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绘画艺术的文化哲学透视
——怪才徐亮和他的艺术之路
2017-12-16徐睿达
■ 徐睿达
徐亮绘画艺术的文化哲学透视
——怪才徐亮和他的艺术之路
■ 徐睿达
在文化哲学看来,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全部创造根源于人类的生产——当然这包括满足人类自身存在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包括满足人类内在需求的精神财富的生产,甚至它也不得不包括人的类本身的生产。而人类精神文明的生产本身又根源于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人类本身的生产,在这其中的一切文学的、哲学的、法律的、艺术的创造本身既有赖于人类的全部生产,即一切文明的经济基础,却又独立于这个基础,有着它自身的规律,自身的独特形象。
画家徐亮是这一切的精神上层建筑中的一个极小的个例,却又是有着代表性的、规律性的独特个例。本文我们所讲述的这位画家徐亮和他的艺术之路就是那文化艺术的茫茫花海中极新奇又极普通的一枝花。
惊异——偶遇的必然
发现徐亮,源于惊异,源于偶然,却也是源于不得不如此的必然。
细究之下,一切的偶然都是来得那么亲切,来得那么巧,来得那么踏实,来得那么坚定!仿若积聚了深久力量的闪电,偶然的爆发,必然要划破深邃的夜空。
发现徐亮是偶然在徐氏宗亲群——泗洪徐国文化研究会研讨群。一个由智慧而坚定的长者、泗洪县徐国文化研究会的引领者、徐宜松宗长所建立的徐氏宗亲群。一个由宜松宗长引领,由广明、徐亚和晓波等宗长共同组建的徐文化研究团队,一个在万千徐氏团队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徐氏精英群体。由于共同流淌的徐氏血脉,也由于惺惺相惜的默默支撑而终于走到一起,成为徐文化研究和发扬的真正志同道合者。因而,虽然经常沉溺于无端的忙碌,却也总免不了刻意的关注。
正由于这“刻意”引来了“惊异”,先是徐亮怪异而夸张的头像,继而是他的语言,稚嫩、简捷而直接。一切都透露着朴拙而张扬的气息:刚刚出来的链接-原创-牛人-新闻的单调-现实的单调-追问?这一切直面现实的问题,一点也不拐弯抹角,仿佛久违的春风扑面而来,内中夹杂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激发着我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
突兀——集中了所有的感觉
急不可耐地打开链接,首先扑入眼帘便是一张令人大感突兀的图片。
一个留着长发,扎着辫子的男画家正在站立着绘画,蓝底白花的中式服装、修长的身材、专注的眼神盯向女像的头发。这确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画家形象,怪异的是在这里找不到美感,有的只是突兀。
画面中的女模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强烈对比的黑与白。除了一袭不完整的黑色长裙,零乱地罩在身上,呈现一团黑色,甚至他的头发都是全然的白色。这种黑白分明的对比也只有一种感觉——突兀。更让人大感怪异的是在这位女模的腿下还斜趴着一位女模,她是那样生硬地躺在那里,还伸出一只手抓住坐着的女模的脚脖子。同样地,她也是白色的裙子、裙花和雪白的肌肤,映衬着黑色的裙底、黑色的长筒靴。在黑白分明的对比中,更突出的是她生硬的趴姿,让人感觉那样的别扭,那样的难受,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不由自主的冲动,去把她们纠正过来。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深层次的突兀呢!
然而在这所有突兀背后,却是整个画面的和谐,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幅生动的、在人的精神深处强烈地流动着的画,一个人生的场面,一个曾经的经历、一个不得不改变的动态、一个正在切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它是所有运动中最为突兀的那个动态片段,那个最为突兀的点,是那段最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过程。
虽然这只是一幅看似朴拙的画作,但是透过画面扑来的却是荡气回肠的内在激情,是穿透视觉而来的灵魂之声,是灵与肉的激烈冲突,是一段段涌出画面的突兀的生活情景、是激越灵魂的闯荡之路。
粗犷——丑小鸭的天鹅之变
接下来就是徐亮本人的简历,寥寥数行,粗犷而简约,一如他的画风,只有粗粗地几根线条,但也大致勾勒出了一个画家的成长历程、蜕变之旅:
徐亮,艺名徐兵,湖北蕲春人,出生于1975年,少年辍学,混迹江湖,职业油漆工。2001年改行画画,师从东北画家赵晓佳、张君凌,多年坚持一边打工一边创作。2002年“纪念延安讲话发表60周年”活动中获锦州市二等奖并被《锦州晚报》报道;2003年参展新绘画的精神-辽宁省首届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04年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铜奖;2007南北方交流展;2015北京后备箱艺术计划;2016北京-厦门-建阳巡展“朱熹故里行”;2016首届青竹画材杯。作品积极刻画身边的普通大众,崇尚不屑雕琢、抒发堂堂之气的美,反对人为拔高,力图反映现代人的普通性和人的尊严,用一种工人的务实态度,描绘你我一样的众生。
一个70年代中期出生的农村青年,也就意味着一个广大农民不得不经历苦涩人生历程的发展时代。少年辍学、混迹江湖,又兼是一个职业油漆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符号呢?稍有经验的人都可以放开思想去尽情地想像: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少年,混迹于基层民众,想要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脱离燕雀之伍,又该经历怎样的磨砺,历经多少嘲讽,怎样的砥砺意志、愈挫愈勇、才可能完成丑小鸭的天鹅之变呢?
从简历中我们只能隐约看到2001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徐亮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辉煌转身,逐渐走上了一个画家应有的旅程。那么这个靓丽转身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个中又是怎样的涅槃呢,这实在是油然涌起于我们心中的一个巨大谜团。
黯然——信息爆炸之后是了无信息的时代
飞鸟城主吴嵩,徐亮的师弟,毕业于贵州艺术学院的高材生,也是徐亮艺术作品的积极推动者。真不愧是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开始就把徐亮的作品艺术放置在了世纪之交的雄阔背景之上——现代性焦虑。
世纪之交的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是人们向往已久的现代性实现的时代,也是人们对现代性日益焦虑的时代。
文化哲学研究的泰斗人物衣俊卿教授明确指出:“20世纪人类历史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内涵,一方面,以科学技术进步为背景,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从而使人的自由、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也在普遍强化,人被自己的造物所困扰,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人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受着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摆布”。
徐氏精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的创立者徐勇教授也明确指出:“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一方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却在不断加重,农民对现代化并不感兴趣,甚至抵触和抗拒,以至于到新世纪初,国家不得不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的确,一方面是信息爆炸,是信息的铺天盖地而来,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听闻者对信息筛选的日益无能、日益无力抗拒的现实。在这一个信息急剧发达的时代,人们由信息产品的主人沦为信息产品诸如电视和手机的奴隶,太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信息制造者大肆捕获的猎物,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手机控等。因此,信息爆炸之后是人们收获结果的了无信息,是人们明眸心灵的黯然。
因而正是现代化、现代性的剧猛发展带来了现代性焦虑,带来了人们难以抗拒的现代性顽疾。治疗这一顽疾的唯一方向是人们走向自然、走向人们的灵魂本身,是人们实实在在的返璞归真。一代圣哲诸葛亮先生明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促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不得不寻找人性本身的时代节点了。
而能够让人们返璞归真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能让人们脱离控制、脱离繁华瞭乱的世界、复归淡泊的路径是对自然本真的回归,是对心灵宁静的求索,是人们对自己空灵内心的真实观照。而徐亮的艺术作品正是这一回归圣途中的灵物,是让人们眼前一亮的艺术真实。
因此,看徐亮的作品,我们才有了内心强烈的震撼,才有了眼前一亮的惊异。
亮点——逆现代化的艺术之旅
现代化崇尚繁华、崇尚高端、崇尚便捷,而徐亮的艺术作品正好是反其道而行,她是向下的,走向民众,深入基层的。所以的徐亮艺术作品的特点是突兀、是朴拙、是大众化,而这恰好是徐亮的亮点,是徐亮的艺术走向,是逆现代化之旅。也是成就艺术家的厚实根基。
出生于七十年代之前的人们都会有比较清晰的记忆,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新潮、新鲜,存在着普遍而强烈的热望和追索,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而持久的激情,那是个理想高涨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可以为了看一台戏,跑出几十里之外,为了看了一场电影,要跑到很远的村子去。一部电影、一本小说要热议许久不能止息……
据媒体报道有一个乐队想为农民工唱歌,却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因为大家都认为农民工不懂得欣赏音乐,不想乐队受到了农民工的热烈欢迎,乐队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史也一再地证明越是贫瘠的土壤越是渴慕雨露的滋润,越是文化不发达的领域越是需要文化浇灌,只是艺术家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早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提倡文艺要面向群众,要面向工农兵。在这一伟大号召下产生了著名的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也产生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如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倡文艺要面向大众,要面向全体劳动者,这才是时代的强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观徐亮的作品,描绘的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只是这场景经过了艺术家高度的凝炼,经过了艺术的加工,表达得更为精彩、更为突出,更为冲击我们的心灵罢了。而这一特点又迎上了时代的潮头,跨上了借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艺术道路而已,所以,徐亮绘画艺术的亮点恰好是在逆现代化的艺术之旅上。
神经——艺术家的特质
有感于徐亮的作品,徐亮的艺术,2016年12月13日晚9点多,明德文化网一行四人特意乘便赶到了徐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画家村的工作室。机会总是这样的挤出来,而奇迹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的创造着。
北京通州宋庄早已是一个名闻遐迩的著名画家村了,这里集聚了中外著名的艺术家,久已是一个大名鼎鼎的艺术群落。宋庄的文化崛起是中国文化艺术上的一个重大奇迹,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史的奇迹。作为一个艺术家聚集地,一个艺术家的移民区,有着短期积累的重大的文化艺术成果,她本身就不愧是一个天成地造的艺术杰作。
这一天的北京雾霾浓重,从天空到地面都是一例的灰黄,而到了这晚上却是展现了难得的冬月十五的月色,让这本来就崇尚宁静的画家村更显出几分宁谧与安详来。
当我们停车等待,当画家徐亮顶着宁谧的月色从小巷中跑出来时,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富诗意的场景。车辆停放的密集展示着这里人口的众多,各种文化艺术符号都在悄无声息地展示着这里的艺术特性,一排排低矮的小房子配以小小的院落刻画着艺术家小巧温馨的内在空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画家爽朗热情的笑声传来时,我们已经能充分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纯洁与清静了。因为纯洁而少了几分造作,因为清静而多了几分爽朗,宛若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其音容笑貌中都显露着清新爽朗之气。
似乎是生怕我们不能感受和了解这里的气息与特点,徐亮见面后就开始给我们喋喋地介绍这个画家村的人情风貌,尤其是说到这里的人都有点“神经”,让我们大家都不由地会心大笑起来,真是一片难得的祥和气息。
艺术家的“神经”是其执着心态的外在反映,也是自然的流露,在这个意义上不神经是难以成就真正艺术家的。而我们这几天见到的“神经”也着实是多了点,各个不同侧面的偏执狂和自信到自负的家伙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神经质”,而我们又不得不陪着看戏,因而大家都不免被触动到内心深处的那个好笑的神经质点上来。我便跟徐亮说:“这个不怕了,我们这几天就是见的神经有点多了!”一下子引得大家又大笑起来,这笑声是那样惬意地划破了夜空,弥漫在这个温暖的小群体之中,让这个晚间的刻意邂逅变得无比融洽起来、舒服起来。
徐兵——是艺名,更是亲兄弟
画家徐亮的工作室,是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小平房,也是无数聚居于这个画家村的平凡一室。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工作室里,有创作的必备工具:画架、画布、画笔、颜料、纸张和满屋子的画。也有一张供人休息的双人床,甚至还有做饭用的全套家伙,真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也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尤其是处在成长期的创作生活更是如此,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洁,对艺术的追求却是无限的广阔,这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地”的艺术家情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内心越是复杂的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是简洁,这是一条铁的规律,所以简洁的生活往往从侧面反映着一个艺术家内在世界的壮伟。
外行人的好奇和叽叽喳喳的询问可能会使艺术家感到可笑,但是画家徐亮则是非常谦和地向我们诉说着他自己的创作,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着他的作品。包括作品创作的背景、构图思考和想要反映的主题等等。
在每一张作品上都有作者的签名,徐兵。这一点不仅让我颇感奇怪,迎接我们的除了画家徐亮之外,还有他的亲弟弟徐兵,可是作品的签名为什么不是徐亮而是徐兵呢?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当时徐亮外出打工时用的是徐兵的身份证,就经常写徐兵了,久而久之,徐兵竟成了他的笔名。
混用身份证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没有想到这里阴差阳错地竟然演绎成了如此有趣的景象。徐兵既是亲弟弟,又是广而告之的笔名,这恐怕也是绘画史的一个特殊景观了,只不过这个特殊景观更多的反映的是一段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一段难得的共同奋斗史。
而作为弟弟的徐兵只比徐亮小了一岁,徐兵也曾是一个油漆工,而且现在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家具公司的副总。他不仅用名字支持徐亮的创作,更用情感和意志支持徐亮的创作,甚至弥补徐亮性格中的某些不足,那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就更不在话下了。当然,一个艺术家有如此的亲情支撑是一件更为难得的际遇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动的呢?!
厚重——真实历史的艺术反映
一张张地翻阅着徐亮的作品,让人陡生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我们总是需要有一个视角来观察历史,来反省自身,来体悟时代前进的脚步,而问题恰好在于这个角度如何去选择。
当生活被这样择取,被这样艺术地反映和提炼,一幅幅壮阔的历史进程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反映了出来。这一幅又一幅的作品给了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孔见,给了我们见微知著的入口,给了我们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直觉。
在徐亮的画笔下,历史演进的迭次场景是如此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眼前,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浩叹。尽管这些画面只是基层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见微知著的背后却是如此生动形象的一个壮阔画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
而融汇于江海般大众的广大人民个体是在如此的劳作中前进着,在如此地融入群体而浑然不觉,而我们往往也都是其中不自觉的一员。更为重要的是,当徐亮的这些作品把普通人们的劳作与生活直观、形象、突兀地放在你面前时,她给你的是一种如此伟大的警觉。她让觉悟了的人们可以从中反照自己,单就这一点来说,那就已经是真正的功不可没了!
而致力于描绘普通人,致力于更为深刻地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面,则是作为画家的徐亮所致力追求的艺术水准和人生理想。
冲击——源于对艺术手法的深刻把握
毫无疑问,徐亮绘画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冲击力,直冲人们的眼球,深入人们的内心,能让你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打一个寒颤。那么如此强烈的冲击力又源于何处呢?
对于这一点,画家徐亮有足够的自信!徐亮自豪地讲:
我的钢笔画,格调非常高的。就算我没有题材,凭技术都行。这些都是大咖们告诉我的。
再说,我作品的方向已经明确啦,就是把我自己的技术和对社会的观察结合好就成。暂时不想也不用在其他方向去拓展了。
新闻性,是我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是很少有人画的,尤其是人物画,很难画好的,再加上有角度,就更不容易!
其实我的素描,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作品,我自己也比较偏爱。
我还算运气好,从09到12年,四年多的时间研究出了一点诀窍。
也就是我找到了控制画面的方法。翻阅美术史,我们总会看到,某些画家和大画家的水平貌似差不多,却为什么没有留下来这个人呢?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画面控制力,就是他们之间的主要差距。
真正的高手,他只画该画的地方。他给你看到的,都是他想给你看的。而普通画家,是到处都画,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个能力。
普通画家不知道怎么控制画面,就像打架,真正高手懂得点穴,而普通人就会砸脚面子。
比如,照相机技术一百多年前就出来了,当时西方画家就有研究这个技术的,也很想出照片效果。但是这个人直到今天您仍然不知道他,那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控制这个东西。直到克洛斯把尺寸放大到两米多三米多,才被人认可。这就是控制力!
这可以说是一个画家的艺术修养,也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本能的东西,它就是要让人觉得舒服,这就得符合人的审美习惯,符合人类的美的文化。
根基——教授县厚重的文化基因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来自偶然,当然徐亮也不会例外。
画家徐亮的成功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自豪感,来自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他的家乡——湖北省蕲春县。她还有一个温馨的别号——教授县。
当然,任何经历过文明播撒的土壤、经历过文化历程的土壤都有人杰地灵的一面,而湖北蕲春也有她独特的一面。正和大部分的蕲春人一样,一介绍到自己的家乡,徐亮就能很容易体会到那样一种感觉,蕲春对于客人来讲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名字。而一说到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对方就会点头称赞,原来如此,一股熟悉和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了。
李时珍,这是一个让所有蕲春人都感到自豪的名字,也是让中国人都感到自豪的名字。而这其中所透露的就是浓重的文化氛围、文化基因。
一聊起自己的家乡,徐亮当然还有更自豪的东西要向你一一兜售,那可都是这个文化大县的宝贝儿。在一个人口仅百万的县里,竟有高达4300人之多的教授,其比例之高也着实惊人,难怪蕲春要得了这个“教授县”的别号!
在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吴头楚尾”之地,涌出了参与纂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巨型类书籍的文学巨擘吴淑,走出了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也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还有“章黄学派”的重要创始人黄侃,更有搅动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胡风等文学巨匠。萦绕在这片土地上的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深入人们灵魂深处的《西游记》、名噪一时的黄冈教育等等。
这些巨大的文化符号、深厚的历史底蕴,无不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们在悄无声息之间转化成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一有机会便开始发挥他们可能的巨大影响。
画家徐亮正是被这些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的幸运儿之一。
叛逆——异样的超越
人生总有很多成就始于叛逆,而这种叛逆往往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一个人对自我意识的更为深刻的认知。生活中往往正是这种叛逆成就了很多事情,成就了很多人。
这大概就是众之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吧,兵法云:以奇胜,以正合。此其理也。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世间万物中唯一能有自我意识,能意识到自我的精灵,也正因为如此,因为是世间性灵所钟之唯一的精灵,才被圣哲认定为“天、地、人三才”之一。
南朝梁的大文豪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言曰:“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可惜的是人世间辜负这性灵所钟者多,才使得这雄杰之士能傲立世间。
不是所有的叛逆都能带来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有好的结果,但是叛逆却是一个人确认自我的开始。
徐亮自幼不喜读书,总爱逃学,他在学校之外寻找着自我,这种叛逆的性格给了他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徐亮坚决地认为他是瞧不起读书的,他认为读书上学就是提供了那么一种工具,一种让读书好的人歧视读书不好的人的工具。“你想啊,都是两个胳膊扛个肉球,就因为我不会一道题,我就不如你了,可能吗?!”说这话时,徐亮那种坚决不服的劲头儿还是那样的溢于言表,似乎封存了几十年的老酒,越久越有味道了。
其实徐亮叛逆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以读书来评价人才的世俗标准,是传统社会将读书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人才往往是不守规矩的,至少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如果按照当前的教育制度,恐怕钱钟书、沈从文这样的大家永无出头之日了。
而任何叛逆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是这个代价让叛逆者真正地成长起来了。
看不起读书的徐亮却读了家里的一大堆书!比如苏联作家马雅科夫斯基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大量作品,还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传记等等。
一个极不喜欢,甚至讨厌学校里读书的孩子却如此广泛地阅读了这大量作品。而也正是从这些书中,一个幼小的心灵逐渐树立起一个坚定的认识——人是一个多侧面的组合体!他也逐渐地认识到在遇到问题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象马雅科夫斯基那样,发出强者的呐喊,而不是弱者的呻吟!
正是这种叛逆,正是这种认识,让他有了异乎寻常的超越,让他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发展方向。
在幼年这个时期,任何思想的萌芽都可能是未来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三岁看小,八岁看老”吧!这也就是差之毫厘之始,谬以千里之外的重大人生取向吧!那是早就在尚且幼稚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的。
苦涩——人生最大的财富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的不幸是他一生的财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人生最敏感的时期,积累足够深刻的人生体验,品尝世间的人情冷暖,那将是怎样一个深入骨髓的烙印,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呢!
怪不得大文豪鲁迅先生发出浩叹:“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也怪不得旷世奇才曹雪芹先生能够创造出挖掘不尽的宝藏《红楼梦》,又有谁能象他那样“幸运”地在幼年时期即经历两次抄家的痛苦折磨呢?世间的幸与不幸总是辩证在圣哲的、坚定的人生态度里。
当然,这都是人生的逆境,不是绝境!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也必然会同时这你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也需要幸运儿的触碰才有机会打开。
画家徐亮当然没有先贤那样的“幸运”,但是他苦涩的童年仍然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
出生于中国湖北蕲春70年代中期的徐亮,在浓郁的“吴头楚尾”的文化底蕴中,完成了他苦涩而快乐的童年阅历。
出生在油漆家族的他,父亲、弟弟、妹妹、妹夫,全是青一色的油漆工,在童年的记忆里所留下的影像就是父亲残疾的手、人均七分地的田、要经常借粮才能度日的苦涩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生活里,淘气、习惯于逃学的徐亮,在自己人生的11岁时,便辍学回家,混迹江湖,开始成为一名职业的油漆工了。
作为职业的油漆工,他要走街串巷,要到邻近的县里去给人刷漆,行走于黄冈的乡村田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饱览了这里的芸芸众生。而恰恰是在这样的职业云游中,让徐亮有了自己人生蜕变,那颗幼小的叛逆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
在这样的游历中他有了两点刻骨铭心的感受:一是这个社会普通人居多,平庸者居多,他不能甘于平庸;二是湖北人好赌,他年龄小,又能打工挣点钱,特别容易陷入这种好赌的泥潭,他不能这样沉溺于俗人,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正是这两点深刻的人生感悟,逐渐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轨迹,他要有所转变,他要有所作为,他要有所特长。尽管那个时候还不明确是什么样的作为,他只是喜欢画画而已,但是这小小的爱好,却逐渐成为日益升腾的理想之火,并且已经注定要燃烧出一个崭新的明天了!
这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影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当然不止是他个人的特权。他唯一的特权就是收藏了这记忆,并在自己的思想里让他们发酵,并用自己的画笔酝酿成自己的作品!
这如何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呢,而且是一笔没有人能够窃取的财富!
远行——成长的契机
走出自己的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之机。而对于混迹江湖,又没有学历的徐亮来说,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而机遇又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来说,机遇是根本没有成立的基础的。因而在徐亮内心深处日益发酵的理想,已经为他的远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待机遇的光临了。只是这机遇竟又是缘自一场震撼全中国的灾难,那就是1998年的中国特大洪水。
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受灾最严重的有四个省区,北方的是黑龙江省,南方的则是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而蕲春所属的黄冈市则是严重的受灾区之一。因而便有深圳的老板来邻县武穴赈灾,捐款100万。武穴市政府便帮助该公司在电视台做广告招工,徐亮便作为油漆工跑去应招,于是便和武穴师范的一批学生50多人一起到了深圳。开启了人生的远行之旅。
正是这一次远行,让徐亮得以认识外面的世界,也有了转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契机。
自信——高扬个性的风帆
自信,应该是画家必要的素质之一,试想一个没有个性的绘画作品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作品呢?而作品中的自信即是个性,这个性也展现为一定程度的“神经质”,而这种神经质又必然来自于画家、来自于艺术家那种强烈的自信。应该说每一个有个性、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来自于艺术家高扬的个性风帆。
画家徐亮的自信、徐亮的个性即来自于他自小的叛逆精神和叛逆性格,来自于他桀傲不训的抗争,来自于他并不明确目标的个性追索,来自于他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的热爱。只不过这种个性和自信在现实中被有幸地一步步强化了、明确了、清晰了、成型了。
徐亮讲,在他们去深圳后,他就开始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了。当时他们培训工一共有50多人,都是湖北的,因为被分进了很多不同的部门,就有人不高兴。他就跟大家讲,这个太好了,如果大家把所有流程弄明白了,直接去印度复制这么一个厂子。印度人又多又穷,肯定能发财。大家都笑话他,但是就现在看起来,那也是个很不错的思路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了。
一个2000多人的工厂,一个个对老板念念不忘的员工,一个个近似于天文数字的生产效益,所有这一切都再次激发了画家徐亮那自幼便不服输的精神,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
也就是这个自信,这个让他深感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让他开始了不同的选择,开始了冒险,开始了不同的人生抉择,开始了公开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要拜师学艺了。
这个个性风帆的高扬,也在日后逐渐融入了他的作品,融入了他的画风,并成为了他绘画的内在精神品质。
拜师——惺惺相惜的共鸣
拜师对于徐亮来讲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也是一次强烈的思想共鸣与人生唱和。
用一句极俗的话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对徐亮而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面的东西都有了,就差这高人指路的一关了。
这一关,还意味着人生的一重抉择。
2001年,徐亮选择了在绘画领域的深造,而更巧的是,他选择了画家赵晓佳,这一个与他经历和性格颇为相似的绘画大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惺惺相惜的可能,才有了因共鸣而产生的人生辉煌。
画家赵晓佳先生也是一位有个性、有思想的伟大画家。
赵晓佳先生,1970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锦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锦州市油画学会主席、辽河画院职业画家。
赵晓佳老师也是一个怪才,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但是他远没有钱钟书、沈从文先生那么幸运。赵老师第一次考中央美院就拿了个全国第三,可惜是文化课不行,连考了八年竟然都没有考上。而艺术研究的结果,赵晓佳先生却是他的所有师兄弟当中最杰出的一个,这可真是一个苦涩的玩笑,一个现实版的反讽。
这一点与徐亮的经历也有些相似,好在这个社会还允许他们有成功的些微希望。在1998年底,徐亮到深圳一家工艺礼品厂参加美术文化课考试,当时和他一起考试的是一批师范学校的美术生。他考的是倒数第二,还有一位是压根就不去学习的人。
现世需要人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可惜的是所有的条条框框又往往是限制和遏制人才的东西。有时候真难说得清楚,那些怪异的人才要在怎样的夹缝中才能喷涌而出?一若古之毛遂者,要有隐忍多年的耐力,还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正是因为有了赵晓佳老师,有了张君凌老师等高人的精心指导,徐亮的才华才有了得以展示的机会,有了得以前进的明确方向。
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
凤凰涅槃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升华,一种质的蜕变,一种生生不息的永生,她也寓示着奋斗、寓示着痛楚、寓示着痛快淋漓、寓示着前进的方向。
就象智慧的武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换力”的过程一样,艺术也有一个不断升迁的过程,也有需要日益跨越的台阶,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历程。
从人生经验的积累,思想的日渐萌芽,到拜师学艺,徐亮终于完成了登堂入室的前奏,开始了他在艺术天地的自由徜徉。
拜师学艺的2001年,自然是徐亮人生的重大转折,是一次登堂入室的质的跨越。
艺术的砥砺、勤奋的努力、刻苦的钻研、伯乐般的赏识、父母般的支持,这样的艺术历程决不是一般的奋斗所能诠释的,也决不是一般的指路名师所能给予的恩惠。幸运的是徐亮还有一个手足情深的亲弟弟徐兵全力以赴的支撑。他的艺术之旅才变得那般坚定、那般绚丽夺目。从拜师学艺的第二年始,徐亮便有了百点热耀出千分光的成绩。而07到15年又是他的一个瓶颈期、苦闷期、求索期和突破期。个中的坚涩非当事者难得明白,那又是怎样的涅槃才能获取的绚丽光彩呢!
自省——永远的艺术求索
在哲学的最高范畴,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意识能不能认识它自身的问题。所以人人都有一个自省,一个自我认识的终极问题。而探索这个问题是痛楚的愉悦,是稍有觉悟的人们就会萌生的灵魂自觉。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永不止息地纠缠着的神圣命题。它自然也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命题。这个命题也是人类能够在根本上不断进步的伟大动力之源。
马克思也曾明确地指出:蜜蜂筑巢的本领令世间无数伟大的建筑师汗颜,但哪怕是一个最蹩脚的建筑师,在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在他动手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好了。
这是人类天性的高明之处,可惜太多所谓的大师往往迷惑于肤浅的外物,却于本真的命题反而浑沌无知。
好在徐亮在一开始就揪住了这个至高命题,并用全部的生命来诠释她。
徐亮非常感慨于先圣孔子的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得到了多大的快乐啊!
当然,这是由衷的快乐,是不能遏制的内在愉悦与兴奋,这是探究生命的本源,探索自我的真知灼见所激发的永恒热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人兴奋的呢?
认识自我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尤其是小有成就者,更容易迷惑于功名利禄。徐亮动容地谈到一次他的经历: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容先生,60岁才悟到自己是谁。有一次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她讲话,讲到这个,她都哭了。这个经历给徐亮带来极大的共鸣与冲击。认识清楚自己有多难啊!
徐亮还讲到了一个对他影响极深的纪录片《吴清源》。这是一个日本人拍的纪录片。
打败日本无敌手的棋坛第一人,吴清源大师,被称为“昭和棋圣”,倾其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吴先生19岁就参悟《道德经》并运用到了他的棋艺上,那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啊!然而就是这么高的一个人,居然在日本信了十几年的教门被日本政府给灭了。
徐亮长吁一口气感叹道:我也经常在想,究竟有哪些动作显示出了我的无知?我又到底有多认识自己啊?
徐亮讲:我也观察过别人如何走到“悟”的境界,那需要很大的机缘,机缘不到,任何别的人说了什么都不算的。那可真是一个难啊!
画家徐亮是幸运的!他在无意间的叛逆中给自己埋伏好了探索人生的根基,积累了足够的人生体验。他的叛逆、他的抗争、他的求索、他的觉醒又给了他撞开艺术之门的机缘。遇到赵晓佳老师这样惺惺相惜的大咖和伯乐、遇到张君凌老师这样慈母般呵护和提携的师长、遇到手足情深的弟弟徐兵的全力支撑,这一切实在是够幸运的了。
然而更幸运的恐怕是他抓住了自省,抓住了追问生命本真这个人类永恒的命题,这个能够给他带来不竭创造和追索愉悦的永恒动力!这恐怕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全部的、成长的根基,也是他的一切绚丽的艺术奇葩得以被创造和宣示在未来天空的内在魂魄。
徐睿达,男,汉族,笔名:日边雨。河北邯郸人,明德文化网总裁,北京华信商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北玖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三农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哲学、金融学等。徐睿达先生,得古都邯郸乡土民风之启蒙,习研老子道德真经之智慧,游弋于儒道墨法诸子百家之流,交融中西历史哲学之义,仰受名师高贤之器重,俯察社会民生之疾苦。习经邦济世之道,受文明教化之任。执教多年,沉醉学术,讲演多于清华等高校论坛,论著多在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