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可逆性
2017-12-12陈昌波
陈昌波
【摘 要】思维可逆性,是指能够把一个物体还原的能力,以及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心理学上的分析,一个人具备思维可逆性是从十二岁左右开始,那么,教育的目的其中就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可逆性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 可逆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076
思维可逆性,是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不具备思维可逆性这一能力,对于人本身而言就会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思维可逆性是教育的重点目标。而且,当今教育的学科性质,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思维。比如,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和想象思维,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答辩能力。总之,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可逆性。接下来,就小学数学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可逆性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数形结合,图形和文字的转化能力
在数学这一学科里,学生必须学会的一个技能,那就是把图形和文字进行互相转化的能力的文字,代表的不只是文字,还有数字。因为数学,是一门由数字和图形作为主体的学科,一般我们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数学,会选择把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所以,在教师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产生理解和感受到数形结合的魅力所在。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把这一思想和方法分享给学生。因为这是数形之间的转化以及数形之间的结合,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多少锻炼,数形结合又相当于思维要逆过来进行整体、局部的思考。因此,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和困难。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专门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进。
比如说,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的具體使用。我也会把这一思维方法和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式教学,让学生把这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其好处和简单之处。当然,我也会专门把数形结合这一思想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有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时刻给学生强调数形结合的妙用,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我总结了教学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数形结合这个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对于学生思维可逆性的培养也是有着巨大推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贯彻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可逆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
二、推理反证,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
推理反证,在数学这一类理科学科中体现得很多方面。因为这是一门实验数据课程,需要进行推理和证明。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很少把推理反证的思想带给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没有太多反向思考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可逆性能力不是很明显,甚至于很差劲。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没有多少人生经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推进推理反证这一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可逆性能力的提升。学生往往思维可逆性能力的高低,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推理反证,学生是否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可逆性能力,教学应该从推理反证、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展开。
推理,就是找到出发点进行一步一步的验证,推理,进而作出正确的结论。反证,就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逐渐的证明,顺利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反证是从问题进行出发,比如,假设问题是成立,或是不成立。然后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进行分析和佐证。平时学生思考问题都是从题干条件进行相关的分析,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最后结合问题的方向进行解题。
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推理反证式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如,我会经常给学生出一些题,这类题型是专门从问题出发才能更好地解决,或是只能运用反证的方法进行的题目。而且我告诉我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逆向思考,带着问题去解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方向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理反证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思维可逆性能力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比较法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还原物体能力
学生在小学时,大多数表现出来都是还原物体的能力不让人满意。比如,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学生的还原物体能力不容乐观。在实验中。我运用了比较法。以下就是关于我采用的实验法。我先是给学生展示了两个线段,线段本身长短是一样的。但是有区别的是其中一个线条是单独的一条直线,另外一条是两头有箭头,且箭头方向往两边。学生在看了这两条线条之后,我问他们哪一个线条更长?他们基本上都回答我:有箭头的那条线条更长。其实,这就是因为学生还原物体的能力不够,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所以他们才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同理,我在教学中还运用了另外一个经典的实验,我用一个化学实验室用的量筒和一个烧杯,接着测量相同毫升的水,放在一起。然后,我问学生觉得哪一个容器里面的水更多。当然,我得到的答案是:有些学生认为量筒里面的水更多,因为量筒里面的水高度高于烧杯,也有些同学认为烧杯里面的水更多,因为烧杯的杯子要宽大很多,很少有学生告诉我他认为这两个容器里面的水是一样的。其实,这些现象就是因为学生的还原物体的能力不够。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还原物体的能力,也就是思维可逆性,我运用现场实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用实验事实告诉他们答案。在这样的教学之下,对于学生还原物体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很有用。
以上就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思维可逆性培养的探讨,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所以为了学生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希望各位小学数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兰惠君.探讨小学数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9).
[2]叶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培养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3(7).
[3]李祖炎.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176-00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