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有“三气”的老师

2017-12-13郁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底气微笑生活

郁明,男,1976年12月出生。浙江省教坛新秀,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参与全国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工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开发“国培计划”课程数个,出版《印痕——一个品德教师的教学漫记》等专著。工作22年来,以执着、創新、勤勉的态度,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致力于小学品德“真情生活”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幽默、睿智、理性、探究”的教学风格。

我是郁明,很多人笑称我是一位“明师”。仔细想想,如果可以做一个“接地气”“有底气”“很和气”的明白之师、明辨之师,倒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接“地气”,走进学生的生活

所谓地气,就是指学生的生活。每一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只有广泛地接触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与他们打成一片,我们的教书育人才能有针对性。这就是接地气。

上好一堂精彩的品德课有很多诀窍。深入学生的生活现场,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元素,而后引领学生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可能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做法。即使教材中一些看似比较难上的内容,一旦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浸润于孩子的世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曾经上过《发展中的城市》这一课,刚拿到教材时也是一头雾水:怎么跟六年级的学生探讨“城市规划”这个宏大而又抽象的话题呢?后来,我听说学校附近的杭州热电厂地块的设计规划正在对外展示。于是,我邀请六(1)班的孩子跟我一起去现场看看。我们看规划图板、听现场讲解、观设计效果,我和孩子们顿时就明白了:原来规划就在我们的身边,城市的每一个变化都有规划的作用!随后,我们又到学校附近的里弄去现场察看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去网上搜索莫干山路的美化工程,我也特意去杭州市规划局咨询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一下子,上课的素材就丰富了,跟学生关联密切的话题产生了,教学的思路也清晰了,课堂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孩子们大量接触到的是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智能科技等全新的生活内容,我们更应该经常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主动变革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网络世界》这一课就很具有代表性。5年前,我跟孩子们探讨的是怎么合理地上网、怎么快速地去搜索资料。5年后,我跟孩子们探讨的是怎么在杭州这个“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更好地生活、怎么规避网络的风险、怎么利用网络来提升生活品质。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环境变了,我们的教学就要适时改变,以此真正地服务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生活。

蓄“底气”,关注教学的价值

这里的底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信心和力量。教师对学生越了解,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分量则越重,那么教学底气就越充足。反之亦然。教师的这种底气,包括了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和对课堂细节的微观关注。

这些年,我上过不少课,有普普通通的家常课,有锐意改革的创新课,有公开发行的录像课,也有国家级的示范课。然而,无论是什么课,我都有自己的标准,时常会扪心自问:孩子喜欢这样的课吗?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有收获吗?这40分钟对他们来说幸福吗?有了答案,自然也就有了大胆设计、巧妙实施的底气。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的身上。每次备课,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对这个主题了解多少”“孩子的身边有这方面的素材吗”和“这节课孩子的增量体现在哪里”。于是,我会花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的时间去准备一堂课,其中包括读透学生、参透教材、收集资料、阅读海量信息、挑选合适的素材等。同时,我喜欢将最时新的、贴近生活的课外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喜欢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来切身体验;还喜欢向学生诉说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们。

一直以来,我提倡打造以“真生活、真情感、真发展”为核心的品德“真课堂”。清楚记得2002年,我在浙江省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科研工作交流会上执教了《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一课,当时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谁手中,大家就要来说说他的优点。课前调查时,一个说自己没有任何优点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花了很多功夫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希望帮助这个孩子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上课时,我故意“作弊”,让花留在了这个孩子的手中。随着时间一秒秒地过去,班上的学生憋了很久都没有反应。公开课上最怕的就是冷场,可我不怕,因为有了课前调查,做了充足的功课,我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于是,我就从前一天班里的值日工作开始聊起,值日组长终于举手说“他劳动时的态度还算不错”。这之后,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十个!一个自认为没有优点的孩子,大家用短短的3分钟居然找了足足10个优点。当从他的眼中看到闪过的神采时,我知道这节课值了!

教师的底气,来自于他对学科的热爱、课程的理解、学生的了解。这种底气,是建立在一种广博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基础上的,乐在其中,不断进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才能有充足的“底气”。

修“和气”,润泽心灵的滋养

所谓和气,指平顺温和,这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为人的哲学。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和气地面对每一天、每一人、每一物,那你眼中的世界就将是绚丽多彩的!

在课堂上,我努力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在我的课堂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不成熟、不完善、不科学都没关系。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犯错,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质疑,允许学生在课堂中争论,用平和的心态等待着学生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说过:“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

在生活中,我努力用微笑来对待每一个人。时至今日,无论多忙,有多劳累,我会让自己微笑着对待每一件事。看到学生,我会微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轻声地问候下,很多学生喜欢老远跑过来跟我打招呼。看到老师,我会微笑着主动问好,关注着老师的每一点变化,“这发型挺漂亮的” “这衣服你穿着真好看”……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看到家长,我也会微笑着打招呼,“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早” “呀,孩子的脚怎么受伤了”……每一声问候的背后是一片关注。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但拉近的是心与心的距离;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但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平等;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但诠释的是生命真与善的永恒。我知道:我笑了,老师笑了。老师笑了,学生笑了。学生笑了,我当然笑了。微笑,可以让生命完成一个又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学术上,我也努力保持一种和顺的心态,随缘而往,自然而为。这些年还算勤快,上了一些课,记下了一些反思,撰写了一些文章,手头有了二三十万字的素材。于是,有朋友建议我把这些东西梳理后集结出版,与更多的教师分享。在这样的背景和心态下,我的第一本专著《印痕——一个小学品德教师的教学漫记》在2014年出版了。这些年,我也在为国培项目做课程开发,一直以来都遵循一个原则:合胃口、有想法就做,绝不做搜肠刮肚的“营生”,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所以,无论是出专著,还是做课程,包括平时写文章,我都保持一颗“平和心”,不急不躁,徐徐而来,享受这个过程,更享受这个过程中的心态。

接地气,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有根、立根、扎根。

蓄底气,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眼中有人,言中有情,心中有爱。

修和气,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尊重,充满和谐,充满友善。

做一个有“三气”的明师,这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底气微笑生活
《微笑》
才华与底气
Smile
生活感悟
种微笑
无厘头生活
诱人微笑线
底气1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