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宁夏木球项目传承研究
2017-12-16马兆明刘宇泷
马兆明,刘宇泷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宁夏木球项目传承研究
马兆明,刘宇泷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国家于2011年颁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将文化崛起与文化自信问题已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被誉为“东方曲棍球”的我国少数民族木球项目,是宁夏乃至全国重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发源地宁夏及周边兄弟省市的高度重视。基于此,研究从木球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现状、运动价值、场地器材、竞赛规则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将从赛事组织、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体育基地等方面尝试性探索发展策略,使宁夏少数民族体育木球项目得到持续发展和良好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为:“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于2011年颁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律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并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渊源于宁夏少数回族木球项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已被宁夏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并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1 木球项目的起源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木球项目起源于宁夏,它不同于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实业家翁明辉发明的木球。学术界通过整理研究一致认为当今木球运动项目是由宁夏泾源县回族“赶牛”这种游戏演变而来。早在1992年青海民族大学马小明在《从第四届民运会看青海省的木球运动》认为:青海木球运动开展与“木球的发源地宁夏”[1]仍具有较大的差距。赵昌毅(2004)在《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中认为“作为回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 年)就已流传于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居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倪宏竹(2014)在《我国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认为:“最初仅仅在宁夏南部回族群众中开展的传统娱乐项目发展为现今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可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木球运动起源于宁夏,已是不争的事实。
2 木球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木球的传承与发展当属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起始点,在本届运动会上宁夏吴忠市组建木球代表队作为表演项目进行展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后来,为相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由泾源县对该项目进行挖掘整理申报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泾源县位于宁夏最南端,与甘肃平凉相接,以其为泾河发源地而得其名,历来素有“秦凤要道,关陇要地”之著称。泾源县地处六盘山脉,历史悠久,作为古丝绸必经之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明的热土上,养育着12万回汉民族的儿女,传承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
3 木球项目的运动价值
3.1 实现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目的
木球项目已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其项目的渊源是扎根于居住在宁夏固原一带回族放牛的孩子们为了愉悦身心,满足竞技心理需求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游戏。从项目的活动形式与内容,能够间接的反映出该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演变历程,又镌刻着文化历史的痕迹。为此,保护和传承木球项目,是对我国民族文化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又对我国民族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效途径
被誉为“东方曲棍球”的我国少数民族木球项目,属于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因其比赛活动具有非常激烈的竞争性、对抗性和趣味性,深受参与者的喜爱,虽然一场比赛仅为40min,但运动量和强度相对很大,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木球项目的练习与训练能够很好的增强参与者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将是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有效途径。
3.3 增进民族团结认同
传承与发展木球项目,有利于增进各个兄弟民族间的情感,实现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认同,促进民族间团结友好的相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又将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为各民族搭建交流和对话平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有利用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实现国家文化和民族共同大发展的最终目标。
4 木球项目的场地器材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木球项目未能很好的普及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对于该项目场地、器材、竞赛规则等相关知识缺乏,鉴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通过本研究的梳理,将开展木球项目的基础性知识进行传播介绍,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目的。
4.1 木球场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木球项目训练与比赛的场地要求为无障碍的土质或人造草坪均可,其长度为40m、宽度为25m的长方形空地即可;场地规定区域位置画线时线宽均为10cm,场地丈量从界线的内沿的地方开始量起。其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重要名词和标线:
(1)中线:连接两条边线的中点,画一条10cm宽与端线平行的线为中线。
(2)开球区:以中线的中点为圆心,4m为半径画一个线宽10cm的圆为开球区(从圆周的外沿量起)。
(3)开球点:以中线的中点为圆心,画一个直径为15cm的实心圆为开球点。
(4)球门区线:以端线的中点为圆心,2.50m为半径(从外沿量起)向场内画一条线宽10cm的半圆线为球门区线。
(5)球门:球门应牢固地设置在端线内沿中点处,两门柱内沿之间距离2.00m,横梁下沿至地面0.80m,门框呈圆柱形,直径为4—6cm,球门后装球网,球网应撑起,下端固定,球门与球网呈白色。
(6)罚球区线:以端线的中点为圆心,以8m为半径(从外沿量起)向场内画一条线宽10cm的半圆线为罚球区线。
(7)罚球点:以端线中点垂直向场内8m处(在罚球区线上)画一个直径为15cm的实心圆为罚球点。
(8)角球区:以边线和端线的交点内沿为圆心,0.50m为半径(从外沿量起),向场内画一条宽10cm的弧线分别与边线和端线相交,该区为角球区。
图1 木球比赛场地示意图
4.2 木球器材
木球项目的训练与比赛器材主要包括球、击球板两个部分:
(1)球,球体重量为100—130g,球体长9cm,圆周长18cm,球体两端呈半球形,中间为圆柱体,长5cm,两端顶部距圆柱平面距离分别为2cm,球体内部为木质材料制成,外部用柔韧的材料包裹。
(2)击球板,击球板用较硬并有一定韧性的的木质或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全长为70cm,由球板的板柄和板身两部分组成。上部手握部分叫板柄,长40cm,宽4cm;下部击球部分叫板身,长30cm,上宽4cm,底宽9cm,球板身的两个角呈圆弧形,击球板厚1.5—2cm,重量不得超过520g。木质击球板的整体,应当缠裹胶带或其它非金属保护物品,以防击球板断裂。
图2 木球器材示意图
4.3 木球项目的竞赛规则
体育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其运动项目的发展未来。基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木球项目的竞赛规则传播范围和力度不够,致使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性略有欠缺,制约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研究认为很有必要将木球项目的竞赛规则进行综合梳理,其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1)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2)对于项目竞赛规则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通过探讨分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按照我国学者田麦久教授对于运动项目的分类,木球项目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目。要求参赛两支队伍各派出5名队员进行比赛,其中有1名队员为队长;比赛时,上场队员必须身穿运动胶鞋、护膝、护袜、护腿板和戴手套。不得佩带可能伤害其他队员的物品。下面介绍竞赛规则中的相关概念和规定:
(1)比赛用时:全场比赛时间为40min,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每半场时间为20min,上、下半场中间休息10min。当下半场比赛结束,两队比分相等时,进行加时赛,时间为10min,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5min,中间不休息。
(2)发球:发球队员在执行各种发球或点球时,必须将球一次击出,防守队员应退出4m以外。
(3)界外球:当球触及边线或端线时为界外球。由对方队员在球出界处或端线发球点发界外球;发边线球时,发球队员应将球放在边线上,将球击入场内(发球队员可骑跨边线);发端线界外球时,发球队员应将球放在端线发球点上发球(发球队员可骑跨端线)。
(4)角球:守方队员将球击出本方端线,由攻方队员在球出界一侧的角球区发角球;发角球时,球的整体必须放在角球区内(发球队员可骑跨界线);角球可直接得分。
(5)点球:比赛中,当球在罚球区或球门区内时,防守队员在该区内犯规,均判罚点球(进攻一方罚点球)。罚点球时,将球放在罚球点上,除主罚队员外,其他队员须退出罚球区。罚点球未得分时,则由防守队员在端线发球点发球。
(6)争球:争球的判定条件为,当双方队员同时使球出界;当双方各一名或多名队员形成在原地抢球或用击球板,同时将球夹、压住时;当双方队员同时违例或犯规时;当球在球门区内而双方队员无法触及时;比赛中当裁判员因特殊情况停止比赛需恢复比赛时。
争球的执行,双方各一名队员之间造成的争球,由发生争抢的两名队员进行争球;双方多名队员共同造成的争球,由参与争抢的双方队员中任意一人参加争球;如参与争球的队员要被替换下场,应待争球结束并成死球后,才可进行替换;如争球的队员因伤不能继续比赛,可由参赛队指定场上一名队员参加争球;参加争球的双方队员,分别站在裁判员指定的争球地点两侧,其他队员站在距争球地点4m以外,裁判员单手持球于双方队员之间,使球自由下落,球触地后,双方即可抢、击球。在罚球区内发生争球时,应移到最近的罚球区线上进行争球。争球可直接得分。
(7)更换击球板:比赛中队员击球板损坏后,必须立即双手持板上举,向裁判员示意,经允许后才能更换,不得持损坏的球板参加比赛。
(8)五秒钟规则:队员在中圈开球、发界外球、任意球、角球、点球时,在取得球的控制权及裁判员鸣哨后5秒钟内应将球击出。
5 木球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策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度持续不减,体育领域依然如此。近年来,国外运动项目的移植与嫁接,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长期流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进行挖掘整理进行传承保护,后人们将无法接触到这部分体育项目,致使我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灭绝。研究认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宁夏木球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5.1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管理组织结构建设,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主要设置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处——非物质文化管理中心——县市体育局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等组织机构,诸多机构的衔接运行存在不够紧密。研究认为,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育局须成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进行当地民族体育挖掘整理、研究,组织民族体育赛事运营组织以及竞赛等。
5.2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重要阵地。为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应当加大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作用。将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结合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开展民族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等相关工作,保护与传承宁夏回族自治区域特有的民族文化,为国家及整个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5.3 合理规范赛事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保护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53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至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运动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全国范围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使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宁夏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举办时间通常在全国性比赛早一年举行,这样的赛事组织周期不利于宁夏参赛队伍优秀运动员选拔、集训,从而影响了宁夏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在全国民运会中的竞技水平。
5.4 重视民族体育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操作。挖掘与整理宁夏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层次显得非常必要。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将现实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文献载体镌刻与记录,才有可能保存时间更久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其次,民族体育理论研究将能够系统地、完整地体育文化表现得更加直观,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5 发挥民族体育基地作用
基于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木球项目的参赛队伍数量现状,参赛队伍一直以来不足十个省市,透视木球这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并不理想。为此,研究认为各省市民委和体育局应建立民族体育基地,并加大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发挥基地的教学、训练、科研等重要作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1] 马小明,周晓丽.从第四届民运会看青海省的木球运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119~122+114.
[2] 赵昌毅.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02):174~175+179.
[3] 倪宏竹.我国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回族研究,2014(03):51~53.
[4] 国家民委.《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木球竞赛规则》2013年.
Study on Ningxia Cricket: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MA Zhaoming, LIU Yushuang
Ningxia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China.
The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 cricket named “Eastern Cricket” should b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in Ningxia district 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origins,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s, sports valu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rules on the Ningxia cricke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for Ningxia cricket development, such as revising organizations, constructing sports program, and establishing training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ingxia; Cricket
1007―6891(2017)06―007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19
G849.9
A
2017-08-25
2017-08-31
2016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课题批准号:16NXBT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