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7-12-12刘红宇

南北桥 2017年2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刘红宇

【摘 要】在小学的第二个阶段,阅读便凸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大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完善的阅读思维,这无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还是学习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尽力挖掘新方法来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以及阅读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115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探索古今、启迪未来的连接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阅读书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语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前一个阶段阅读能力的更深层次的运用,也是对下一个阶段进入阅读理解的铺垫。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中,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制定适合于学生个人的阅读指导方案。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身的个性化阅读思维。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能够做到读音准确、朗读流畅。2.强调“个性化阅读”。即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进度后,让学生能够在读完之后有所深思,有所感想,增强学生的阅读情境代入感。3.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中段的系统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框架结构完整、具有内涵的文章。

二、具体策略

要想在中段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便要寻找正确、有效的教学切入点,使阅读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我看来,想要获得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那么必须要将“代入情境”与“理性思维”二者实现统一。

(一)熟读课文

小学的中级阶段,是一个承先启后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我们要相应的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但是部分家长就会掉入一个阅读误区,他们错误的将阅读的数量与难度简单的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画上了等号。他们认为只要读的书籍数量多,难度大就会使学生的阅读储备,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味地增加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和难度,在很大可能上会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抗拒,更甚者,会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学习,影响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求知识在于精华,在于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阅读的数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注重文章中难度较大的文字的读音、写法,还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进而慢慢地去体味文章真谛。

(二)寻找文章情感线

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正是想象力旺盛、精力充沛的阶段。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行文逻辑以及发展线。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一层一层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行文逻辑,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将文章安排得具有条理性。教师同样应该通过一步一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中,使学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以文学类作品为代表的各类文章中,每一篇文章都能反映出文章作者对文章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观意念以及思想情感。这一点就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因此,如果想要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可感,那么教师就必须抓住语文文章中的情感线,找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因素。用这一个情感因素来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深入读的想法。

(三)代入情感、引发共鸣

教师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教师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在老师的语言中获得对于文章的感知与理解。因为语言的情境性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自己所表达的文字语气需要与文章语境做到相对统一。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传播环境,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读到文章的跌宕起伏,情绪变更。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还需要通过运用思维逻辑来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中。一步一步的向学生展示文章情节的发展、人物刻画的变化等。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双重引导,让学生学会将情感放入文章当中,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思想感触。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四)结合实际、学会分享、进行仿写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重要组成要素。课前的阅读以及讲解课文时对于学生会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教师的讲解便属于是“听”的部分,笔记也就自然而然属于“写”的部分,那么读呢?当学生进行了文章的学习,尤其是对文章行文逻辑与情感发展有了一定了解后,便会产生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读后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逻辑,并且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这个测试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

三、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呢?

(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中包含了主要学习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可以抓住重点反复阅读、揣摩,这样可以节省学生阅读的时间,有效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阅读上面。

(二)强调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读才是最为根本的组成要素。阅读同时也包含了朗读和默读两部分。默读主要用于自主阅读上面,而朗读着重与分享层面。当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老师需要引导同学找到更加快速便捷的阅读方法。例如:当学生进行默读时需要思考自己所读内容的含义,而当学生在朗读时,又要更加注重文章语气的起伏与停顿。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指导,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形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形成更为严谨的阅读思维。

参考文献

[1]黄琴.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8).

[2]黄秋菊.基于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的几点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

[3]单伟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狀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