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问题研究
2017-12-15程彦华杨新华
程彦华, 杨新华
(广东海洋大学:1. 管理学院; 2. 经济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问题研究
程彦华1, 杨新华2
(广东海洋大学:1. 管理学院; 2. 经济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在我国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本文分别运用灰色系统和道格拉斯函数预测适龄劳动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论证了供求缺口的存在。从生育政策、退休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家庭经济状况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人均教育年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劳动力供给可持续性;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推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促进生育意愿的提高;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人口数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转换。以此实现适龄劳动人口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适龄劳动人口;延迟退休;生育意愿;经济结构优化
一、引言
目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供给和需求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从供给、需求、均衡方面进行了研究。供给方面出现总量下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即向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1],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劳动人口总量负向增长[2];需求方面,劳动力需求总量仍有增长潜力,虽然经济增长势头下滑,但稳健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创造大量新增就业岗位[3];均衡方面,供求失衡初露端倪,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但地区、产业间有所差异[4],局部地区青年劳动力相对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现象同时存在[5]。适龄劳动人口变动,一方面使得社会统筹不能保证老龄化背景下基础养老金的支出[6],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给养老保险模式带来隐性债务[7];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还将导致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8]。有鉴于此,有学者建议改善人口政策,全面放开两孩生育[9]。但也有学者对生育政策表示质疑,如我国台湾地区试图调整人口政策以提高生育率、解决人口结构失衡困境,但收效甚微[10]。另外有学者则转换视角,建议以延迟退休增加劳动人口以及国民经济总量[11]。
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深受人口发展失衡问题困扰,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格扎维埃·范登·布朗德[12]、苗红军[13]、张士斌[14]分别研究了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国的人口发展问题,认为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及其产生的财政压力等问题,并着重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养老保险体系的措施。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提出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但我国学者将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上,而缺少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问题的原因分析。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给和需求的现状,然后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国民家庭经济条件、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提出相关对策。
二、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状况分析
(一)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现状
从供给方面看,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但从2012年开始,适龄劳动人口趋于下降,2011至2015年减少2976万人。劳动参与率自1991年以来显著下降,1998—2010年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由77.77%降至70.09%;1991—2014年下降9.43%,以每年0.4%的速度下降。
从需求方面看,全国就业人口呈缓慢上升态势。1998—2015年增加6814万人,年均增加379万人。而1999年同比增长1.07%,2015年增长0.26%,增长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就业人口增长迟缓,就业岗位增长幅度较小。总体而言,劳动力供给量在减少,需求量在增加。
(二)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状况预测
1.基于灰色系统模型适龄劳动人口供给预测
劳动年龄人口系统是典型的灰色系统,影响其规模变动的信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适宜采用灰色系统预测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15],本文将通过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进行外推预测。建模过程如下:
①对原始劳动年龄人口数据序列x(0)={x(0)(1),x(0)(2),x(0)(3),…,x(0)(n)},累加生成处理后得到新数据序列:x(1)(1)={x(1)(1),x(1)(2),x(1)(3),…,x(1)(n)},其中x(1)(1)=x(0)(1),x(1)(2)=x(0)(1)+x(0)(2),x(1)(3)=x(0)(1)+x(0)(2)+x(0)(3),x(1)(n)=x(0)(1)+x(0)(2)+x(0)(3)+…+x(0)(n)
③构造数据矩阵。
yn=[x(0)(2),x(0)(3),…,x(0)(n)]T
④得出α,μ后,就有GM(1,1)模型(预测模型)如下:
表1 2016—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万人)
2.适龄劳动人口需求预测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就业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三者的关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AKαLβ来分析[16]。其中Y为产量,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被解释变量;K为资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解释变量;L为劳力,选取全国就业人员进行分析;A代表技术水平,α代表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从而函数模型则为:GDP=AKαLβ,为便于回归分析,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函数:lnGDP=lnA+αlnK+βlnL+μ。
根据199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就业人员数据,利用SPSS20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回归方程:lnGDP=-2.562+0.676lnK+0.627lnL,R2=0.998,F=3802.654,进而GDP=e-2.562K0.676L0.627。
表2 2016—202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总量
(2)就业弹性系数测算法
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表示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可以用来测算未来劳动力需求量。本文将2003—2015年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设为未来就业弹性系数,结果为0.032492,从而可以计算特定经济增长速度下,我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17]。根据“十三五”规划6.5%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设定未来几年就业人员的平均增长速度=0.032492×6.5%=0.211198%。2015年全国就业人员为77451万人,可得出2016—2025年的就业人口数量(见表3)。
(3)模型方法的验证和修正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GDP同比增长6.7%,将该数据作为全年各项增长目标推算,根据道格拉斯函数得出2016全国就业人员为75676万人,和两种预测结果的平均值最为相近,误差最小,精度较高,因此采用调整修正数据作为预测结果进行分析[18](见表3)。
3.2016—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求状况分析
比对未来十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给和需求的预测数据(表4)发现,全国范围内适龄劳动人口总量依然延续不断减少的趋势,需求量则在缓慢上升中,并将在2024年前后供求逆转,出现缺口。在了解国家存在供求逆转的隐患后,我们需要由面到点、具体分析各省市适龄劳动人口状况。
表3 全社会就业人员总量的三种预测方法
(三)典型省市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状况分析
1.重庆市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状况
重庆市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城镇化进程加快,2015年城镇化率为60.94%,远超56.1%的中国整体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结构失衡的隐患初露端倪。
表4 2016—2025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对比表(万人)
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负担沉重,老少比例失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重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7%,居全国首位。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01%,高于10.06%的全国平均水平。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重庆地区老年抚养比分别为7.67%、8.04%、13.04%、16.17%,少儿抚养比为53.78%、29.94%、34.43%、23.76%。
劳动年龄人口充足但供给后劲不足。2014年15~64岁人口占比71.56%,下降0.1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62‰,远低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5.21‰;出生率10.67‰,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7‰。持续的低生育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形成“退休潮”,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必然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人口红利期将终结。
就业人员缓慢增加,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1万人,2015年新增71.82万人,劳动年龄人口与年末从业人员差距逐步缩小,可能在未来某段时间出现逆转。
2.江苏省适龄劳动人口供求状况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自然增长率较低,1990年14.01‰,2013年降至2.43‰;出生率1990年20.54‰,2013年降至9.44‰。
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后备力量存在隐患。根据六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数据(图1),0~14岁人口呈下降趋势,且降速较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仍在增加中,但后备供给力量不足,未来可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危险;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呈中高速上升态势,老龄化程度加重,劳动力供给总量相对减少。
图1 江苏省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结构状况
以2013年江苏人口抽样调查为例(图2),具体考察江苏省分年龄段人口结构状况。人口最多的年龄段是40~49岁;15岁以下人口仅占13%,新生人口占比较少,不能有效补充未来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74%,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老年人口,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领取养老金年限延长,加重在职劳动者负担。
图2 2013年江苏省分年龄组人口情况(抽样调查)
为更好了解分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数量,本文分析了图3江苏省对16岁及以上人口抽样调查。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占总抽样人数的74%,其中16~24岁经济活动人口占6.3%;25~59岁经济活动人口占59%;60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仅占8.8%。非经济活动人口占26%,主要分布在16~24和50岁及以上年龄段内,分别占比5.2%和18.9%,低龄老年人口早早退出经济活动市场,使得未来江苏省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失衡的状况将更加突出,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不足将抑制江苏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图3 2013年江苏省16岁及以上人口经济活动情况
三、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失衡的政策原因
1.生育政策导致人口结构非均衡发展
建国后1949—1957、1962—1970、1981—1990年,出现了生育高峰。前两次高峰期出生的劳动人口已经或者即将退休,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而第三次高峰期出生的劳动人口虽然正处于婚育年龄,但由于国家生育政策和家庭经济原因致使第四次生育高峰并未到来。2015年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内出生率将略有上升,但在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社会保障多种因素影响下,政策效果可能并不显著。
2.僵化的退休政策加重失衡困境
退休年龄低龄化,且提前退休现象普遍。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60~65岁之间,而且都在渐进式延迟中。而我国男性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退休。此外还存在严重提前退休现象[19],人社部指出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不足55岁。非正常提前退休不仅造成人才培养成本的损失和人力资本的浪费,还增加养老金支出规模,加大社会养老负担。
3.退休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取得激励实效
非制度化调整养老金,促使职工倾向提早退休。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1次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根据现行养老金制度,职工越晚退休领取的养老金反而越少,产生后退休人员养老金少于先退休人员的“倒挂”现象,人们普遍倾向提早退休,劳动人口供给相对减少。
企业年金制度不健全,缺乏激励效能。设立企业年金可以有效抑制员工的流动性,产生工作积极性、忠诚感和归属感,利于延迟退休年龄,日本就凭借其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在退休养老制度方面取得较大成功[20]。但相较于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的强制性、全覆盖,我国企业年金则是自愿建立,离全覆盖相当遥远,限于优惠政策、市场条件等因素制约,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普通私营企业职工很少能够享受该项待遇,于是延长工龄的积极性不高,未达到激励延迟退休之功效。
(二)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失衡的经济原因
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限制技能落后职工的经济活动,有效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基于经济下行压力、传统产业供给过剩困境,加上人们生活、消费和需求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开始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培育新产业、新模式。尽管新兴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持续旺盛,但并不能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难以为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劳动力供给,部分地区及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国民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生育意愿,影响新生劳动人口的供给。少儿人口增长幅度的制约因素除政策规定以外,还有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养育成本等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收入明显制约人们生育意愿[21],抚养子女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没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家庭子女越多,养育负担越重,因此很难产生强烈的生育意愿。
(三)人均教育年限的延长影响适龄劳动人口供给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影响适龄劳动人口供给。“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7年提高到10.23年;“十三五”规划提出继续加大国民教育力度,计划到2020年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0.8年。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起始工作时间将推迟,若在现有退休年龄下,劳动力有效工作年限必将缩短,客观上减少了劳动力供给。此外,虽然国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新型高科技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即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还不能提供足够的高尖端劳动人才,高水平人才的供给不充足,尚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四、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策略
随着构成就业主体的庞大劳动年龄人口“老年化”,社会延续低生育率格局,新增人员无法补足退出人员的岗位空缺,势必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通过相关政策机制消除这种潜在威胁是完全必要的。
(一)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增加劳动力供给可持续性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2015年中央宣布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被认为是应对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现象的有效路径之一。增加新生人口,规避未来劳动力失衡威胁,实现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2.渐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小步、渐进延迟退休年龄,需要考虑人均预期寿命和老龄化现实,遵循男女平等、摒弃制度性歧视,首先实现男女同龄即60岁退休,继而将65岁设为法定退休年龄目标,并规定养老金领取限制条件,低于65岁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将承担养老金待遇上的经济损失。同时根据职工健康程度、工作种类和劳动强度,区别对待,兼顾特殊职业和群体,分类推进。
3.建立健全退休年龄制度规范退休行为
加快退休年龄立法进程,出台专门法律明确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加强监管力度,抑制违规非正常提前退休现象。同时建立正常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工资增长、经济发展等情况,并考虑到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
通过广播、电视及新兴媒介的宣传普及,消除人们在延迟退休问题上的疑虑和误解,详细介绍国家养老基金收支结余状况,对比世界各国退休年龄,阐述我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及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人口现状、不可逆转的少子老龄化趋势和劳动年龄人口未来走向,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三)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推动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促进生育意愿的提高
在经济上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仅仅通过生育政策试图逆转低生育率现状远远不够,影响人们生育决策的还有经济条件、抚养压力等方面的顾虑,必须完善配套措施激励“两孩”政策实施。我国应参考其他低生育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的社会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就业支持等经济刺激,给予两孩家庭生育、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补助,鼓励人们优生优育[22]。
以养老金改革着力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取得成效。提高养老金领取门槛,低于法定年龄退休将降低其养老保险待遇。改善企业年金制度,补充养老保障体系,促使职工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施行。企业年金的设立有赖于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需要健全资本市场以及国家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另外也应重视员工绩效与企业年金制度的关联,激励职工,留住人才,相对增加劳动力供给总量。
(四)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人口数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转换
继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素质[23],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后备力量,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用工荒”问题。对于技能落后的农民工,政府要更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提供技能培训,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以应对结构性失业问题,解决部分地区和产业劳动力供求失衡现状,并引导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
我国经济转型、产业调整正在从点到面展开,各行业亟需高素质专业人才。虽然近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造性、自主性、整体文化素质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4],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各方面高尖端人才,加大各高校师资力量的投入,为国家高水平发展储备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郑君君,朱德胜.关之烨.劳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9个省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9-159.
[2]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1):31-39.
[3]李扬,张平,张晓晶,等.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J].财贸经济,2013(1):5-13.
[4]钱明亮.劳动人口新趋势与经济发展关联度:预测至2030年[J].改革,2013(4):120-126.
[5]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51-56.
[6]于宁.“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12):82-92.
[7]朱楠.中国延长退休年龄的财务平衡预算及其方案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8):10-14.
[8]郭熙保,李通屏,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43-50.
[9]张车伟,林宝.“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5-12.
[10]黄俊凌.台湾的人口问题及应对分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5(5):50-54.
[11]邱瑾,周涛.延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基于空间面板回归模型的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7):13-16.
[12]格扎维埃·范登·布朗德,周愚.欧洲老龄化问题对策述评——迈向积极的老年人口就业政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130-133.
[13]苗红军.OECD国家退休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2012(4):72-78.
[14]张士斌.退休年龄政策调整:日本经验与中国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14(1):66-75.
[15]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J].地理研究,2006(1):131-140.
[16]张晓婧.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J].中国市场,2013(41):117-118.
[17]王一飞,陶涛.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基于人口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85-87.
[18]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3):287-291.
[19]封进,胡岩.中国城镇劳动力提前退休行为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88-96.
[20]朱孟楠,喻海燕.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及模式选择: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3):1-6.
[21]周云.中日两国生育意愿、生育水平及影响因素比较[J].人口与社会,2016(1):72-82.
[22]杨昕.低生育水平国家或地区鼓励生育的社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16(1):7-12.
[23]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3):5-13.
[24]张海水.中美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4(1):35-41.
2017-05-25
程彦华(1990 — ),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组织管理;杨新华(1969 — ),男,湖北监利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演化经济学、农村经济学。
F403.2
A
1008-6390(2017)05-0013-06
[责任编辑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