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预设,巧生成
2017-12-13黄柑英
黄柑英
摘要: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能够有效建构学生在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方面的发展。在预设与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从而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所以教师对每节课堂学习的重点做出有效的预设,并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变通,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更感受到教师教学的激情,更加热爱学习,更愿意融入课堂学习中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高效生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成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将数学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师不仅预设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要预设生成性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班同学都要达到的基础性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制定出某些同学可能会达到的发展性目标,也就是生成性目标,这种目标并不一定会实现,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确定是否会达到这些目标。因此,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同时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成性数学教学,数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自身素质,要有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安排。但同时课堂预设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性格特征等决定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的突发情况,使得课堂预设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这样,才能够为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中的“小数加减法”一节时,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展示一把纸质尺子,让学生记下它的长度,然后再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记下它的长度并计算撕掉那部分的长度。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情况?将其编制成一道数学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生成以下三种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最后,学生反馈,教师补充,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教师引导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在教师的预设中给足学生生成的空间,并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探究学生的生成,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三、全面预设,多种方式优化生成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合作探索环节是这样的:(1)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2)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起!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3)有意识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展示。(4)学生一边展示拼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方法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运用“拼”的方法,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方法二:可以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三角形A的面积+三角形B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四:把一个梯形沿高的一半剪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5)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一结论,本课多种方式的预设促成了课堂的优化生成,也更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正确评价“生成”
首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予以肯定。其次,运用丰富的评语去评价预设外的问题。第三,关注个体差异,遵循求质原则。例如一位學困生提的问题或许不如优等生的问题来得深刻和有创意,然而,他的探究意识和提问的勇气是值得鼓励的。所以,评价“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当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找到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可以发挥同学之间的评价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更客观地评价“生成性问题”,使学生能在同学评价中找到认同感。
结束语
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课堂生成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必须把“预设”和“生成”辩证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课堂问题的“生成”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师生思维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永远闪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应勇伟.小学数学课堂上非预设生成的有效利用[J].浙江教育科学,2017(05):50-52.
[2]张燕.精心预设,高效生成——例说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J].智库时代,2017(11):200+224.
[3]王敏雪.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