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场地”5妙招
2017-12-14橙子
橙子
“积木拜拜,我去吃饭了,吃完饭再和你一起玩哦!”
一个宝宝从婴儿成长为幼儿,最重要的分水岭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觉醒”之前,只要你把娃伺候到位,吃饱睡好,他就会开开心心。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娃就没那么好糊弄了,他开始特别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又不太会表达,只好用哭闹和发怒,来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
被哭闹吵得头大也就算了,最让人感到艰难的就是日常活动的转换,譬如结束玩耍去吃饭,结束玩耍去洗澡,结束玩耍去睡觉,等等,一旦要求娃儿转换场地任务,就好像点燃了火药桶,一定要大闹一番才罢休。
怎么能让这些痴迷于玩耍的小朋友可以合作一些,不要在应该吃饭洗澡睡觉的时候拖个没完没了呢?
我和俩娃斗争这么久,总结出不少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
1.创造仪式感
教孩子说“拜拜”,如果是和其他小朋友玩,让孩子和小朋友说拜拜,如果是在玩玩具,就让孩子和玩具说拜拜,或者和场地说拜拜也可以——“拜拜,图书馆。”
比较会说话的孩子还可以多发挥一下:
“积木拜拜,我去吃饭了,吃完饭再和你一起玩哦!”
最好配合复杂点的动作,拥抱一下,摆一摆手,亲一亲,等等。
练习告别不单是为了有礼貌,更是离开的一种仪式,因为仪式的程序比较固定,会给孩子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感觉,这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的。
做完告别仪式,他们就会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是我主动选择离开”的幻觉,感受不到被家长控制,自然会高高兴兴的。
2.使用最简单的语言
我们经常高估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总是唠唠叨叨和他们说一大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话,还觉得自己特讲道理。
“要吃饭啦,赶紧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不吃饭会饿肚子长不高啊……”稀里哗啦没完没了,小朋友可能根本跟不上你的思路,你只是在唱独角戏而已。
对于三岁以下宝宝,发出指令一定要简单粗暴,直达重点,尽量用最简单的语句:
“吃面条。”
“出门玩。”
“喝奶啦!”
最好是专挑一些会吸引孩子的关键词,引导孩子的的兴奋点成功转移。
3.给出选择余地
两岁多小朋友就是喜欢掌控感,那你不妨给他一些无关紧要的掌控感。
不说“要洗澡啦”,而是说“你是要和小鸭子洗澡还是小青蛙洗澡?”
不说“要穿鞋出去啦”,而是说“你是穿这双红色的鞋还是白色的鞋?”
如果你家娃看透了你的套路,拒绝选择,你还有一个必杀问题:
“你是要自己走去呢?还是妈妈抱你去呢?”
小朋友基本很难抵挡抱抱诱惑,多半会上钩的。
4.平等交流
当父母的特别容易居高临下,喜欢用命令的口吻通知孩子:
“停了停了别玩了,要吃饭了!”
这种语气是小朋友特别讨厌的,别忘了他们自我意识刚刚觉醒,有一个大大的自我,一旦感受到家长的“控制”或“强迫”,就非常不爽,一定要造反的。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而不是把他们当成附属物呼来喝去的。
提醒孩子转换活动的时候,不要离得很远去喊,而是要走近孩子,最好和他肢体接触,让他注意到你的存在后,先不说离开的事,而是和他讨论他正在玩的东西:
“你在画什么呢?画的花花?真好看!”
“小汽车在干什么,哦,他们要去抓坏人吗?哇,开得真快。”
……
尽量多夸两句,迷汤灌下去,让小朋友觉得妈妈特别好特别亲,这个时候再提出“离开”的要求,小朋友一般会比较给面子。
5.切忌威胁
劝小朋友转换场地有一个大忌,叫做威胁,但是这件事是很多家长喜欢做的:
“你不走妈妈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吧。”
“我数十个数,再不走你就等着打屁股!”
且不说这个方式非常不好,很伤害亲子关系,效果也是很差的。
威胁对于学龄的孩子或许有点用,他们理性更强,会权衡利弊,但是对于1~3岁那些自我膨胀、靠冲动做事小朋友来说,威胁是没用的。
用威胁的方式把孩子逼迫到角落,会让孩子感到难以抉择,如果屈服的话,他会觉得被羞辱,没面子,自尊上过不去,不屈服又没办法接受威胁的结果,所以他只能站在原地,拒绝做出选择,然后为难得大哭不止。
相信这绝对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越是心急想让孩子合作,越是要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别把他惹毛才对。惹毛了他情绪一崩溃,需要很长时间平复,不是更加耽误时间?
威胁是没有用的,切记切记。
教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顺利转换活动,这個过程是有点艰难的,需要当家长的慢慢引导,比较倔强,敏感,慢热,专注力强的孩子,转换活动会尤其困难,一开始大哭大闹是免不了的,家长要有耐心,也要有毅力,如果你不想以后的日程安排都一团糟的话,就别被孩子的哭闹所左右,不要因为孩子反对就一直妥协。
只要你能注意做到以上五点,天长日久,相信你的孩子会在生活中越来越合作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听话的熊孩子,有的只是不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家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