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除害处理》案例教学的探索
2017-12-16罗坤刘开林刘敏
罗坤++刘开林++刘敏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双边贸易更加频繁,进出口检疫除害处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根据检疫除害处理的特点,探讨了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并以检疫性松材线虫为例,说明案例教学在植物检疫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调查,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行老师的认同,适合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47-01
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是动植物检疫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其特点在于理论性较强,偏重于实际操作。、如果仅仅采用课堂讲授,内容空洞而乏味。案例教学法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1],已在教学实践中被推广应[2-3]。
一、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习近平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缩写B&R)”战略构想的实施,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将逐步实现,国际间各种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剧增,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频率也大大加快。检疫除害处理为了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入侵,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散。因此,为了提高植物检疫除害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案例式教学试行十分必要。
检疫除害处理课程特点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是针对植物检疫过程中所需要采取的各种不同方式的除害处理,以植物检疫由来和重要性为切入点,是介绍检疫除害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多种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并结合国际上关于除害处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各个国家现在采取的除害处理方式,對植物检疫除害处理做了详细阐述。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检疫除害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达到培养和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目[4-5]。
二、案例教学法在检疫除害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的选择
检疫除害处理的案例包括危险性病原菌、害虫和杂草的处理,影响较大的检疫对象相当多,在检疫除害处理的危险性现场的处理中,引出松材线虫的案例。松材线虫病是松木上重要的检疫性线虫,侵染后,使整株松树枯死,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方法,俗称“松树癌症”松材线虫在进出境检疫过程中,是重要的检疫对象之一。在进出口木材、木质品、木质集装箱等材料中截取过。对松材线虫的处理主要有化学熏蒸、物理热水处理等方法。
2.分组讨论
(1)分组收集松材线虫案例的相关信息
在分析松材线虫时,分为3个小组。第一组,学生收集松材线虫的的基本信息。如松材线虫的分离级鉴定、松材线虫病的流行规律、松材线虫病现在的分布情况、松材线虫的危害情况。第二组,针对松材线虫的特点,收集检疫除害处理的方法。第三组,从松材线虫的侵染途径入手,提出并对松材线虫的防控对策。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由组员总结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再派出代表陈述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并和组员讨论。通过对“松材线虫检疫除害处理”案例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了对线虫的检疫除害处理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动植物检疫专业同学的存在感和优越感[4-5]。
3.授课评价
为了进一步调查教学效果。通过对听课同学进行的20个选择题、1个简答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效果优良的达到93%以上。认为学习效果不满意的不到1%(见图1)。对20人次听课老师反馈结果分析,对检疫除害处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满意的占绝大多数。例如,学生们通过“松材线虫检疫除害处理”案例学习,轻松地掌握了如何鉴定松材线虫,如何处理含松材线虫的样品,如何防控松材线虫疫区等问题。
三、结语
检疫除害处理课程在动植物检疫专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属于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现代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式教学的试行,使学生更有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优良,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及优化、问题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待今后继续探讨[6,7]。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77(1):22-24.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62-64.
[3]赵秀兰,魏世强,王定勇,等.案例教学法在《污染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158-162.
[4]张笑宇,胡俊,周洪友,景岚.《植物检疫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16):57-59.
[5]赵海燕,何忠伟,韩宝平.案例教学法在农业经济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266(8):266-267.
[6]沈会平.案例教学法在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346-347.
[7]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1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