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化教育资源 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活动
2017-12-12梁莉萍
梁莉萍
【摘 要】科学现象常常以一种简单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的科学现象都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小班孩子感受科学,积极探索感知周围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引导他们建立初步的科学素养。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他们探索发现科学世界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的真谛,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愉快、更加自在地在科学世界里遨游。
【关键词】生活化 资源 科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202
小班的孩子那么小,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都是模糊有限的,他们能否接受科学教育?我的答案是: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用行动表示出对事物的兴趣,喜欢一切形象而又生动的实物,针对这种特点,应该着重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实施小班孩子的科学教育。科学现象常常以一种简单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的科学现象都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小班孩子感受科学,积极探索感知周围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引导他们建立初步的科学素养。
一、容忍并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探索行为
小班的孩子们都是好奇宝宝,特别好动,他们喜欢到处摆弄碰触各种物体,有些行为在老师看来也许是无法容忍的行为。比如,他会在吃饭时跑到游戏区域去敲击罐子,发出刺耳的声音;比如他会在别的小朋友都解完便离开后还好奇的蹲在那里看水的流出……如果,你简单的进行粗暴的制止,你会发现两种不同的反应。外向的幼儿会无视老师的阻止,会继续进行他们觉得有趣的行为,甚至会变本加厉地延续他们的“坏”行为;而内向的幼儿会从此做个乖宝宝,老师不让动的东西绝对不动,而且对于老师所期待他们能发生的行为也表现出的是胆怯,不自信,无法完成。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孩子的创造力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是对他们刚刚抬头的科学探索精神的一种扼杀。因此,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忍耐和创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导他吃完饭后再接着探索,并投放更多的材料,比如饮料瓶、各类豆子、米粒、石头等,引导他们将不同的材料装进瓶子,鼓励他们制造更多的声响,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帮助他们将这种探索行为继续下去。孩子有了充分的机会去感受认识未知世界,就能将这种对科学的热情不断延续下去。
而且小朋友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自由探索更具有随意性,专注性,教师随意放置在教室或者周围活动环境的物质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探索对象,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和倾听他们的心声,也许我们发现更多的不是孩子们的“不听话”、“没规矩”,而是他们的创意带给我们的惊喜。晨间活动时,豪豪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要玩滑滑梯!”我很坚决地否定了他的想法,告诉他现在是教室内活动的时间。结果豪豪出人意料地说:“我不是要到外面玩,我要玩玩具滑滑梯!”这样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站在旁边观察他究竟是怎样玩的。结果,我惊奇地发现,他把一个木板(上面有依次递增个数和高矮的木钉)倒立,用木钉做支撑点,形成一个斜坡,而后,将其他的玩具一个一个放在斜面上滑下来,玩得是不亦乐乎。逐渐,周围有几个小朋友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玩法,也选择了合适的小玩具放在斜面上滑行。这不能不说,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发现和科学行为。
二、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性促进幼儿的探索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年幼的孩子孩子尤其是这样,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短暂,接触认识世界的时间经验有限,也限制了他们相应感知能力的發展,因此,模仿就成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捷径。他们喜欢模仿,乐在其中。成人说出的简单的一句话,对他来说也是很新奇的,也会重复着说很多遍,在旁人作出反应时,他们会更觉得有趣,更加刺激他们的模仿行为的发生。一个孩子拿积木敲了桌子,全班的桌子会发出震耳的“咚咚”声……这种模仿行为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但他们尚不具备认知判断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以教师正确的正面行为来刺激孩子正确行为的发生与巩固。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性,迁移到科学行为中,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以我们小班桌面游戏的开展历程为例,非常具有说明性。我们班投放的桌面游戏材料非常丰富,但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根本不明白这些玩具的作用,由着他们自己探索发现已经成为了不可能,他们要么无视这些玩具的存在,不为所动;要么就是用娃娃家的大铲子将这些玩具铲来铲去;要么将玩具倒腾到不同的篮子……后来,我就采取了示范的方式,我玩,他们看,然后他们再玩。他们懂得了玩具的妙处:原来雪花片可以通过接口处进行插接,可以变化出很多的东西;彩色积木块儿可以用来修砌路面房子等。于是,他们尝试插接雪花片了,最开始经常将两个雪花片平行,试图插接,结果肯定是失败。但他们会通过模仿教师,模仿能力较强的同伴,使两个雪花片的交界出现合适的角度,最终成功插接,最后还能进行衍变,创造丰富的插接造型。孩子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以一种持续的注意力,动手、动脑,操作试误——操作成功的方式,完美地呈现了科学探索活动的精神。又比如,我们前面提到孩子们也不懂得彩色小积木块的使用,在经过一定的观察模仿后,他们利用这些积木进行了简单的建构游戏。不得不说,我们班的孩子们还呈现了不少让我惊奇的一面。有一天,我发现宇宇小朋友将单个的小积木块儿快速的叠高,每放一块儿在顶端时毫不犹豫,动作干净利落,都重叠了十来块儿,仍没有倒。最后,他乐呵呵的用嘴对着他立起来的这栋“摩天大楼”吹气,才轰然倒塌。房子倒后,他又笑呵呵地继续这种修建工作。旁边的小朋友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他的样儿开始修建,但他们往往放了四五块儿时,他们的“楼房”就摇摇欲坠了。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建构小游戏,也体现了力学的科学原理。如果宇宇没有模仿学习教师的行为,他就很可能还是那个拿着铲子铲玩具玩儿的小男孩;同样,如果没有宇宇的行为作为其他幼儿的模仿对象,也就没有了群体性的用积木块儿修建“楼房”的行为。所以说,幼儿是在模仿中学习的,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经验,就更需要依靠模仿为手段积累自己在科学之路上所需要的各类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引导他们在科学之路上摸索前进。endprint
三、注重环境创设对幼儿科学行为的激励作用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旧非常明显,他们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而且特别容易转移,同时直觉形象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非常丰富的富有童趣的科学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认知科学,调动他们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来认知科学。
针对孩子们喜欢钻钻爬爬的特点,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设置了一个“爬呀爬”区,并在这个区域用大纸盒做了一个“山洞”,“山洞”外贴上各种颜色皱纸,布置得很漂亮,“山洞”表面还开了一扇“窗”。孩子在活动中就喜欢跑到山洞里钻来钻去,或透过“窗户”看看外面,像玩捉迷藏游戏,显得很开心。后来,又将窗户贴上彩色通明薄膜,隔一段时间换一种颜色。孩子们在钻爬嬉戏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个多彩神秘的世界。咦,怎么外面的世界变颜色了呢?后来,他们就慢慢发现,外面世界的颜色是随着薄膜颜色的变化而变化的。又比如,我们在墙上粘贴制作了多个立体的不同曲度和高度的隧道,将小铃铛投进去,就会顺着管道“叮叮当当”地滑落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听、看,以及不断操作和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有的铃铛会跑得快,有的跑的慢呢?相信,他们有了这种对科学的疑问,也会通过自己的探索行为来慢慢发现并逐渐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创设出一个好的愉快的探索环境,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是自发的,快乐的,他们可以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他们也就将保持着对科学的积极情绪。
四、善于利用常规教育强化幼儿习惯,渗透科学教育
幼儿的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细化为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人际交往习惯。但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着重阐述幼儿的行为习惯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与人和周围事物良好相处的行为方式,做事专心、细心、耐心、恒心,有始有终……我们也似乎看出来了,这些也正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因此,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基础,更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那么如何在常规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纲要》中指出:生活教育要“于細节处着紧用力”。同样,我们也可以套用这样一句:科学教育要于细节处着紧用力。这就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地发掘教育的奇迹和素材,加以应用。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在喝水环节中,小朋友喝完水后,很多会匆匆地将水杯投入桶中,旁边就有孩子不乐意了,捂着自己的耳朵说不好听。但是当他自己放杯子时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而后自顾自的玩儿去了。当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说“你,不能那样做,那样难听”的方式阻止。而是请小朋友想办法,谁能让杯子放进桶里时没声音。孩子们可来劲儿了,通过他们的反复操作,发现将杯子缓缓放入桶中,接触到底部时再松手基本上就只会发出非常轻微的声音,有的甚至是悄无声息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放杯子时再也不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呯”“哐”声了。在这个常规教育活动中,不就体现了撞击的力度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吗?孩子们虽然无法用语言说明这种科学现象,但是或获得了对这种科学现象的初步感知。水能滴石,也能汇流成川,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素养也正是这样点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这种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的教育机会。
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他们探索发现科学世界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的真谛,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愉快、更加自在地在科学世界里遨游。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班杜拉.《模仿即学习》的榜样学习实验.2013年4月
2.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2002年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