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探索

2017-12-15应建明

职业·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汽修专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 要: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而一流的技工不仅要具有高超技能,更应具有工匠精神。本文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诸多方面;为实现工匠卓越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探索出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汽修专业 学生 工匠精神

课 题: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中职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应建明名师工作室——培育工匠精神项目(浙教职成[2017]17号)以及2017浙江省教育厅职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高27)阶段性成果。

当前,中国制造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技术革命的到来,对社会能工巧匠的需求空前增长。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人社部汤涛副部长在落实《“十三五”技工教育规划》专题会议上指出“各技工院校要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的教学重点内容,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有技艺专长的人,他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将毕生精力献身手艺、事业、信仰,形成特有的工匠精神,那就是人生与职业,职业与技能的合金,是做人与为业,人品与技术的双馨。

二、汽车维修行业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化汽车,急需大量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虽然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但总体上难以满足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具有工匠精神的维修技能人才。笔者曾对浙江省56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占90%以上的企业表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紧缺,占85%的企业认为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具有工匠精神的汽修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走访调研,深刻体会汽车维修行业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从职业态度层面体现对职业有敬畏之心,对待工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二是精益求精,从职业技能体现汽车修理工注重细节、规范操作、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高故障诊断能力;三是持之以恒,从职业素养体现汽车维修人员将汽车维修工视为一生的事业,不忘初心,永不言败;四是不断创新,从价值层面体现维修人员要保持一颗学习之心,不断更新知识。

三、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

1.树立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关乎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培育工匠精神是各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建立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融入办学全过程,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持之以恒的专注意识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过程中,激励全体教师专注本职工作,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学识魅力教育学生。

2.建立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通过改建校园景观、凝练传统文化、引进企业文化,着力打造蕴涵浓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放置景观石,镌刻“厚德精艺”的校训和“匠心”字样,对学院楼宇重新命名,汽车实训中心命名为“精艺楼”,教师公寓命名为“崇德楼”;在学院主干道悬挂学校优秀毕业生肖像,修缮一新的校史馆重新开放,在校园主干道设置平面广告,时时播放工匠精神宣传片,向全校师生诠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极致行为,为工匠精神在学校孕育、生根发芽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构建校企互融文化。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标准布置教学场所,实训室与企业4S店高度相似,并将企业管理文化、操作规范、技术标准上墙。在师生休息区开辟汽车文化展览室、汽车文化长廊,介绍企业文化和优秀毕业生。通过宣传行业、企业文化,使学生长期在浓郁的职业环境熏陶下,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敬业乐学的优秀品质。

3.建设一支践行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目前,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切身感受,缺少对工匠精神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因此,职业院校应建立一支能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能践行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校非常重视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了一支以“大师名师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工匠并重,优秀毕业生为补充”的师资梯队,满足工匠人才的培育要求。校内教师梯队的组建主要以程晟技能大師工作室、应建明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为领衔,以年轻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水平精湛的专任教师梯队。企业工匠梯队主要以汽车维修企业能工巧匠为主体,学院优秀毕业生为补充,形成职业技能强的工匠梯队。整个教学团队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学生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大师名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忘我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最终让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构建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将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融入到课程目标、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去,贯穿于专业教学、学生德育和顶岗实习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使工匠精神培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讲解工匠精神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德育课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国工匠的成长经历与事迹,帮助他们树立职业偶像和职业信念。三是把工匠精神教育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科学设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专业、苦练技能、立志成才的职业情感。endprint

为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认识,学校将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是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拓展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人才的基本素养;专业课程模块旨在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职业方向拓展模块旨在增强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职业发展后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项目化。堅持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对接,将课程建成了集职业能力训练,工匠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孕育为一体的平台。

专业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安排学生真实体验实践项目,将企业7S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维修作业标准,采用过程评价手段,形成集“教、学、做、评”于一体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专注敬业的态度,专业规范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

5.搭建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

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于心。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虽然具有较高的职业场景的仿真度,但还不是真实的职业现场,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与价值体现不够,对学生来讲体会不深。学生对待技能的观念、态度及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工作实践反复锤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竞赛等载体都为工匠精神培育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进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可以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质量要求,不断强化自身技能,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将来职业生涯中成就事业打好基础。学校先后与一汽丰田、北京现代、上汽通用等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国家经济再次腾飞的新引擎,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在体现。通过开展学生创业培训、创业风采大赛,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客空间、扶持学生创业,通过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

技能竞赛是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的有效手段,学校精心筹划,积极组织技能竞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师生技能节。赛项的设计、赛事的技术规范,严格参照国赛标准和行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技能节是融入企业文化,体现前沿技术,倡导企业所需,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技能盛会。组织师生积极参加行业协会和教育系统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大赛平台为契机,展现了良好的职业形象、端正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勤学奋进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3]刘睛.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与理性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汽修专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浅析新时期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汽修专业中的运用策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汽修专业微资源建设的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