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17-12-15布莉华孙玲玲

档案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承德满族文化遗产

■布莉华 孙玲玲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布莉华 孙玲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习惯、信仰,是地域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之源,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对非遗资源从产教融合领域进行传承、开发与利用,能够使其得到持久、长远的保护,对于发展地方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现状

1.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河北承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采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康乾时期,是塞北王朝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1994年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地区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较多,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体育等9大类别。2009年丰宁满族剪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到2016年,二贵摔跤等9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宁蝴蝶舞等55项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表为目前承德地区主要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2.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开发的现状

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分布在各个县区及农村。地域偏远及人才缺乏成为满族非遗传承与开发方面的一大瓶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承德市,是一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地方高校。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满非遗”民族发展品牌。首先对各地方的满非遗资源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针对非遗利用存在的实际问题,聘请专家学者为传承人出谋划策,探索积极的传承与利用途径。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座,在大学生中传承与发展非遗。探索产教融合的非遗传承、开发与利用途径正在积极探索与实施中。

表:承德地区主要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3.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承德满族非遗在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第一,缺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方式缺乏创新。第二,相关传承和创新人才的缺失。第三,传承方式单一,很多是以家族传承与手工作坊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向现代化的转型。第四,非遗的产业化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第五,在非遗的传承与利用、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还相当薄弱。

二、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教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优势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第三十七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就为满族非遗的传承、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2.高校传承的优势

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院校,在民族特色研究、科研项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传承与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基地,切实将非遗的传承、开发与利用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

3.产教融合对满族非遗传承的意义

利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从产教融合视角传承、开发与利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繁荣和发展满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振兴地域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途径。在继承中创新满族非遗资源,积极开拓新市场,设计与研制具有非遗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从而成为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部分。

三、满族非遗与地方高校融合的对策

1.建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传承制度

1.1完善鉴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高校应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建立联合认定机制,并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探讨高效的转化途径,同时建立相应的保护传承人的规章制度。这样在使非遗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了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与收入。

1.2民族高校应建立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制度。比如在传承方式、对传承人的奖励、课程的设置、传承基地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使传承方式由传统的师徒传承转向现代化的开放传承。比如利用高校的科研、教育、人才培养等优势,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从而使非遗在高校得到长远的传承与保护。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利用人才优势对国家级非遗项目“承德清音会”“吵子会”进行了有效的传承与利用。

2.满族非遗进入课堂,建设非遗智库,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

2.1构建满族非遗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打造一批满族非遗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设立传承基地。建立表演式评价、展览式评价、调研式评价等过程式、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使非遗在高校得到长远的传承与保护。

2.2满族非遗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去。建立非遗社会实践志愿者社团或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非遗调研、传承与保护实践活动,通过演出等形式将非遗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非遗项目“二贵摔跤”通过大学生表演参加过多次国家、省市级演出,获得多个奖项。这是非遗在地方高校得到较好传承与利用的典型。

2.3加强满族非遗数据库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全国满族非遗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满族聚居区非遗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真实记录满族非遗原貌,制定满族非遗项目传承及产业化发展规划。在充实满族非遗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的先进技术构建满族非遗资源数据库,完善数据检索系统和信息处理整合系统,实现满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4加大满族非遗智库建设。利用高校的资源、技术、财力与人力优势,建立非遗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室、工作室,专门研究非遗项目成果的转化,策划、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与利用实践等。利用图书馆或创业园区建设“非遗创客空间”,为非遗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提供实体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题知识库,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与利用满族非遗,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5通过满族非遗研究实现文化创新。组织开展满族非遗理论研究,着力解决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力量分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研究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推出一批具有权威性、学理性、前瞻性、应用性的满族非遗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高校多元文化资源,将满族非遗活态化,提供其艺术性与鉴赏性,实现文化创新。

四、满族非遗与地方产业融合的对策

1.坚持满族非遗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断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实现满族非遗实践成果的转化,服务当地相关产业,促进满族非遗的产业化聚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满族非遗的产学研一体化。加强非遗文化产业及文化衍生品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表演、展览等形式加以推广。比如组建演艺团队,将满族音乐、舞蹈、体育等进行鲜活的展演,在宣传非遗的同时提升了高校的文化品位与品牌,有利于高校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与品牌发展。发挥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学生与条件的优势,对满族剪纸、刺绣、布糊画等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与研发,形成具有一定效益的文创产品,既宣传了满族非遗文化,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目前满族刺绣传承人已经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传授刺绣技艺。

3.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满族非遗企业的合作。为地方满族非遗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在资源调查、整理及产业化发展中进行有力的引导与支持。对剪纸、刺绣、布糊画、餐饮等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如丰宁满族自治县滕氏布糊画有限责任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上世满绣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大学生实践平台,共同完成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设计、制作、包装等。加大媒体与网络宣传力度,畅通和丰富营销渠道。

4.开发动态满族非遗项目,促进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满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民俗类非遗项目,进行加工整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及精品非遗旅游线路,通过动、静态展示非遗,使非遗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满族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的接轨。

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产教融合的传承、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任务。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创造满族非遗传承与开发的有利条件,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大力融合,积极开拓新市场,使其产生重要的应用价值,才能使满族非遗文化得到持久的发扬光大。此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保护、资金扶持,建立完善的产业监督、法规等管理机制,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才是促进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根本之道。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1703130505)的研究成果之一。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承德满族文化遗产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活态文化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