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7-12-16史婷婷
史婷婷
【摘要】 目的:探索自我效能理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临床研究,根据其就诊时间单双编号,分成两组,其中编为单号49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编为双号49例为观察组,增加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分析干预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GSES评分(31.20±4.00)、(38.48±4.39)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68;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MBI评分(44.34±3.30)、(63.83±4.3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7.10,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对照组干预1个月时上肢FMA评分(37.54±3.10)分、下肢FMA评分(22.13±2.34)分,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上肢FMA评分(50.39±5.66)分、下肢FMA評分(30.43±2.73)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6.73,6.98,6.50;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6.39;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康复信心,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自我效能; 急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1.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1-0153-02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因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导致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肢体功能损害,具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脑卒中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且近些年呈年轻化趋势,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其临床救治率也显著提高,但致残率仍然高达80%[2]。临床研究认为,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控制,而自我效能在个体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其内在力量[3]。因此,自我效能理论对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转归非常重要,而本研究重点验证自我效能理论对AMI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现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临床研究,符合文献[4]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排除严重急慢性心脏病、颅脑外伤者、四肢瘫痪、既往有精神病史、伴严重认知障碍、听力障碍、理解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编号,并将单双号分成两组,其中编为单号49例为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37~79岁,平均(60.54±4.2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21例;编为双号49例为观察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39~78岁,平均(61.72±4.2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6例,出血性脑卒中2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疏导其不良心理,指导开展早期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同时增加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1)情感支持。进行授权教育,使其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能与医护人员建立合作式关系,掌握大量的主体行为经验;护理人员应给予适当鼓励,消除患者因长期疾病或短期看不到康复效果而产生的悲观心态,以增强其治疗和康复信心;使患者认识到自我效能的重要性,了解其压力和悲观情绪产生的原因,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尽可能调动其自身潜能,以发挥能动作用。(2)社会支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教育,使其能帮助患者认识到良好社会支持对提高自我效能的重要意义,同时了解家庭成员面临的压力,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3)直接经验。成功经验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应帮助患者积累成功经验,在进行功能锻炼过程中,对其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给予鼓励和称赞,让患者很好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增加和维持其自我效能感。(4)间接经验。将年龄相仿、自信心较强的患者安排在一起,以促使相互激励,增强信心;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通过功能锻炼良好患者对自身情况的亲身体会与其他患者进行分享,不仅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其他患者功能锻炼信心。
1.3 疗效判定
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时均进行自我效能感量表问卷调查,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定,共有1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完全正确”分别记为1~4分,满分4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LD),总分60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利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包括上肢66分和下肢34分,即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完善。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9.0版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GSES评分(31.20±4.00)分、(38.48±4.39)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或6.6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P<0.05),见表1。endprint
2.2 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MBI评分(44.34±3.30)分、(63.83±4.3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7.10,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对照组干预1个月时上肢FMA评分(37.54±3.10)分、下肢FMA评分(22.13±2.34)分,观察组干预1个月时上肢FMA评分(50.39±5.66)分、下肢FMA评分(30.43±2.73)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t=6.30,6.73,6.98,6.50;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6.39;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其致残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其治疗重点为促进残存功能的恢复,但患者因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冲击,更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效果[5]。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心理和生理的复杂康复过程,提高其运动功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患者和护理人员均极具挑战[6]。
自我效能是个体采取行动并达到某种目标或能应对某种困难情境的信念,也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可反映人体对自身潜能的发挥,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已被广泛用于个体学习和健康促进等多个领域的研究[7-8]。自我效能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信心,其应用能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增强康复效果[9]。自我效能理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的方法和思想,能帮助患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并协助完成独立自我照顾及重建身心平衡[10]。
本研究重点验证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得出增加自我效能理论干预组患者干预1个月时G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与常规治疗和护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作为一种补偿机制,会激发患者信心,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树立角色榜样,以提高自我效能。
本研究中,增加自我效能理论干预组患者干预1个月时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与常规治疗和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理论干预能促进患者自我感知和自我参与,通过将其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易于实现的小目标,从而使其不断有成功体验,也利于下一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另外,通过组织病友交流会,使其相互介绍和分享成功经验和体会,以发挥角色榜样作用,调动其自身潜能。同时家属的理解和参与,能使患者感受到强大的后盾。自我效能决定个体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方式,自我效能強的人对健康的目标要求更高,效能期望越强,会认识到努力改变现实,则努力越有力而持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主动坚持锻炼,从而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康复信心,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保平,郝正玮,赵雅宁,等.自我效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51-355.
[2]韩旭,盛夏,韩宝昕,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64-1065.
[3]崔婷.自我效能理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8):720-721.
[4]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王翠敏,张春玖,窦娜,等.自我效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2):114-117.
[6]张雪伶,曹瑞秋,郝正玮,等.自我效能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1):1106-1113.
[7]刘晓慧,柴晓敏,徐小维,等.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0,9(6):18-19.
[8]刘春兰,卢清朗,何小清,等.自我效能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746-748.
[9]徐江华,胡慧,王宁,等.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87-90.
[10]吕勇,陈爱秋.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及认知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9):2349-2351.
(收稿日期:2017-0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