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2017-12-15刘江华陈东升

职业·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双元制探索与实践本土化

刘江华+陈东升

摘 要: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武器,是领先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但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深入研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本地经济为目的,与德国舍弗勒公司合作办学进行“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破解了“双元制”水土不服的难题,成效显著。

关键词:双元制 本土化 校企合作 探索与实践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能够迅速恢复乃至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的重要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分别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华东、华北等发达地区推广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校企联动机制、企业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等原因,“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发展并不顺利。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在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培养标准不明确、培养定位不准确、培训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不科学。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熟练掌握技能,入岗后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企业岗位。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2011年,学校与德国舍弗勒公司合作,确定了合作项目——“工业机械工”,组建了冠名班——“舍弗勒班”,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的办学成效。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措施

1.构建“双主体”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四个双元”,即培养主体的双元——企业和学校;学生角色的双元——学生和学徒;教师角色的双元——教师和师傅;评价体系的双元——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同时,也实现了“四个一体”,即招生招工一体、实习就业一体、教学理实一体、多项技能融合一体。

“舍弗勒班”采取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行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企业根据用工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学校组织进行招生宣传。学生自愿报名,经过企业笔试面试合格后正式成为舍弗勒订单培养班学生。进入“舍弗勒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公司学徒。在学习培训中,实行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除了不享受薪资待遇之外,其他一切安排与公司正式员工无异。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舍弗勒公司工作。

“舍弗勒班”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项目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教学。舍弗勒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负责学生技能实操训练,拥有车工、数控车、铣、钳工、测量等九类工种的教学实训场所及理实一体化教室。理论课教室和实训场所连成一体,可以随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交互;教学中师傅的现场示范和学生训练交互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交互;学校还提供了专业教学APP等网络学习平台,做到线上模拟和线下实操交互。

2.打造“双导师”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

“舍弗勒班”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组成了“双导师”制的教学团队。学校建立健全了双导师制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真正将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的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学校还建立了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0%;校外兼职教师54人,其中专业教师32名,技师或高级技师22人。

舍弗勒培训中心引进高技能人才担任培训师傅,安排培训中心师傅和学校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专业技术和素质。同时,建立教师梯队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公司人才培养体系。

3.建立“双融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由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要求,学校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和优化。“舍弗勒班”采取小班化教学,每届共组建2个自然班,每班30人。自然班学生到企业培训中心还要细分为三个班组,每组安排2名教师(师傅)对学生(学员)进行培训指导,确保了师傅对学徒个性化的跟踪指导和因材施教得以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校企共同制定,以企业课程为主体,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紧密衔接。企业根据三年培训计划制订年度培养计划方案,并按照教学周排定实训计划。学校结合企业培训计划,为“舍弗勒班”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有机衔接校内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企业实践课与学校理论课课时比为7∶3,理论教学与培训课程交替进行,学习课程与岗位培训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公司适应岗位的时间。

4.实行“一考双证”的考评并轨制度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资格证书(AHK)主导下的培训,三年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培训的实施都融入了德国培训的元素,又兼具中国式组班教学的特色。“舍弗勒班”引进德国行业协会教学大纲,所有实践教学课程与国际接轨,按照德国工商行会规定的工业机械工技能标准及AHK证书的考评条件,采用德国中期考试、毕业考试试卷,考证工作在德国工商行会的监督下进行。同时,学校邀请劳动部门技能鉴定机构现场参与考评鉴定,真正实现“一考双证”。学生毕业后除了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外,还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和德国工商行会颁发AHK证书。学员取得的AHK证书在全球的德国企业得到认可并优先得到工作机会。此外,企业每年选派毕业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参加德国舍弗勒公司总部的全球學徒交流活动,丰富了职业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渠道。endprint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取得的成效

1.“校、企、生”多方实现共赢

通过“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拥有了高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提档升级。从学校就业调查情况反馈看,96%以上的毕业生仍留在企业工作,企业管理规范、薪资福利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企业也反馈“舍弗勒班”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企业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社招工人,企业获得稳定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定向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和价值凸显。对于学校,“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動学校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办学效益和声誉得到彰显。

2.教师技艺水平得以提升

“舍弗勒班”学生的实操训练以企业培训师为主,同时,学校也指定专业技能教师参与其中,组建校企混编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在长期“做中学”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参与“舍弗勒班”教学的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确得到实质性提高。此外,教师长期深受德国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培训师的工匠精神对教师的职业精神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习惯学校教学的教师触动和启发很大。部分教师在实施“双元制”教学培训中,也取得了国际资格证书,实现了专业教师“一岗多证”的目标。

3.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小班化教学,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或师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企业课程+学校课程”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企业培训课程为本位,对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组合,实施“2+2”循环工学交替教学安排,即学生接受2周企业生产过程培训,再安排2周学校课程教学,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互支持与衔接,交替进行。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已经打造出适应“双元制”教学的稳定教师团队。重点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依据机械制造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了“钳工工艺”“数控车操作”“加工中心操作”“AHK考试培训教程”等7类校本课程和教材。以上举措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可供复制的范式和引领。

4.合作办学开辟了新路径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国际资格证书(AHK证书)主导下进行课程安排的。三年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培训的实施,都是围绕国际资格证考试进行设置的。已经毕业的“舍弗勒班”学生90%以上取得了国际资格证书,与学校其他专业班级的学生相比,他们有优先到德国企业工作、出国就业和培训交流的机会。迄今为止,舍弗勒公司已派多名毕业生和教师到德国培训学习和考察。与舍弗勒公司的合作培养项目,创新了学校国际合作渠道,拓展了国际化办学新思路。

三、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进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中,首先要结合当地经济和自己学校的发展情况,充分了解学校的专业基础和人才培养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企业、学校双主体办学,构建本土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打造本土化教师团队,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能真正贴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出它原有的生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元制探索与实践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