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汉政权的尚书令

2017-12-15石磊

看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姜维刘禅蜀汉

石磊

汉末三国鼎立,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国小民弱,但依然设立了完备的职官体系,而尚书令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蜀汉政权的尚书令们或跋扈而机智,或才高而无奈,或卓著而宽厚,或矜厉而圆滑……众彩纷呈,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趣闻。

尚书令,秦代设立,西汉沿袭,原属少府,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类似于近代省部级机关的秘书处。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品秩低下的尚书们逐渐步入国家权力高层,如同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直属各司的司长。随着中央政府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们开始分曹治事,置五曹尚书,分理天下庶务,各曹都以尚书令为首,至此尚书令成为直接对君主负责,执行中央政令的首脑,如同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办公厅主任。

汉末三国鼎立,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仅占有益州一隅之地,国小民弱,但是依然设立了完备的职官体系,而尚书令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蜀汉政权的尚书令们或跋扈而机智,或才高而无奈,或卓著而宽厚,或矜厉而圆滑……众彩纷呈,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趣闻。

跋扈的法正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刘备起兵攻打曹操集团占据的汉中,斩杀曹魏将领夏侯渊、赵顋,占据了汉中郡。又派遣部将刘封、孟达攻占了上庸,至此刘备据有荊州、益州、汉中等地,实力达到顶峰。其年秋天,刘备在部众的拥戴下,晋位汉中王、大司马。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提拔法正担任尚书令、护军将军,此为蜀汉政权设立尚书令之始。

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下属,因为预测到刘璋不能成事,于是暗中结好刘备,力促刘璋邀请刘备进川讨伐张鲁。等到刘备反客为主,夺取成都之后,法正这个“内奸”立刻成为刘备眼前的红人。法正红到哪个程度呢?用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叫做“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赏赐给法正的官职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尚书令,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又因为成都县为蜀郡的首县,所以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小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与他有过小过节、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甚至违反律例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对这事不敢加以过问。

刘备对法正也是言听计从,一次在与曹军的作战中,刘备方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盛怒之下不肯撤军,无人敢去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出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法正的字)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況我一个臣子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顺利撤军了。章武二年,刘备讨伐孙权,却被东吴年轻的将领陆逊击败,消息传到成都,丞相诸葛亮叹息道:“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一定可以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与东吴开战,只要法正跟随出征,也不会受损严重。”法正比丞相诸葛亮大四岁,两人同为刘备的心腹重臣,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只是身居首辅位置的诸葛亮不敢干涉尚书令法正的违法行为,无疑可以看出法正跋扈的背后,还是相当有智谋与实力的。

无奈的李严

法正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因传言曹丕篡汉后汉献帝被害,在蜀汉群臣的三请之下,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改元“章武”。至此蜀汉政权从一个地方性的汉中王政权一跃演变成延续大汉正统的中央政权,也被后人称作“季汉”。继任的尚书令为刘巴,是个正人君子,才华出众,蜀汉政权的诏令多出自他的手笔,可惜刘巴不属于刘备的元从集团,所以即使担任了尚书令这一要职,既不积累家产,也很少私下会见宾客,谈论朝廷的机密,害怕引起朝廷猜忌,属于寡言慎行的稳健派。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巴爽快地将尚书令的位子让给了蜀中实力派领袖李严。

尚书令李严,是一个抱负很大的文武全才,乡人都说李严“腹有鳞甲,不易接近”,但是刘备慧眼识英,夷陵兵败之后,升任李严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一道在白帝城担任顾命大臣。诸葛亮北伐中原,李严在江州修筑大城,负责北伐军队的后勤供应,并一度以中都护的身份署理丞相府的事情。

可是李严这个尚书令却与丞相诸葛亮闹得很不愉快。李严与诸葛亮虽然同属先主刘备的顾命大臣,共同负责辅佐后主刘禅,但是二人在蜀汉政局中的地位及作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开府治事,之后不久又兼任了益州牧一职,权势大振,蜀汉政权的军政事务全部由诸葛亮一人决断,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甚至后主刘禅自己都说:“政则葛氏,祭则寡人”。反观李严,由于需要镇守边防重镇永安,防备东吴入侵,长期不在蜀汉的京师成都,难以对朝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得尚书令这个原本权实名重的职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魏文帝曹丕死后,曹魏政权的几个顾命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等人纷纷开府治事,延聘人才,而李严虽然是顾命大臣,却不能开府治事,甚至在李严向诸葛亮提出想要从益州范围内划出5个郡成立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个并不算很过分的请求时,不光请求被诸葛亮严辞拒绝,而且让诸葛亮产生了李严想“另立山头,划分权力”的想法,这件事也成为日后诸葛亮废黜李严的绝佳证据之一。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但是诸葛亮回到成都后,李严却向后主刘禅进言“军粮充裕,诸葛丞相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而早就看李严不顺眼的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尾巴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无奈中只得叩头认罪,于是诸葛亮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出众的费祎

费祎,字文长,江夏人,先主在荆州时归附了刘备。此人识悟过人,雅性謙素,深得诸葛亮所器重。后主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征讨南中而还时,朝中众官数十里设道迎逢,这些官员的年位多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却特请费祎同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之后,派遣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以通款好。孙权甚异其才,亲自礼遇费祎,甚至将随身佩戴的宝刀一口也赠送给费祎。

费祎在北伐时担任蜀汉的中护军,后又转为随军司马。当时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不和,坐在一起就吵架,费祎常为二人调解,两相匡护,注意发挥二人的特长。诸葛亮死后,费祎先是担任后军师,后晋升为尚书令,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蜀汉自丞相诸葛亮死后,举国多事,公务繁琐,而费祎识悟过人,每次处理公文,粗略地看一遍,就知道公文的核心意思了,其速度数倍于人,而且过目不忘。

费祎为尚书令时,蒋琬为大将军,二人共录尚书事,一同执掌蜀汉朝政,此二人皆忠心汉室,为社稷栋梁。更为重要的是二人都是宏雅之人,对权势并没有过分的占有欲,在权利的分配与合作上,二人相得益彰,配合得比较融洽。蒋琬为尚书令之时,兼任益州刺史,其主动上书皇帝,希望将益州刺史一职让与董允或费祎,待蒋琬升任大将军,更是屡次上书,坚持将益州刺史的职务让给尚书令费祎。只是费祎喜欢饮酒欢宴,对待从敌国投降过来的人也不加以防备,延熙十六年,费祎酒醉之后为魏国降将郭循刺杀于住所,为国人所叹惜。

圓滑的陈祗

蜀汉政权后期,大将军姜维锐意北伐,不断地带领军队与魏国开战,但因国小民弱,麈战数年,成效一直不大,蜀汉政权高层也对姜维多有怨言。如蜀汉的侍中董阙与卫将军诸葛瞻二人,看到姜维北伐难以成功,反而虚耗国力,于是向后主刘禅建议“授予姜维益州刺史的官衔,而罢免其兵权”。这种情況下,一个叫陈祗的尚书令走入了历史的舞台,并且依靠自己的才华,周旋于刘禅、黄皓、姜维三人之间,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还很受大家的欢迎。

陈祗代理尚书令后,又加官镇军将军,主持蜀汉的朝政。当时蜀汉政权的最高执政大臣为大将军姜维,可是姜维常年统军在外,很少亲自处理朝政,在朝中的影响力反而不如陈祗,但是陈祗很聪明,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在对待姜维北伐的态度上,旗帜鲜明,大力支持,给姜维的军队提供后勤供应,赢得了大将军姜维的好感。同时陈祗头脑灵便,颇多奇妙技艺,与黄门侍郎、刘禅心腹宦官黄皓关系处理得很好,二人互相表里,携手操纵朝政。同时又不断迎合刘禅的心意,主动奉承,经常带给刘禅一些惊喜,深受刘禅的宠信,权势超过姜维。

景耀元年陈祗逝世后,后主痛惜不已,发言流涕,下诏追谥陈祗为“忠侯”,又赐陈祗长子陈粲为关内侯,提拔陈祗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这份荣宠可谓冠绝一时。或许从正统史观来看,陈祇不是一个称职的尚书令,并没有使蜀汉政权走向富强,甚至陈祗默许宦官黄皓干预朝政的做法,为蜀汉亡国埋下了伏笔,但陈祗的圆滑还是给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独善的樊建

景耀六年夏,魏国兴兵伐蜀,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大举来犯。蜀汉大将军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领兵拒战。可惜天不佑汉,邓艾由阴平奇袭江油,并在涪城击败蜀汉卫将军诸葛瞻部,成都无备,后主刘禅投降。刘禅举家东迁洛阳后,被魏帝封为安乐县公,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谷口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至此,蜀汉尚书令一职退出历史的舞台。

蜀汉末任尚书令樊建,字长元,是荆州义阳人,属于刘备集团中的荆州派势力,同期的大臣董和、刘巴、陈震、马良、蒋琬、费讳等人都属于这个派别。

延熙二十四年,樊建曾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与吴国大臣诸葛恪进行了会谈。事后吴王孙权询问诸葛恪:“樊建比宗预如何?”诸葛恪回答:“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但是樊建的操守還是不错的,其任尚书令时,与之共同执掌蜀汉国政的还有姜维、诸葛瞻,董厥等人。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虽然也都是蜀汉的执政大臣,但是都无力制约宦官黃皓,使得宦官黃皓揽权干政,无法无天,蜀汉政权日益衰退下去。樊建的地位、职务、威望皆在诸葛瞻、董厥之下,却不与黄皓交好往来,独善其身。

樊建降后,比后主刘禅要幸运些,刘禅是东迁洛阳后,受封为有名无实的“安乐公”,但是依旧被魏国权臣司马昭怀疑,即使背负了“乐不思蜀”的骂名也不能回到蜀地。而樊建来到京师洛阳后,被相国司马昭任命为自己的参军,其年秋天又兼任了散骑常侍,作为皇帝的特使前往成都慰问蜀地父老。

或许回到成都的樊建内心也是无比痛楚的,成都依旧繁华,蜀地乡音在耳,先主刘备昭烈庙内北地王刘谌的血迹仍旧腥红(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决定投降,其子刘谌劝阻无效之后,自杀于昭烈庙),可是蜀汉王朝却国祚永终了,时也,事也,逝也。

猜你喜欢

姜维刘禅蜀汉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酒窝
姜维国画作品选
蜀汉“大赦”初探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