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濒危曲种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
2017-12-12李婉晨
李婉晨
【摘 要】河南省自古以来便是政治与文化汇集的中心,并以其曲艺文化闻名全国。河南省的曲艺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体裁和艺术结晶。据统计,有河洛大鼓,渔鼓道情,淮调等40多个本土曲种,各具特色。但随着主流文化被边缘化,其中不乏有很多曲种出现了“人亡曲息”的现象,成为濒危曲种。
【关键词】濒危曲种 音乐创作 表演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033
河南地方曲种丰富,大致可分为牌子曲类、锣鼓曲类、弦子书类、鼓板书类、板诵散说类等五大类。除河南坠子、三弦书、河洛大鼓、大调曲子、河南大鼓书等大曲种外,其他诸如扬高戏、淮调、莺歌柳、锣鼓书、迷糊书、灶书、宜黄、永城大铙等曲种由于历史,地域,音乐风格以及演出方式的限制,仅仅只在局部地区流传,并逐渐濒危。这些曲种曾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但由于许多老艺人无法依靠它生活,使得这些珍贵的演奏乐谱及古老而美妙的音乐也逐渐消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河南濒危曲种进行抢救、开发与创新,为保护与传承濒危曲种做贡献。本文从河南濒危曲种音乐再创作的理论研究出发,研究其音乐再创作的创新点,并于表演实践相结合,为河南濒危曲种的音乐再创作和表演实践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一、基于河南濒危曲种的音乐创作
曲艺音乐是群众经过一代代的集体创作、加工而流传的音乐,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时间的洗礼。曲艺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是集视听一体的一门艺术。曲种造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剧目较陈旧,旋律老套,形式单一,与主流文化不相符。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作曲机制对河南濒危曲种的音乐创作进行一定的创新。力求在保留本体音乐的情况下,拉近濒危曲种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濒危曲种的演出能符合大多数听众的审美需求。
(一)借鉴和改编濒危曲种旋律
濒危曲种的旋律能历经数年,也是由于它旋律的经典性。将这种旋律直接运用到演出形式不同的大型音乐作品创作中,通过不同乐器对主要旋律进行反复陈述,能够使听众对曲种的旋律加深印象,也不会显得空洞无趣。
改编是西方作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以旋律为基础进行改编通常会形成一定的模式,即保留原有旋律的骨干音,通过环绕骨干音加入和弦外音,或是一些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装饰音。在濒危曲种的旋律改编中,我们也可运用这一技法,保留原曲种的特性骨干音、特点节奏型,针对不同性格的作品运用不同的改编手法。比如,戏剧性剧目旋律,多加入和弦外音予以衬托;抒情性旋律可通过对唱腔加入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丰富旋律的色彩。这种创作手法,技能运用到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又可保留原曲目的意境。
(二)改变濒危曲种的调式调性与和声
河南濒危曲种的剧目,大多运用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创作,这就呈现出了调性单一稳定的特点,但鲜有个性。可通过改变调式调性,将传统五声调式适当加入偏音,形成六声,七声民族调式,并通过多次转调,增强旋律色彩性,从而也可反映出剧目当中的故事发展和故事主要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河南濒危曲种剧目创作时间较早,和声体系还没有完善,因此在剧目的和声色彩性上,缺乏一定的理论架构,造成与现代音乐的脱节,这也是它濒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改变和声上,可适当运用西方和聲体系的和弦进行,对其重新编排。这种方法,既保留了濒危曲种的音乐精髓,又融合了西方和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濒危曲种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三)濒危曲种曲式结构的改变
河南濒危曲种的剧目大多篇幅短小、人物形象单一,大多采用短小规整的乐段、二段体、三段体曲式结构。这种结构虽能表达出生活色彩和情感,但缺乏戏剧性色彩。比如豫西地区的扬高戏《百鸟朝凤》,曲式结构为方整型的两句类乐段A,虽能表达出情感,但缺乏起伏。可通过改变曲式结构,将此剧目变为复乐段或扩充的三段曲式。在原有乐段A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如再现旋律片段,节奏节拍等,增添一个乐段A1,使之成为再现段,这就使《百鸟朝凤》这个剧目变为了复乐段,更加能够体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如再通过乐段A的动机发展一个新的乐段B,保留原来的声腔特点,并通过伴奏乐器添加前奏,间奏,尾声的旋律,这就成为了扩充的三段曲式。这种曲式在表达作品的戏剧性和情感上,都更为突出。
(四)濒危曲种编配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濒危曲种演出形式,主要以一人演唱为主,并配有单一伴奏乐器。通过改变编配方式,可将一人演唱改为重唱或合唱形式,从而将濒危曲种的演出形式进行创新;也可对伴奏乐器进行重新创编。将伴奏形式转变为重奏或管弦乐形式,使伴奏低音增强厚重感,声部层次更加饱满,更有利于增强濒危曲种演出剧目的色彩性和戏剧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了以上几种创新意义的作曲技法,但“由谁写”才是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各界对濒危曲种的重视,培养和发展专业濒危曲种创作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各地方文化机构及教育部门应承担起濒危曲种曲艺创作专门人才的培养,给曲艺创作人才培养提高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否则,在濒危曲种人忘曲息的状态下,是不可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曲艺作曲家的。
在当下信息时代的社会中,濒危曲种如何表现新内容,开拓新天地,其核心还是创作问题。因此,作曲家要充分利用现代作曲技法,在不违背本体音乐的唱腔特点、曲牌结构,词格特点等情况下,不仅要在传统曲艺的音乐形式中推陈出新,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丰富表现内容,改变艺术形式及音乐的表现手法,不断使之向前发展。
二、基于河南濒危曲种的表演实践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濒危曲种保护和传承下去,是近年来各界专家和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保护和传承河南濒危曲种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保护和传承的方法与路径又是一个新的难题。笔者认为,在对濒危曲种音乐创作创新的同时,还应加强表演实践,建立表演机制与模式,为民众普及濒危曲种,使河南濒危曲种登上新时代的大舞台。
(一)设立河南省濒危曲种表演实践课程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师生文化素质高,在传承保护和发展河南濒危曲种方面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可依托河南省各地方高校甚至中小学,以市为单位,针对不同地区的濒危曲种,在高校开设一门河南省濒危曲种表演实践课程。充分挖掘民间艺人,将老艺人请到各个高校,教授濒危曲种的理论知(识、声腔的唱法和乐器的演奏,并进行表演实践,培养新的艺术传承人;各高校还可举行不同地区的河南濒危曲种演出交流活动,将不同地区的濒危曲种向社会展示。
在高校开设河南濒危曲种表演实践课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表演技巧,又可发展濒危曲种,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各个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搭建河南濒危曲种演出场地
目前,河南省各市几乎没有演出场地供濒危曲种演出。政府可在各市区文化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搭建演出场地,定期组织濒危曲种的演出活动与交流,供演出人员将濒危曲种从偏远地区带到城市中去,能为大众所普及。
(三)成立河南省濒危曲种艺术团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当中,在这样的优势下,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选拔和培养河南濒危曲种艺术传承人,建立艺术团,并负责艺术团展演和各项活动经费支出。以公益性质免费为广大群众演出,甚至在各地巡回演出,将濒危曲种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宣传濒危曲种的艺术魅力。
在保护和传承濒危曲种的过程中,河南省可充分利用基于瀕危曲种的表演实践模式,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文化产业,提高河南濒危曲种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构建曲艺艺术科学发展的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笔者对河南濒危曲种的音乐再创作和表演实践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对于曲种音乐创作,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是作曲家自身对濒危曲种的热爱、认知及个人音乐素质等。目前,河南濒危曲种面临着市场萎缩,演出人员青黄不接,曲艺创作低迷等困境,所以几乎丧失了演出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尽快建立表演实践模式,抢救和开发河南濒危曲种,实现传统曲艺有序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怡,刘景亮,王豫亭,杨建民.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杨冬梅.洪山调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点[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2).
[3]杨冬梅.试论河南濒危曲种声腔发展的特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4]刘国华.曲艺创作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四川戏剧,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