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2-14田晓颖
田晓颖 安 利
(锦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辽宁 锦州 12100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田晓颖 安 利
(锦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子宫肌瘤患者,就诊时间在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而参照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复发、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围期指标(除手术用时)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且该组的肺部感染、呕吐以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较参照组较低(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医治子宫肌瘤者的效果确切,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该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
腹腔镜;子宫肌瘤;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该病属于良性肿瘤。据临床统计[1],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为20~50%,且该病能够引发月经不调,经量异常,甚至不孕症等妇科病症。在临床中,子宫肌瘤患者有0.13%~1.39%[2]能转化为恶性肿瘤,故对子宫肌瘤的医治备受临床关注。当前,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子宫剔除术,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创新,腹腔镜技术发展已然成熟,但是将腹腔镜运用于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仍存在质疑。鉴于此,本次对我院80例子宫肌瘤患者展开不同术式治疗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间就诊的80例子宫肌瘤病患参与本次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1∶1分为观察组(40例)、参照组(40例);观察组:年龄34~56岁,年龄均值(36.4±3.6)岁,肌瘤直径均值为(5.24±0.74)cm,肌瘤部位:位于前壁者21例,后壁者10例,宫底者9例。观察组: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34.9±3.1)岁,肌瘤直径平均值为(5.09±0.62)cm,肌瘤位置:位于宫底7例,位于后壁11例,前壁22例。两组病患的基础情况(年龄、肌瘤大小、位置)等方面相当(Pgt;0.05),可在治疗上予以对比。
1.2 手术方法。参照组(传统开腹手术):该组予以开腹术式治疗,先由麻醉师对其采用腰硬联合的方式麻醉;后对本组患者实施常规开腹术式,于子宫肌瘤的凸显位置将肌瘤肌层剖开,将肌瘤病变组织全部切除,后依次缝合实施关腹操作。
观察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此组患者在腹腔镜的协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式,手术步骤如下:①先协助患者呈低足高膀胱截石位,并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②在患者的脐上或者脐孔接受穿刺操作,将将二氧化碳注入其中,CO2气腹设定为14 mm Hg;③在病患的左、右下腹放入腹腔镜(大小5 mm),对病患处以及邻近部位进行探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变位置。④在子宫肌层处将缩宫素大量注入,直到观察到肌瘤邻近组织的颜色变为白色;后再取缩宫素(10 IU)和葡萄糖注射液(5%)均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⑤于子宫肌瘤最凸出的层面利用单极电凝进行剖开;⑥于肌瘤病变处利用大抓钳进行旋转和牵拉等操作,尽最大可能性拿出较多的肌瘤病变组织于一个切口处;⑦完成操作后,缝合瘤腔,对盆腔进行充分地冲洗,并将CO2完全排出,后对外层皮肤进行严密的缝合操作。
1.3 观察内容:①于病患治疗期间,对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情况、住院天数、术后镇痛剂效果等详细地记录在案,并作科学的分析。②将患者复发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予以具体的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t检验,Plt;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分析:经分析,观察组的术后镇痛以及术后排气、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远远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该组的手术用时显著多于参照组(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患者复发、并发症统计情况: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于肺部感染、呕吐以及尿路感染等方面较参照组显著较低(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1 患者围手术其各项指标对比情况(±s)
表1 患者围手术其各项指标对比情况(±s)
组别 例数(n) 术后镇痛(n) 术后排气时间(h) 出血量(mL) 手术用时(min) 术后住院(d)时间观察组 40 5 21.12±1.24 125.74±12.64 94.57±7.43 2.15±1.65参照组 40 14 42.05±2.23 235.21±50.26 76.92±5.16 4.75±2.61 χ2/t - 1.3055 51.9790 15.8001 12.3400 6.0497 P值 - lt;0.05 lt;0.05 lt;0.05 lt;0.05 lt;0.05
表2 两组患者复发和并发症统计结果(n)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发的良性肿瘤疾病之一,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现仍在探索中,多数学者认为与女性的激素有关联。在临床中,子宫肌瘤患者有不同的治疗需求,如分娩方式以及保留生育功能等要求,故诊治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中,子宫肌瘤以往的治疗方法中主要采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该术式的开腹切口过大,对患者创伤较大,且对盆腔和腹部内部环境干扰影响较大,常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进而使子宫肌瘤患者的恢复进程减慢。而子宫肌瘤剔除术(LM)可满足患者生育功能的要求,并且不影响患者生育,还能使盆底结构不受损害,进而对患者的损害程度减少。在对患者实施LM术式时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因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当肌瘤数量较多或者肌瘤进入子宫肌层过深、肌瘤直径过大、伴有子宫腺肌症时,在经腹腔镜操作下需控制好暴露的面积以及合理的剥离操作;②手术医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经验,可以处理突发事件。
在临床中,LM术式对手术医师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其把握合理的手术指征,因而在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能提高治疗效果:①LM手术时缺乏开腹手术对肌瘤病变触摸的环节,常将较小的壁间肌瘤忽视;因而需在术前实施超声检测。②于前壁和后壁间的病变组织应在宫底实施切口操作,而于侧壁肌间的病变组织应于邻近宫体侧切口。③在操作中,手术师应快速找准层次,以能降低出血量,可在手术中给予缩宫素盐水注入切口以及单极电凝切断等操作。④当切口较小时,可利用“8”字法[4]予以缝合;反之,则需要连续缝合。⑤针对自留数量较大且多的子宫肌瘤者可采取开腹手术,反之适于采用LM。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组的手术围期情况(除手术用时)显著优于参照组,且该组的肺部感染、呕吐以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低于后者;由此说明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较为显著,且能缩短治疗进程,该术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予以推及。
[1]李龙,王月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9(4):363-364.
[2]胡惠英.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6(3):381-383.
[3]蔡惠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7.
[4]潘彩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9):1376-1377.
R737.33
B
1671-8194(2017)33-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