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景观设计到历史街区的道路空间统筹—以北京北中轴线城市概念设计为例

2017-12-13谢晓英陈一峰

城乡建设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京韵声景中轴

■ 谢晓英 陈一峰 张 琦 王 欣

从景观设计到历史街区的道路空间统筹—以北京北中轴线城市概念设计为例

■ 谢晓英 陈一峰 张 琦 王 欣

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面积最广、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是展现城市风貌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交通、市政管廊、公共服务、文化展示、生态环境、绿化景观、防灾减灾等多种功能。由于道路空间有限,空间内各类功能又分属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所依据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一致,统筹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空间,不仅供人通过,更应吸引人们驻足、休闲和交流;不仅要保证步行、自行车、公交、停车、绿化等空间人性化布局,还要保证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建筑设施统筹协调,体现区域文化特色。“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是人居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景观设计的统筹安排是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和品质的重要着力点。

古代北京自永定门至钟楼的城市中轴线全长7.8公里,造就了北京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壮美秩序,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目前,景山以南至永定门的南中轴线已经重建,而景山以北至钟鼓楼的北中轴线由于历史原因仍处于衰败之中。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陈一峰工作室合作,对北中轴线上包括地安门内外大街、景山后街西段、景山西街的带状区域进行了城市概念设计研究,力图唤醒这条古街独特的场所精神。

背景:衰败的北中轴

北京都城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有800余年历史的金中都时代,于元代正式形成,在明清两朝加以创新。北中轴北端的钟鼓楼作为古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地安门则是皇城和街市的界线,是真正的“前朝后市”城市格局。地安门至钟鼓楼一带在元、明、清三朝时都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在这条轴线两侧,帝王御苑、王府花园、名人故居、商业老字号云集,传统街巷交织。这本是一条历史最悠久、文化价值最高、老北京味儿最浓的街道,但解放后地安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皇城内外之分的特征也随之消失。之后,随着新兴商业中心的崛起,北中轴北段(地安门外大街)逐渐退出了商业中心的地位,变成了拥挤嘈杂、商业无特色的老街,在地铁8号线和6号线建成后,担负着主要的公交人流,拥堵的交通、突兀的建筑、零乱的街道景观与古街风貌极不协调;北中轴南段地安门至景山段行人稀少,城市绿地没有特色,布局不合理,出现了景观序列不连贯、资源断点的现象。

相对于南中轴,北中轴特点不明、定位不清、视觉杂乱、道路拥挤,各种交通、市政设施交织,各种广告、标牌随意设置,街道景观不佳。相对于北侧美食聚集的鼓楼大街、东侧时尚的南锣鼓巷、南侧大气的景山故宫、西侧热闹的后海酒吧街,北中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未能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脉络。

目标:景观统筹重塑活力市景,再现古城京韵万象

经过对北中轴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详细调查,设计师发现,这片区域缺少一个能够面向大众、体现老北京胡同生活的代表地,作为“后市”,市井文化正是北中轴最集中、最浓郁、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特色。根据北中轴在历史上承载的功能,设计师运用景观手法将其分为三段设计:暮鼓晨钟(以钟鼓楼为核心的区域)、后市烟云(地安门外大街段)、皇城遗风(地安门内大街至景山西街段),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景观主题,与建筑、道路、市政、绿化、标识等统筹安排,实现重塑活力市景,再现京韵万象的设计目标。

建立标志景物链接,与周边资源相串联。恢复强调钟鼓楼在老北京心目中的情感地位,恢复鼓楼周边的城市广场,为游客提供从外部观赏鼓楼的足够空间;加强胡同空间形象的节点设计,恢复重建燕翅楼、火神庙牌楼等具有中轴标志特色的建筑物及构筑物;使用地面铺装的方式在地安门十字路口标识出原地安门的位置及轮廓,或用定向透视的手法,从视觉上恢复地安门的影像,强调它在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地位;在地安门内大街和景山西街上打造几个标志景物衔接,引导游人南行,实现中轴北段与中段的景观对接。将这些北中轴的标志景物及周边历史遗迹通过胡同的标识、铺装等手段引导,形成以中轴为核心的游览网络。同时,用电子网络(地图、导航等)构成北中轴的观光平台,最终通过个人电子设备的终端展现出来,引导游人穿行其中,打造现实与虚拟互联的立体体验式步行街区,成为京城旅游的新名片。

引入声景艺术,建立多维文化景观。设计师在北中轴引入声景艺术,用暮鼓晨钟、后门市声、红墙京韵、板桥水音、御道马蹄五个主题,分别在鼓楼、万宁桥、红墙广场、板桥旧址、陟山门街再现北中轴上的历史变迁。声景设计利用新技术合成的声音艺术,烘托各主题场景,增添深沉的美感;声景与游人互动,向游人展示其中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与视景结合强化区域特色;通过声景环境的创建,可以提高环境舒适度,提升都市魅力。声景艺术在国内刚刚兴起,在北中轴引进声景艺术无疑将为古街复兴增添活力。

承袭后市前朝市景,延续古老街巷文脉。引入老字号,恢复少量历史名店,面向大众消费,引导业主特色经营,寻找专属此地的具有京韵特色的商业业态,避免景区商业的趋同。建立配色体系,让私营业主从规定的色卡中挑选色彩搭配,运用规范化的材质、尺寸、式样自行改善自家店面,用来自民间的审美逐渐改善街道的空间界面,塑造统一协调的道路立面景观。

红墙穿越古今幻境,再现京味市景长卷。在地安门内大街重整现状绿化,亮出皇城红墙,用老砖搭建市民活动场所,通过社区组织、社会活动、媒体策划逐步引入京韵市景生活,唤醒那些沉睡的京味民俗,形成鲜活的新京味市井长卷。景观设计中利用装置艺术在区域内设置全息影像、声景装置,对场景和声音进行再现,使游人体验不同时空的叠加和穿越,重塑人们对红墙景致的美好回忆。

重整古老中轴街景,完善道路天际视觉。织补空缺的建筑,拆分、修饰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协调街景风貌特色。重新梳理公交系统,建议取消电车路线,提高街道的通行效率,消除空中电缆杂乱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限制地面停车、增设地下停车的方式解决北中轴的停车问题。改善人行系统,增加无障碍设施,统一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地面铺装,从视觉上扩大人行范围。将电线杆、变电箱、垃圾桶、坡道等市政设施与行道树划定在同一带状范围内,节约人行空间。

结语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交通量的快速增长,路权分配向小汽车交通过度倾斜,中轴线道路上自行车、步行、绿化等空间不断受到挤占,道路空间愈加拥挤混乱,使得一条凝聚京韵文化的古老街区面目全非。基于统筹协调的景观设计是提升整体环境、延续文化脉络的创新发展路径,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建筑、道路、市政、绿化、标识等城市要素中,使各种资源在景观的“粘合”下统筹前进。古都北京的中心轴线承载了太多的城市记忆,凝聚了无数老北京对胡同、钟鼓楼、皇城根儿的深厚感情。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洗涤,淡去了它昔日的繁华,却从未磨灭它的生命力。它就像一座沉寂多时的古钟,只等有人来敲响它,焕发它古老深沉而又绚丽多彩的魅力。

(陈一峰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谢晓英、张琦、王欣单位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

猜你喜欢

京韵声景中轴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筝曲《醉京斓》中京韵的演奏表现
如何抓住京剧艺术中的“京韵”
湾区枢纽,四心汇聚! 广州中轴之上,发现全新城市中心!
城市中轴之上,“双TOD”超级综合体塑造全新城市中心!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探究黄梅戏王少舫“王派”演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