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厚重 质朴苍劲
——观张红宇先生山水画
2017-12-13范亚丽
文/范亚丽
雄浑厚重 质朴苍劲
——观张红宇先生山水画
文/范亚丽
第一次拜访张红宇先生,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在我的印象中,艺术家常常都是有些孤傲的。刚开始有些担心,在这么热的天气去叨扰他,会不会让他更加不耐烦。及至张红宇先生的画室,见到他本人后,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了。张红宇先生非但没有一般艺术家的孤傲,甚至可以说是谦恭的,异常热情。尤其是在见到他的作品之后,让我更感敬佩。一个创作了如此之多精品的艺术家竟然还能如此谦逊,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品味张红宇先生的画作,仿佛徜徉于雄浑壮阔的山水之间,瞬间感觉到天地的宽广,人类的渺小。他笔下的山水,与婉约、秀丽无关,均是崇山峻岭,雄浑厚重,质朴苍劲,山之气魄和精神被他摹写得淋漓尽致。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过“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在顾恺之看来,越需要展现风骨、意蕴的对象,越难描画,所以具有不同性情的人是最难画的。而山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是画家人格和精神的象征,所以也是难画的,故李唐在一首题画诗中曾有“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感叹。而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却能将山之气魄,水之神韵,尽展于尺幅之上。之所以能有如此境界,与他构图的方式,笔墨的运用,甚至和他的人生态度,都不无关系。
一是满幅构图。为了凸显山之雄伟、重叠之势,在构图上,张红宇先生喜画满幅山水,构图紧实,整幅画面只有一两处留白。且画中多用“高远”视角,以刻画山之雄伟苍劲,以“深远”视角展现山之深邃厚重。如《白云生处有人家》,作品仅在上方左右角落及右下方处留有小片空白,其余均为山水树木及掩映在山水之间的房屋。置身于这样的作品面前,如身临其境,似乎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势压迫。
二是线繁点密,色彩浓重。中国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既要能够展现山水的自然面貌,又要能够传递画家的主观情感,达到主客和物我的统一。而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传达的载体,故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可谓中国山水画的血肉和灵魂。
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线繁点密,色彩浓重,颇有密体山水之风。他的作品多以浓墨构形,尽现山石树木苍劲、深邃之态。在用笔上往往线皴、点皴、斧劈皴等多种皴法并用,以充分表现山的质感、体积感和空间深度,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如《得鱼图》《春山翠色浮》《山家清景在新春》等,皴、擦、点、染层次丰富。画面山峦起伏不断,繁茂的林木依聚溪畔坡石,生动再现了濛濛润湿、草木繁茂、生意郁勃的大自然景色。
满幅构图和色彩浓重,如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像黄宾虹先生所说的“如果用笔不分明,什么东西都分不出,立不起了”“如果用黑不融洽,什么东西都变成一个死物了”的弊端,使作品产生窒息之感。故画山水,画实容易画虚难,而在实中求虚,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满而不乱、实而不死,得益于他对实中虚白处的处理。在他的作品中不论虚白处大小、长短、宽狭,都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因此,既使实处能通泄,也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灵动之感,更凸显了作品的气势。如《梵音暗递》《月照家山明》。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到:“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首次将画格与人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具有高逸品格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无道理。正如文如其人,一个人的绘画作品也正是画者人格精神的外化。
张红宇先生雄浑厚重,质朴苍劲的风格,与他长期的积淀和默默无闻的淬炼是分不开的。生于绘画世家的他,从小醉心于绘画,之后又经历了专业的训练,几十年精心钻研,静心作画。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有眼界上的广度,思想上的厚度,认知上的深度,也才会有内蕴于作品中的那种雄浑厚重,质朴苍劲的气魄。
静观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令人心胸开阔,涤除一切执念,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
张红宇 太行秀色 180cm×9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