有了人文的味道,但把文言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也就是文言文字词的学习丢弃了。
这些专注于应对考试的只关注字词的教法和只关注人文情怀的教法,实际上都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就达不到应该有的作用。极少有人真正重视文言文朗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所以不舍得在课堂上因为文言文朗诵浪费时间,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很难听到有朗朗的读书声。
二、运用适当的互联网软件平台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如何才能能保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除了传统的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诵读形式,文言文教学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东风,让现代教学技术为文言文诵读教学提供便利。
首先,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或是新鲜别样的教学内容都很容易吸引学生快速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而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恰当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有丰富的学习情境。比如,可以在自己的班级里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录制学生朗诵音频视频上传,由同学,朋友,家人关注后写出鼓励性的评语。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如果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突出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作用,不断的尝试增添新鲜的朗诵形式,就可以让文言文诵读活起来,让学生的诵读思维有延展性。
其次,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诵激情必须首先摒弃之前的僵化做法,吃透教材,在浩如烟海的备课资源中整合出适合学生学情的互联网+教育资源。比如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就播放了一部具有浓郁中国味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唯美的画面,忠实于原著的情节,文白间杂的对话,让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当笔者开始教学时,学生的诵读兴趣空前高涨,他们轻易地克服了课文的字词障碍,同时,学生在诵读中也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朗诵音频和视频上传到班级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留言发表评论,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运用互联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运用互联网虚拟微课在课前明确诵读目标,课后及时肯定学生诵读成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诵读的目标。借助自己针对班级学情构建互联网虚拟教学平台对学生在课前提出有关文言文诵读的目标,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有意识记的效果要远远强于无意识记的效果。目标明确,学生在诵读时就会有所偏重,能迅速加深对文章语感的形成和内容思想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也能增强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有意识记与目标的明确是文言文诵读效果的重要前提。
诵读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要读准。将字词读准确、将句子停顿读明白、将语段读出应有的语气来,这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读懂。指岁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语气的收放,情感的体会,能读出文气。再次要共鸣。要求学生与文中的道德情感相互融入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精神气。
教师可将这三个要求以微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络班级群里,在课堂实践中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诵读,并及时将学生的诵读成果发布到网络上,以或者更多人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教师让学生在班级互联网诵读交流平台中不断的激励中,逐步消除了对文言文文本的陌生感,而且在感受文言文朗诵之美的同时也对文本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从而借助运用互联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因此,教师借助现代化手段,运用互联网+教育手段,不断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诵读习惯,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尝试的方式中让学生长生了对文言文的热爱和亲切感,从而真正走进文言文学习的领域,去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时空中产生属于自己的共鸣,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参考文献
[1]孟承宪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董凯扬,性别:女,出生年月:1978.8,籍贯:安徽,工作单位: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学历:研究生,职称: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