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固定方法在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7-12-13韩月皎石继巧
韩月皎 石继巧
(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基础护理·
改良固定方法在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韩月皎 石继巧
(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目的观察改良固定方法在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7-12月入住我院NICU的265例重症新生儿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留置针固定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留置针压疮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留置针压疮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固定方法可以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减轻压疮的严重程度。
新生儿; 留置针; 压疮; 改良固定方法; 重症护理
Neonatal; Indwelling needle; Pressure ulcer; Improved fixation; Critical care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已得到广泛使用,尤其在抢救危重患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但能够减轻因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较长时间维持静脉通路,同时又能节约时间、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危重症新生儿皮肤特别薄嫩, 其屏障功能不健全, 加上原发病严重、体质虚弱或体质量轻、生长发育差等原因,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在使用留置针的过程中,留置针固定部位由于针梗与局部皮肤直接接触,皮肤长时间受压,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压疮,特别是手、足、关节部位,给新生儿和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困扰[1],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减少留置针压疮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选择一种恰当的留置针固定方式,以减少危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的发生,本研究对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改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12月因早产、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原因入住我院NICU进行重症监护的新生儿。纳入标准:(1)因高危妊娠或分娩过程中有并发症、极低出生体质量、小于或大于胎龄、过期产,出生时Apgar评分小于等于3分,10 min小于等于6分,生后1h有病理症状的患儿;需要进行呼吸管理、有单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心律紊乱、严重水电解质紊乱、溶血等原因入住NICU进行重症监护的患儿。(2)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3)无生命危险的患儿。排除标准:(1)病情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儿。(2)不需要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3)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5例重症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0例,男70例,女60例,年龄(10±5.6)d;体质量(2.8±1.1)kg,住院期间共拔除留置针576次。观察组135例,男67例,女68例,年龄(9.8±7.0)d,体质量(2.6±1.4)kg,共拔除留置针585次。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留置针拔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使用美国 BD 公司生产的24G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和薄膜敷料(5 cm×7 cm)。选择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
1.2.1观察组 依据2016 INS新指南结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对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改进:(1)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首先在针梗下垫无菌棉片(2.5cm×2.5cm×0.1 cm),避免针梗与皮肤的直接接触。(2)以穿刺点为中心,采用无张力黏贴的方式覆盖透明敷料,对针梗凸起部分进行塑形,由内向外抚平敷料,边撕除边框边按压,使敷料与皮肤充分接触,不使用自粘式弹力性绷带。(3)标注穿刺日期和时间。(4)每小时检查一次输液部位。(5)依据美国医师协会压疮临床实践指南[3],评估新生儿压疮发生的危险:新入院新生儿在2 h内完成首次评估;此后按照危险程度进行动态评估,Braden计分≤12分每日评估1次,13~16分每3 d复评1次,手术、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6)当透明敷料受潮、松动和/或有明显受污染时,及时更换。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1)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透明敷料,双手拉紧敷料,轻按抚平,使敷料与皮肤充分接触。(2)选择自粘式弹力绷带缠绕皮肤,包扎力度以绷带刚好贴在皮肤为宜,松紧以伸进一指为宜。(3)标注穿刺日期时间。(4)每四天更换一次留置针。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留置针拔除后发生压疮例数并计算压疮发生率。采用美国国家压疮协会(NPUAP) 压疮评估准则分为四期[4]:Ⅰ期皮肤完整,手指下压受压发红区,颜色不发白;Ⅱ期皮肤损伤在表皮或真皮,溃疡成浅表性,临床上可看到擦伤、水泡、浅的火山口状伤口;Ⅲ期伤口侵入皮下组织,但尚未侵犯筋膜;Ⅳ期组织被破坏或坏死至肌肉层、骨骼、支持性结构如肌腱、关节囊。留置针压疮发生率计算公式:留置针压疮发生率(%) =留置针压疮例数/留置针拔针例数×100%。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3 讨论
3.1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普通病房非新生儿。新生儿由于皮下组织疏松,皮下组织丰富,尤其是手背、足背,任何外力持续作用均可引起局部皮肤改变;尤其是重症新生儿,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皮肤薄、感觉相对迟钝、缺乏表达能力,穿刺部位自粘式弹力绷带遮挡,出现压疮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处理。应用静脉留置针时由于透明敷料粘贴过紧,粘贴之前没有塑形,留置针尾端连接输液接头处较硬,螺口输液器等附加装置过多,针柄、输液接头直接接触皮肤,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局部皮肤承受压力相应增加,加上新生儿皮肤薄,易损性增加,营养状况差等原因使留置针的尾部及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贴近皮肤处易出现压疮。因此,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较高。
3.2改良固定方法能显著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 留置针压疮已成为影响小儿舒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细、易动、不配合、免疫力低、皮肤薄等特点,使留置针发生并发症率明显高于成人[5]。2016 INS新指南指出,自粘式弹力绷带由于固定不稳定,掩盖并发症的指征和症状,破坏血液循环和输液速度,由于针梗与皮肤直接接触,透明敷贴通透性差,且自粘式弹力绷带产生一定压力,局部皮肤潮湿,皮肤抵抗力下降,易造成留置针压疮。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留置针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留置针针梗压力直接作用于皮肤,且穿刺部位弹力绷带的遮挡使护理人员无法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弹力绷带随着肢体的活动会越来越紧,加大了皮肤所受的压力。观察组使用无菌棉片的固定方法,扩大了局部皮肤对针梗的支撑面积,减少了针梗对局部皮肤的垂直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改良固定方法避免了针梗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定时松解弹力绷带,不但能减轻局部压力,而且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的发生率,避免了因压疮引起的感染,减少患儿住院费用,从而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护患纠纷。
3.3改良固定方法能显著减轻压疮严重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压疮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固定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的严重程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依据压疮临床实践指南,对重症新生儿压疮危险因素和穿刺部位局部情况进行重点评估,每天定时松解弹力绷带,若发现穿刺部位出现可疑压疮,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减轻压疮的发生。
综上所述:改良留置针固定方法,能有效地降低重症新生儿留置针压疮发生率,减轻压疮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留置针固定方法提供依据。此方法现已作为我院护理常规,使重症新生儿留置针的护理更安全、有效。
[1] Rickard C M,McCann D,Munnings J,et al.Routine resite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devices every 3 days did notreduce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clinically indicated resit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Med,2010,8(53):1-10.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J].中国护理管理,2014 , 14(1):1-3.
[3] 蒋琪霞.全球压疮预防指南的作用评价及其执行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 869-872.
[4] Teng Yichao,Ding Haishu,Gong Qingcheng,et al.Monitoring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relationship with body tem-perature and perfusion rate[J].J Bio Opt,2006,11(2):024016.
[5] 汪秀英. 压疮管理小组介入管理压疮的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1,2(33) : 301-302.
韩月皎 (1987- )女,山东淄博,硕士,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
石继巧,E-mail:shijiqiao2011@163.com
R473.72
A
10.16821/j.cnki.hsjx.2017.23.028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