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满足就带着哭腔大喊大叫再好的脾气也烦了
2017-12-15大J微信公众号大J小D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文/大J 微信公众号:大J小D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进入社会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说的就是不要做隐形人,要积极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其实想想,这个道理我们的小宝宝们不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身体力行吗?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人生第一课的机会,教会孩子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D从不满1岁一直到现在刚过3岁,各种各样的哭叫情况我大概都经历过。小月龄的哭叫应对方式,我以前写过《孩子大哭大叫,无理取闹,背后的原因是这个》。
随着小D慢慢长大,之前分享的这些明显不够用了,我也一直在总结反思到底该怎么做。今天就想结合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解题思路。
某天下午,我带着小D一起去买菜,她在去的路上就开始撒娇地叫,“我要去游乐场!我要去游乐场!”我回复她,“现在我们需要买菜,买完菜我们可以去游乐场。”接下来她就开始了长达好久的哭叫,带着哭腔一声高过一声地自动循环播放那句话:“我要去游乐场!”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她的无力感,她特别特别想去游乐场玩。如果她是成人,也许她早就自己走过去了,而不需要陪着我一起去买菜。但此刻的她被固定在推车上,她根本无力改变现状。这是很多孩子哭叫最大的一个原因,不满现状却无能为力。
如果此时,我们对孩子进行吼叫或者漠视孩子的哭叫,我们其实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这份无力感:她自己帮不了自己,她最爱最信任的父母也选择不帮她,那自然她的哭叫就会升级,无力感会被放大。
但我们也绝对不能立即满足,因为孩子是通过父母对她行为的反馈来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当每次孩子一哭叫,我们就满足,其实无形中我们就是纵容这样的行为。
打个不是那么恰当的类比,马戏团训练动物,都是动物完成一个规定的动作,训练师就给一个食物作为奖励,从而强化动物对执行这个动作的记忆。孩子一哭叫,我们就满足,这就好比我们给了他们那个“食物奖励”一样。
1 真正共情,呼应情绪
这时我会首先呼应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小D真的好想好想去游乐场玩,小D太想去了一直在告诉妈妈。但妈妈却还一直不停地在买菜,买这个买那个,天啊,你太失望了,对吗?”
这是共情,呼应孩子的情绪,大家都知道。但共情的关键在于我们真正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因此不仅仅是说什么,更加不能套路(别总是背那几句台词,“你很生气”,“你很难过”),说话时的态度和语音语调很关键的。有时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听到被认可,他们就会感觉好一点。
2 运用游戏力,帮助孩子削减无力感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小D还是会继续带着哭腔进行复读机模式。这时,我就会有点调侃地说,“小D勇敢的声音哪去了啊?妈妈怎么听不到小D勇敢的声音了啊?刚刚还在的啊,怎么现在不见了呢?我找找,是不是在推车下面啊?在不在妈妈的包里呢?哦,也许在小D的肚子里,让我听听。”
这其实就是借鉴游戏力的思路,告诉小D,妈妈对她有信心,小D是可以用正常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是在提醒她找回自己的正常声音。说句通俗话,孩子有时也需要有个台阶下的,而好玩的游戏就是最好的那个台阶。
而且当我们运用游戏力时,我们也不再是那个一本正经要教育孩子的父母,更加不会是那个一触即发火药味十足的父母。这本身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情绪管理,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自己被理解。
一般这时,小D就会被逗笑,然后就会让我听听她的勇敢声音。这时我就会进一步鼓励,“啊,我终于听到小D勇敢的声音了。你去哪里了呢?妈妈和小D都喜欢这样的勇敢声音,这样的声音真好听!”
3 演练正确行为,巩固正确方式
这时,基本上小D的情绪就平稳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教会孩子使用更好的表达方式,“你刚刚想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能否用你勇敢的声音清楚地告诉妈妈?”
“哦,你想去游乐场玩,我们现在需要购买准备晚餐吃的食物。我们这样好吗?如果小D在超市可以帮忙,我们足够快的话,我们就能有时间去游乐场玩一下再回家,你看如何啊?”
这最后一步特别关键,很多父母甚至长辈在爱孩子过程中总有一份怕,就是怕孩子会被自己宠坏。就像面对哭叫,我们都知道进入社会没人会因为孩子哭叫而满足他的,于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进行教育打压甚至吼叫来制止。
但对我来说,任何教育的前提不该以牺牲亲子关系作为代价。我会先爱(也就是前两步),再教育,而常常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有效。得到爱的滋养后的土壤,你播下教育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
当然,这样的三步骤也许不如直接吼叫制止立竿见影,但这样的循循善诱,我们是在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是的,会反复、会很慢,但这个过程本身才是真正育儿:育儿是打磨艺术品,不是制造标准件。不要因为进展慢而放弃,现在的慢是将来的快。
透过案例谈学习育儿的本质
最后和大家扯一些题外话,我和大家一样,也是有了小D后开始学习育儿知识。一开始也看很多育儿妈妈们分享的心得,然后每次看完一模一样地照着做,做完发现没起效果,然后就下了结论,“这个对我女儿没用,她家孩子好带。”
后来才发现,之所以没用,是因为我只看到那些育儿妈妈们分享的“做了什么”,却没有去领悟背后“为什么这么做”。换句话说,就是学了几个招数。孩子不一样,招数自然无法完全适用。
像今天我分享的这个小D的案例,也许直接套用在你们的孩子身上也不一定奏效。但如果你仔细看文章的话,我把那些关键点写了出来,比如共情的关键是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用游戏力等。
如果你之前就有这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那再结合这个案例,你肯定就会有一些新的感悟,也能对自己正在做的方式进行调整。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会怎么学习比知道知识重要得多。
对我来说,育儿就是学习一门新技能,是从简单模仿开始,但千万不能只停留于此。通过模仿后,一定要去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结合实践,自己摸索出一套“组合拳”,这才是“化有招为无招”的真正境界!
对我来说,育儿更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更敏锐地观察他人情绪,学习如何自我情绪控制,等等,这些都是为人根本的综合实力的打磨!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但特别希望自己这些感悟对大家有所启发。现在太多人都只分享成功的结果,却不愿意谈努力的过程。我也还在学习如何当一个母亲,但我特别希望自己当妈妈后的成长过程可以给你们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