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的壁垒与出路探究

2017-12-15计丹峰步珏良艾芮玄钱超

中国市场 2017年35期
关键词:壁垒出路职业化

计丹峰 步珏良 艾芮玄 钱超

[摘 要]目前辅导员行业局限于两大困惑,横向是其工作范畴与高校地位、收入及行业认知的不对称性;纵向是职业晋升与发展路径、职业纵深发展瓶颈明显。从全局出发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一是操作层面解决辅导员行业的工作范畴、职业标准与地位,提升其在高校生态系统中作为“专技”的认可度;二是进行辅导员评价体系、任用体系、发展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其职业发展路径的整体性、连贯性,建立常态化的准入机制、职业能力标准和输出渠道。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壁垒;出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33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辅导员职业化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所谓职业化,即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明确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水平,准确扮演职业角色。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和职责具有广泛性,从广义上来看,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从具体工作内容来看,为帮困助学、团学工作、招生就业、心理健康、日常工作、军训工作、社会实践等。在新形式下,辅导员职业化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

1 辅导员高校定位与工作量、高校地位、收入三者的不对称性

1.1 辅导员育人工作量认定困难

高校辅导员工作量由于工作内容相对分散,超额工作量由于工作内容、形式复杂而很难量化,“干多干少一个样、加班加点不加薪”是一种常态,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事实上,高校辅导员量化考核的意义量化评价在教育领域中,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在1930年首次提出,目前,教育评价已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从管理角度进一步来看,辅导员量化评价是量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校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开展辅导员工作量化研究和政策制定是值得思考与推进的。

1.2 辅导员在高校生态系统的角色定位、高校地位与收入的不对称性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离开整个高校生态系统是缺乏客观意义的。在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定义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在高校生态圈内职业的“实际内涵和外延”偏差较大。辅导员与专任教师收入差距较大,收入上的溪流再次让其成为“高校瀑布的下游的冲击石”,在地位上也很难与专任老师平起平坐。

2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异化,工作重心结构化位移

2.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工作范畴的问题

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可以画等号,但两者从不同层面来看,严格意义还是存在夹角的。首先,从辅导员的身份来看,辅导员是集合干部身份和教师身份于一体,同时对应到工作应该是行政工作和思想政治与育人工作;行政工作上下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多的是针对学生而展开。两者相互区别,很多时候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辅导员的工作实体。但目前两者的工作占比呈逐年失衡趋势。

2.2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与重心的结构化位移

近年来,辅导员工作结构历经“升级”,工作涉及面更广,工作效能精细化。有调查显示,“会议通知、竞赛组织、讲座组织、招生工作、材料报送”等部分工作占辅导员工作总体比重逐年上升,例如嘉兴学院某二级分院一学期的讲座人次超过了3000人次,以50人一场次则几乎每两天一场;即辅导员的工作的“行政部分”占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这样辅导员容易被庞杂的事务性时间交缠而疏于对育人工作的倾注,进行详细划分归类,也就是“行政工作”部分有大量膨脹的趋势。辅导员工作行政占七分、育人占三分的实际情况,是值得业界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边界性问题。

2.3 辅导员服务性角色的加深与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悖论

“辅导员工作千条线一根针”,意味着辅导员要用有限的时间,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这本身是有困难的。目前,辅导员的服务性角色的日趋加深,一方面,反映的是辅导员对于学生服务性角色的加深,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溺爱”,加深学生“世界围着他转”的自我中心的蔓延。“有困难,找辅导员”,从管理上本身没错,把握好度,否则这使同学的依赖性增强,降解换位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困境

3.1 辅导员“入口关”与专业方向拓展的问题

从学历层次来看,“进驻”高校的辅导员们主要集中于硕士研究生,相较于专任老师,缺乏学历优势;从专业方向上来看,超过70%的在职辅导员专业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作为学生“救火队队长”的辅导员往专业教师路径发展又颇受时间、机遇、圈子、场所、精力、资源的局限,缺乏科研上的成熟的合作团队和合作机会。这样情况下,辅导员易在自身专业成长上自生自灭、孤立无援。

3.2 辅导员职业化缺乏成熟的输出渠道与机制

辅导员职业化必然涉及其自身的成长、发展的职业晋升通道。从内化渠道而言,辅导员职业内发展向资深辅导员(学工负责人、行政部分领导)发展,向学校各机关部门输送人才;此外,还可以向专业老师“转型”,但成功率非常低;目前,大学生村官已基本打通从“服务地方”到公务员、事业单位(政策优惠)等“升级转型”的相对成熟的外化输出渠道;而辅导员其实也承担着非常高强度、艰苦的高校基层工作,在人才输出的政策上,其实依然存在着屏障。

4 从辅导员发展全局出发,努力实现评价、任用、发展等三大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4.1 从评价体系出发,建立专兼结合的“C+S”个性化评价模式(Common+Special)

第一,从学校层面建立辅导员工作范畴、能力标准、工作业绩、技能特色(至少一个方向,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考取)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标准。第二,从考核上,注重量化思维与方法,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突出量化的作用;第三,从工作业绩上,遵循学生、学院、自我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以考核促成长,以个性促发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事精致,发挥每一个辅导员的专长。

4.2 从任用体系出发,严把入口建立专业化的队伍,选拔过程重视后期延展性,重视对辅导员的“分类培养”

高校基于用人需要,通常难以兼顾辅导员本身专业实际与专业化的梯队建设。在招聘过程中,既要考虑招聘辅导员“一时用人之急”,也要考虑到其后期发展的延展性。在招聘的入口环节“把好关”,入校后更要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逐步确定发展方向,对辅导员进行三年规划,根据辅导员个人特点和职业走向进行“分类培养”,提出针对“常规+特色”评价方式配套的“辅导员分类培养计划”,令其选择一到两个方向作为辅导员分类培养的计划,并将其作为个性化“专业内专业”目标,建立“常规+自选模块”的专业发展模式,搭建辅导员各方向的导师制,为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弹性环境”。

4.3 从发展体系出发,倡议内外兼修,创建多元的输出机制

从目前的辅导员的晋升和发展机遇而言,辅导员从“内化”“外化”的晋升渠道而言相对单一,缺乏系统的输出机制。从内化机制层面,鼓励校、院层面选择弹性机制,建立开放性的“晋升机制”,如对于工作优异的辅导员开放在职深造研修、脱产学习或定向委培的机会,专业领域的适度开放,合理地把握进出的“蓄水池”;从外化机制而言,其依赖于辅导员行业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完善。例如辅导员工作若干年后可以考取相关部门岗位,并提供一定政策优惠,或者工作一定年限后具有选调考取其他事业单位的权利和资格,为辅导员的后期成长与发展开放渠道、打通外向出路。

参考文献:

[1]杨艳兰.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2]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3.

[3]张骞,刘祥军,王国明,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量化研究与实践[J].科学之友,2010(9):108-111.

[4]马玲.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研究[J].市家教月刊,2015(4):195.

[5]焦红艳.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54-57.

[6]厦门大学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R].厦门:厦门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壁垒出路职业化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