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
2017-12-14王延智
王延智
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
王延智
平正;欹侧;平安三帖;《丧乱帖》
王羲之的行书成就在书史上是无所争议的,然其草书在书史上的评价却有一定的异词,这并不意味王羲之的草书写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因为批评家对草书本体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艺术品评上的分歧,纵然如此,王羲之的今草依然被视为今草极则。我们就以《十七帖》为例,对王羲之的今草进行品味赏析。
图1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十七帖》(见图1、图2),王羲之书,系王羲之草书尺牍的汇刻帖,凡二十九帖(一说二十八帖,此论将《来禽》《胡桃》二帖并作一篇看待),大都是写给他的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取其帖首“十七”为名,属于王羲之晚年的草书杰作。自宋代至清代,该刻帖的别本、异本极多,历来学者对《十七帖》的研究文献也至为繁多,以版本考订、文献梳理、书艺藻鉴、目录著述为主。该刻帖集中反映了王羲之今草的艺术成就,并且摹刻俱佳,历来倍受重视,宋代黄伯思将其誉为“书中龙也”,足见该帖的声誉了。王玉池先生认为“在刻帖方面,最能代表王书本来面目、又没有争议的作品,大概就是《十七帖》了”,可谓一语中的。
若要分析《十七帖》的书法艺术特色,我们既要“知人论世”,也要“以意逆志”。我们且从姜宸英的一段跋文讲起:“唐张怀瓘论草势云:‘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惟王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逸少草书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又云:‘逸少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子敬草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耳。’怀瓘以一笔成书,连牵不断为草书之精,非知书者也。所谓草书者,草其真也,草书贵乎点画拖曳之间,若断若续,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此为至精至妙。唐文皇集羲之书,取其尤者为《十七帖》,其《晋书》御制《羲之传赞》曰:‘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盘,势如斜而反直。’知此者,可以得其集此帖之意矣。”这段文字涉及到对王羲之草书评价的两种基本态度。张怀瓘认为草书应该意多于法,也就是更应当抒发个人情感,因此,王献之逸气十足的“一笔书”就成为了张氏草书论的最高标准之一,那么,王羲之相对平和的草书不免会被以“质量批评”见长的张怀瓘降一品级。但姜宸英认为草书之妙恰恰不在于一笔而书,而在于点画的断续牵掣之间,既有锋棱,又不失真意,那么,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是这一典范的代表。可以说,张怀瓘和姜宸英都是从草书本体出发,提出了意见相左的学术认识,那么,我们应当以哪种标准来欣赏王羲之的草书呢?
图2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唐代蔡希综《法书论》认为:“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今草,今传《十七帖》是也。”蔡氏认为王羲之对章草进行了删繁就简,创变今草,是今草艺术标准的制定者。历史告诉我们,王羲之草书初学张芝,学的是章草,并且能够写得一手纯正的章草(见图3)。王羲之对章草进行变法的初期,保留了部分章草的痕迹,比如字与字之间的连绵较少,字势也有些许的横式开张,然其书法越到晚年越加精妙,而且诚如姜宸英所言,我们并不能以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与否来断定草书艺术成就的高低。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王羲之的今草不仅有书体发展史上的变革意义,而且也有今草书法范式(创立制度)的意义。另外,我们在评判书法作品的艺术内涵时,也需要多元的视角,如此方能客观公正。换句话说,草书一体自然无需也不必要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审美趣味是多元化的,其内涵也是需要不断丰富化的,那么,宏逸的王献之与中和的王羲之自然无需分出一个冠亚军来。更何况《十七帖》是小草书法的极则。
刘熙载评王羲之书法云“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十七帖》便彰显了这一艺术内涵。《十七帖》并非像张怀瓘讲的“无丈夫气”,其点画是极具力量,铿然有力,而这种力量不是无克制的喷发,而是有所牵制的。在审美意蕴上,《十七帖》更倾向于“中和”之美,颇有包容四时之气的艺术内涵。另外,《十七帖》还有一点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其今草具有范式的意义,是后世草书技法学习津梁之作。
图3 王羲之《豹奴帖》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50-02
王延智,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00)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