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复苏项目在普洱市30家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研究
2017-12-15杨旭陈善萍吕樱刘换英张晶王芳
杨旭 陈善萍 吕樱 刘换英 张晶 王芳
【摘要】 目的:探讨在普洱市30家基层医院推广新生儿复苏项目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150名医务人员参加普洱市人民医院举办的新生儿复苏培训班,观察其在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前后的自信心评分,对流程掌握程度、理论及操作考核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复苏项目后,医师的自信心、对流程的掌握情况及考核得分较开展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普洱市30家基层医院实施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复苏能力,效果显著,建议向农村,基层医院普及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复苏; 推广应用;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0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0-0159-03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产后的各种原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并导致全身脏器损害,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早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复苏,可有效挽救新生儿生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基层医院因为复苏设备不全或医护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复苏技术,常导致复苏效果较差[1] 。为了研究新生儿复苏项目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150名医务人员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3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共举办4期新生儿复苏培训班,培训对象为普洱市30家基层医院产科、儿科、麻醉科共医务人员150名,包括儿科医师47名,其中男20名,女27名,平均年龄(31.2±3.1)岁,平均工作年限(9.8±4.6)年;产科医师46名,其中男14名,女32名,平均年龄(31.3±3.0)岁,平均工作年限(9.9±4.6)年;助产士32名,其中男2名,女30名,平均年龄(31.5±3.0)岁,平均工作年限(10.0±4.4)年;麻醉医师25名,其中男15名,女10名,平均年龄(31.7±3.1)岁,平均工作年限(9.9±4.5)年。各专业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由医院组织骨干医护人员成立复苏技术小组,组织其前往市级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复苏技术师资培训,培训合格后选取本市150名儿科、妇产科及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分批进行培训,每批培训2 d,保证分娩时每一环节的医护人员均掌握复苏技术。培训时的理论依据为《新生儿复苏教程(第六版)》及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2011年修订的《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培训形式为授课、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复苏原理综述、初步复苏、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药物、特殊情况的处理、早产儿复苏等。
1.2.2 技能教学 技能培训教具包括新生儿复苏气囊及面罩、气管插管模型、喉镜及镜片、胸外按压模型、气管导管、听诊器、干毛巾、胎粪吸引管、胃管、注射器、氧饱和度仪等。在流程上,严格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表,并制定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符的抢救流程,由护士长负责每季度窒息复苏设备药品检查表,现场抢救记录表,重度窒息评审表,将工作制度常态化,最终形成固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模式,每组3人,熟练配合,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所有参与研究的医务人员填写“新生儿窒息复苏自信心评估”及“医务人员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评估”量表,对于自信心评估,医务人员知道寻求帮助或救援的时间及方法,能快速评估,了解初步复苏及应用气囊面罩,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的方法,确定扩容指征及方法,掌握脐静脉插管,了解复苏后的处理方法,可迅速与复苏小组成员联系,相互配合完成工作;该量表共25项内容,每项2~4分,满分100分。对于复苏流程评估,内容有胎儿出生后的快速评估,胎粪吸引,初步复苏,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及胸外按压,内含10项内容,每项分为10分,满分100分[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项目开展前后医务人员自信心得分情况
经过观察发现,开展后医务人員的自信心得分显著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项目开展前后复苏流程评分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项目开展后,医务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项目开展后医务人员考核合格情况观察
经规范化培训后,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助产士及麻醉医师的考核得分分别为(97.87±3.1)、(95.07±4.2)、(96.56±4.1)、(93.62±3.5)分、考核总合格率为98.67%(148/150)。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性瘫痪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约400万新生儿死亡中23%死于出生窒息[3]。根据顾建明等[4]的相关研究,临床上在救治该类患儿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新生儿复苏,为保证复苏过程顺利进行及高成功率,应早期了解新生儿及产妇的临床资料,备齐各类复苏设备[5]。我国引进国外的复苏设备及复苏技术的时间较早,但本市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医护人员数量较少等原因,复苏技术在基层医院难以进行普遍推广。
在对医护人员进行复苏教学时,应注意:(1)理论结合模型教学,注重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操作较差的学员应加紧练习;(2)医院制定精细严格的产儿科合作制度,确保参与整个分娩环境的全部医护人员均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3)复苏技术中的气管插管是该技术的重难点,要求复苏者在20 s内完成该项操作,根据李瑞阳等[6]的相关研究,为保证成功率,学员应反复练习该技术至熟练;(4)普洱市为加大复苏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力度,市级领导应高度重视,保证学员的培训时间在98%以上,组织基层医院学员定期进行复训,基层医院设计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为合格者发放证书,并把考核成绩与工资绩效挂钩,提升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保证复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率[7-12]。endprint
在本研究中,通过1年来的培训推广实践,尤其对150名医务人员培训效果的比较分析,新生儿复苏的主要工作在于做好培训,全院每一位相关科室人员都要积極地参与到新生儿复苏培训的工作中,并把工作由市到县,由县到乡,再到乡村基层不断扩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对普洱市30家基层医院实施新生儿复苏项目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复苏能力,值得向广大基层农村进行推广。本市有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山区,今后新生儿复苏工作任务仍相当艰巨。
参考文献
[1]李鸿斌,顾建明,冯海娟,等.复苏技术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5):1031-1034.
[2]高建慧,赖春华,邹志慧,等.喉罩气道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建立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1):17-20.
[3]朴梅花,叶鸿瑁.重视早产儿复苏,降低早产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5):331-332.
[4]顾建明,李鸿斌,陆平,等.如皋市民营一级医院新生儿复苏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3):539-542.
[5]李鸿斌,王洁,吉苏梅,等.新生儿复苏项目发展历程、现状与政策趋向[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6):1273-1276.
[6]李瑞阳,钟声,谭玉冰,等.食管引流型喉罩与气管插管在重度窒息新生儿苏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6):455-457.
[7]安晓霞,汪吉梅,胡璟,等.新生儿困难复苏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6):439-443.
[8]郭朝利,于俊萍,贾丽芳,等.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操作培训方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41-42.
[9]王琪,钟晓云.我国新生儿复苏的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10):953-956.
[10]付宏,聂勋梅.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掌握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0):1392-1394.
[11] Schm?lzer G M,O'Reilly M,Labossiere J,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sustained inflations:a new technique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hat improves recovery and survival in a neonatal porcine model[J].Circulation,2013,128(23):2495-2503.
[12] Coutts D J C,Humphries C E,Zhao C,et al.Embryonic-derived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remyelinate focal areas of spinal cord demyelination more efficiently than neonatal or adult-derived cells[J].Cell Transplantation,2013,22(7):1249-1261.
(收稿日期:2017-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