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
2017-12-13沈美华
沈美华
(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江苏 如东 226403)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
沈美华
(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江苏 如东 226403)
目的:探讨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麻杏石甘汤组和头-氨组。为两组患者均采用氨溴索和头孢他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麻杏石甘汤组患者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治疗前后IL-12、IL-4、IgE的水平、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住院的费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头-氨组患者,其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短于头-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氨组患者相比,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IL-4、IgE的水平均更低,其IL-12的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加味麻杏石甘汤;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CB)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6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患者分为麻杏石甘汤组和头-氨组,为两组患者均采用氨溴索和头孢他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麻杏石甘汤组患者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这62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34例;其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41.16±10.32)岁;其病程为2~10年,平均病程(5.72±2.11)年。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麻杏石甘汤组和头-氨组(31/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t值=0.32、0.15、0.1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例)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麻杏石甘汤组 31 15/16 40.57±10.38 5.92±2.25头-氨组 31 13/18 41.81±10.50 5.30±2.23 X2/t值 0.32 0.15 0.14 P值 >0.05 >0.05 >0.05
1.2 治疗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采用氨溴索和头孢他啶进行治疗。氨溴索的用法是:静脉滴注,30mg/次,2次/d,连续用药7 d。头孢他啶的用法是:静脉滴注,2 g/次,2次/d,连续用药7 d。在此基础上,为麻杏石甘汤组患者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加味麻杏石甘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黄芩15 g、桔梗15 g、枇杷叶15 g、杏仁12 g、石膏24 g、甘草9 g、麻黄12 g、贝母15 g。 若患者存在大便秘结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大黄12 g、芒硝12 g。水煎服,350ml/次,2次/d,连续用药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12、IL-4和IgE的水平[1]。2)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和住院的费用。3)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7 d 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2)有效:治疗7 d 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治疗7 d 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未改善,甚至在加重[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IL-12、IL-4、IgE的水平、住院的费用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用(±s )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头-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5,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麻杏石甘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短于头-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两组患者住院的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s )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d) 住院费用(万元)麻杏石甘汤组 31 5.78±1.36 0.64±0.23头-氨组 31 8.45±2.24 0.58±0.19 t值 2.71 1.46 P值 <0.05 >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12、IL-4、IgE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4、IgE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IL-12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5.87、5.14,P<0.05)。与头-氨组患者相比,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IL-4、IgE的水平均更低,其IL-12的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4.02、3.88,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s )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s )
注:a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b与头-氨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L-12(μg/L) IL-4(ng/L) IgE(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麻杏石甘汤组 31 30.79±6.57 60.65±11.54 ab 105.65±17.88 60.82±18.54 ab 168.22±23.14 100.21±17.88 ab头 - 氨组 31 31.32±6.44 45.24±11.11 a 110.13±21.36 82.33±14.68 a 172.44±23.65 138.16±18.35 a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以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2]。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喘息等[3-4]。慢性支气管患者的病情若持续进展,可发生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头-氨组患者,其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短于头-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氨组患者相比,麻杏石甘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IL-4、IgE的水平均更低,其IL-12的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1]芦兴安.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531-532.
[2]董乐清.麻杏石甘汤化裁方联合西药治疗4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80-1381.
[3]杨俊波.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85-286.
[4]刘毅.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8):28-29.
[5]钟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78-79.
R562.2+1
B
2095-7629-(2017)18-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