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煤矿
——让唐山从此有了“工业范儿”
2017-12-15■烸铂
■烸 铂
开平煤矿
——让唐山从此有了“工业范儿”
■烸 铂
139年前,即1878年7月24日(清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这不仅仅是这个中国近代煤矿的开端,而且因为开平煤矿,还带来了一座大城市。
乔家屯变了
1876年,福建候补道、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奉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亲赴开平勘察煤铁矿务,并向李鸿章屡次条陈,从煤质、储藏量、生产成本、利润、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开平煤铁详加分析,得出了“采办应有把握”的结论。李鸿章大加赞赏,令唐廷枢赶紧设法筹办。
1878年,开平矿务局在开平镇正式开局,唐廷枢担任该局总办。1881年,开平煤矿正式出煤。开平煤矿的建成,使我国的煤矿开采在凿井、开拓、掘进、通风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艺系统,促进了唐山近代工业时代的到来。
开平煤矿作为中国近代首先采用西法开采的近代化矿山之一,其在李鸿章的庇护和总办唐廷枢的悉心经营下,“著著进步,出矿之额岁有增加”。随着廉价煤的供应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批近代化工业也相继兴起,使得乔家屯及其周边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在开平煤田开发前,唐山只是冀东一个名叫乔家屯的小村落,居民为了维持生计除从事农耕外还兼事制陶、挖煤、采石等手工业,但技术落后,出品不精。开平煤矿修建后,第一次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入了这一区域,这就打破了其落后、封闭的格局,对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82年2月28日《申报》以“开平近闻”为题报道:“开平矿务局经唐观察创办以来口下已建有铁路,规模大廓气象一新,运煤之车络绎于途,产煤之区开采不竭,且煤质既佳而价值又廉,销路极为繁盛,该处向本肃瑟现已成为大市落矣。”
唐廷枢
煤矿催生了众多企业
开平煤矿从一开始就注重自力更生,为了进行矿山建设,相继投资创办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一系列附属企业,如砖瓦厂、机械制修厂、焦炭厂、水泥厂、采石厂、唐山修车厂等,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除满足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外,剩余走向市场,在这些企业中,唐山修车厂和唐山细绵土厂皆脱离开平而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早在明代,这一地区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粘土等资源就被当地居民尤其开平镇居民所利用,发展起了制陶、砖瓦、石灰等工业,在开平煤矿创办前,据考察,“唐山之麓,尚有凿石老坑,采煤旧铜,约数十处……凿石烧灰,设窑烧炭,凿干子土烧陶器砖瓦者,又不下一三十处”。现在衰败下去的这几种工业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新兴工业,如水泥。围绕矿区附近还出现了一批服务于矿山的手工业作坊。
企业聚拢了人气
开平煤矿的创办,加速了唐山人口的增长,使其由一荒僻小村一跃而为新兴的城镇。在开平煤矿创办前,唐山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居民18户,以每家5人计算,也只不过百十口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办,人口迅速向这一区域集中,唐山人口迅速增加。
开平煤矿矿区由于处在“一个比较贫困和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初招工十分困难,农民一般都是农闲时进矿干活,农忙时又回乡务农,1879年时只有工人250人。“为了解决劳工队伍的招募和稳定问题”,开平矿务局从广东、福建和山东等地雇来了一批工人,这些工人部分是技术工人,quot; 1882年在开平矿山雇用的520个工人中,就有120个是南方人”。1883年又从汕头招收了100人。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人数急剧增加,到1895年,据徐润《在建平金矿寄故乡父老信》载:“开平做工之人日夜三班,连司事、机器匠、杂工、瓦窑、炭窑、灰窑、缸窑、石山,不下一万五千人:外加铁路、铁厂之工人不计。又林西一矿……司事、工人较唐山十分二三:约二千余人。”铁路修车厂建厂时只有几十名工人,1891年达四百余人,以后规模扩大,到1908年时有工人一千余人。但实际上,工人总数并不止此,因为修车厂还有许多工人是根据需要临时在“工夫市”雇用的。另外,1895年北方发生水灾,“东八县灾民膺集唐山一带计有十数万人,仍复有加无已”。水灾过后,这些人因为年景仍无好转,有相当一部分也就继续留在唐山谋生。乔家屯村在此时已是千户人的规模,附近各庄人口亦随之增多。因此到19世纪末,各村落加上各厂矿,唐山已拥有不下三万人,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了,华洋杂处,移民云集,1898年唐山设镇制,这时,它已成为滦县、丰润县地区内的最大经济中心”。
1881年建成的开平矿务局唐山矿
人气带来了买卖
唐山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这是城镇发展的标志,而大量人口的涌入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发展。随着开平煤矿的建成投产,各类小商小贩从四面八方开始向这一区域集中。
起初没有固定的地点,多围绕开平煤矿一带,以矿工为销售对象,后随着流通市场的扩大和经营商品种类的增加,商业行业迅速扩展,除一些传统的粮、油、盐、鱼虾、蔬菜、糕点、肉类、家庭日用、缸瓦盆罐等得到继续发展外,又陆续出现了专门经营五金、洋广杂货、中药等的新式商业行业,商人逐渐由游商转为坐贾,商业摊点和店铺日增,首先在唐山矿四周出现了许多商号。大者如1890年在广东大街开设的中顺斋商号,为境内最早的中药店;1894年,刘凯元在乔屯街开设的唐山第一家私营商店“同成号”,主要经营洋广杂货,并兼营钱粮业;1896年天津蒲口人丁宝山在广东街开办的焊铁作坊,后又兼营小五金,改字号为宝顺德五金行;1898年李长顺在东局子街开设的“渣粥李”粥铺。其他小商号更不胜枚举。
同时,开平煤矿的创建,也带动了周围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陡河沿岸,以自菜出产为大宗”,从开平矿建立后,蔬菜生产在附近村庄就形成规模型种植,由原来的自食转为商品生产,且种菜技术相当高超。铁路的修建、煤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唐山与外界的联络,既便利了洋货的输入,内地土特产品也开始流入周边区域甚至沿海城市,其市场辐射力得到极大加强。1884年6月27日《北华捷报》曾发表题为“开平纪行”的通讯称:“河(指煤运河)上往来船只很多,除了矿局的船只外,河上还有很多民船载着煤斤、石灰、陶器”。“唐山向系一小村落耳,现因为火车起卸客货之所,人烟渐密,居然巨镇,且从前土产囤积不能销售及远,货物难于购买者今皆比比通行,衰多益寡以有易无,相彼小民其利赖果何如耶,转瞬由林西直接东三省,地愈广而利愈溥,凡属火车总汇各路皆当繁盛数倍”。可见此时的唐山已成为四乡商民云集之地,成为各地货物的中转站和商品集散地,商品交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扩展。
人流物流好出行
唐山处在中原联系东北的枢纽地带,由北京前往东北的御路即经过此地,虽然“开平离芦台一百一十里,均属平坦大道”,但这些人路都是土路,一遇雨天道路即泥泞不堪,车子根本无法行走,运输周期也长,所以与农民生活联系紧密的仍然是最低层次的集镇贸易。唐胥铁路的修建、煤运河的开凿改变了这一局面,唐胥铁路开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之先河,其向东、西两端的展修、延长,打通了唐山与东北以及京、津两市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开平煤矿的经济价值。
全国没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煤田享有开平煤矿那样的自然运输便利,加上“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舰墙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的开平煤运河的修筑,又把唐山与华北整个水运系统直接联系起来。开平矿务局还于唐山矿储煤场至唐山火车站间修筑运煤专用线,交通十分便捷。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修筑3条运石料专用线,1888年铁路机修厂由肯各庄迁至唐山,又相继有4条厂线与铁路干线接轨,1890年,在唐山铁路东展至古冶的同时,筑成林西至古冶火车站专用线。这样,铁路运输与传统河运相互补充,加强了其商品集散能力,附近村民纷纷将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运往唐山转运、集散,扩大了商品销售的范围。
同时,唐山工商业的繁荣,也刺激了陡河水运的勃兴,“陡河发源在开平之北四十里棒子镇,其河水尚深,惜乎弯曲窄狭,桥梁甚多,以致小船未便往来”。但中下游夏秋季竹则可资利用,能进行短途客货运输。1895年后,陡河水运人兴,丰润县东河沽村张家自制木船,率先从事陡河中下游商业客货航运,将当地盛产的鱼、盐、棉花、粮食、蒲苇等土特产品运至唐山设点销售,而把当地煤炭、细绵土、粗瓷等日用工业品运到沿河村、镇贩卖,获利颇丰,以致下游沿河村民群起效仿,从而使唐山成为水旱码头和周边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到19世纪末,唐山已形成支干相连,水陆并运的交通网络,水陆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更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内地货物往沿海沿边的流动,而“舶来品”也纷纷向内地灌输,市场更形热闹、繁盛,贸易日益兴旺。
1881年,开平矿务局修建的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后,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幕僚乘车视察
开平煤矿是唐山城市发展的里程碑。随着开平煤矿的发展,到19世纪末乔家屯已由一个小村迅速崛起为新兴的城镇,无论从人口、新式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商品集散、中转、交易量来看,唐山在经济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已远远超过冀东地区其他的集镇,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