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2017-12-15吴小梅
吴小梅
[摘 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文章通过分析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68
1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空心化,谁来种地?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空心化场景的小诗,读来令人心情沉重。
近些年,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7.3%。而城镇化进程中吸纳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也因此大片游离出来,虽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是“谁来种地”也成了个大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8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1400多万人,但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也就是“386199”部队留守农村,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土地闲置,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如今,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老人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和离家近的田地,而远离家的山坡和旱地则被撂荒了。原来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现在也只种一季。许多农民种粮就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口粮需求。据国土资源部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摞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10年累计土地闲置就是3亿亩,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老人农业”成为普遍现象,并成为一种常态,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业科技和農业机械推广难,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也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高达95%。”农民老龄化、知识水平低将直接影响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接受程度,因其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对新事物学习能力相对弱,因此对农业科技难以掌握。现在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人畜共力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人口老龄化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1.2 农民增产不增收,种什么?
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1624 万吨,比上年减少 520 万吨,下降 0.8%,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然而,粮食总产量提高,农民“多收了三五斗”并没有让农民的收益出现对等的增长。不仅粮食是这样,其他农作物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一长期存在的“丰收悖论”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的主要问题。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发生,“种什么”的问题亟须回答。
1.3 农业效率不高,怎么种地?
我国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农民的承包耕地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生产效率不高。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报告称:“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进行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差36年。与之相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报告分析还指出:“2008年中国属于农业初等发达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中国现代化水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然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了。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是解决将来“怎么种地”的问题。
1.4 粮食安全不容忽视,怎么保障?
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1624 万吨,但是自给率却在90%以下(国家粮食安全目标是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大豆自给率只有20%。从数字上看,我们每年必须从国外调运大批粮食来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需求,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存在严重的供需和结构性矛盾,这也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前景不容乐观,还说明我们有一部分中国人是靠世界粮食养活。
因此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以“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来形容现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税收、信贷等政策,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柱力量。以宿松县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农民合作社731家,家庭农场260多家,种养大户1600多家,其中3家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15家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
2.2 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土地托管和农机作业服务,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绿色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
2.3 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和支持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大型土地托管和其他专业服务的多种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基本建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政府购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发展自建、自管、自受益型的服务主体。
2.4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实际问题,而且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为此,要重点抓好两大方面:一是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只有把他们武装起来,让他们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才能得以提高。二是加强对外人才引进。在政府补贴、项目支持、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
[2]谭晓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3]王征兵.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理论探索,2016(1).
[4]宿松县农业委员会,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宿松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Z].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