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缺陷和对应教学策略
2017-12-12赵瑞华
赵瑞华
【摘要】高中的英语教育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起着语言开发和素质促进的重要作用。而高考的英语分数也在总分当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然而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英语语言的整体认识,对英语词汇、句子、段落、文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本文就如何促进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
【关键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缺陷;对应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71-02
中国的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时间已久,传统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单词的记背工作,对于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语言理解能力缺乏对应的培养方法。然而,随着高考考试题型的改革,当今的英语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英语理解能力和英语感知能力的考查。因此,为了促进当今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就应该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办法和教师的教学办法进行探讨,对于相应的缺陷提出解决办法和相对于的教学策略。
一、当今高中学生存在的学习缺陷
1.对于英语单词记背方法的缺陷
当今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他们习惯于用英文中文的意思来诠释英文的含义,在记背单词时重复、单一地去背诵中文的意思。然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存在着自己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当今的学生用单一的中文意思去诠释英文,不仅不能够让自己记住英语单词的意思,还有可能诱导自己在进行文章理解和段落理解的时候,对单词的含义产生偏差。这样的方式对于理解单词的褒贬义和非主流性含义也没有太多的作用。
2.对于英语句子理解和段落理解缺陷
英语句子的理解和段落的理解与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息息相关。当今的学生,在翻译英语的长难句时,习惯于用中文的思维和中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和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当高考的英语试卷有一定的难度时,这样的方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过于功利化的学习心态
当今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也较重。而英语作为高考中的重点科目,需要学生们花费较多的精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当今的部分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对英语这一种语言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不仅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厌烦情绪的产生,也降低了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对他们整体的英语成绩产生影响。
二、对应的教学措施
1.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
想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就必须要让他们理解到这一门语言的基本感觉与基本规律。在我们进行英语单词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词根教学法和联想教学法,对高中的英语单词进行串联,让学生们从一个词引伸到多个词,从而加强其正性记忆。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用兴趣引导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产生真正的感情。我们可以利用高中英语课堂的上课前十分钟或是下课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和原声带电影,让他们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原生面貌。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语感,让他们了解到这样一种具有魅力的语言。
2.心态的开导
新东方的朱伟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习英语,要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一个学习英语的学习者应有的正确心态:为了这种语言坚持去学习和练习。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之中,应该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开导。我们高中英语教师要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包括对学生学习心态的指导、对他们心理压力的疏导,以及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能通过心理疏导和技巧指导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摆脱功利学习的心态,从而加强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
3.丰富课堂元素
将互动化的课堂和多媒体化的课堂融合到当今的英语课堂之中,让高中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小组讨论模式,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班内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开发英语角来促进学生们阅读英语原著以增强理解力。在校内开展英语征文、进行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语原著阅读读后感精神等等。丰富多彩的高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培養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三、总结
当今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存在的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效合理的引导,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高中生英语的引导,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结合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心理辅导共同开展和进行。推进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仍然需要各位同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当今多媒体环境下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讨论[C].教程教法2016.01.20.
[2]李红玲.在初中英语教育工作中使用联系化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C].学前教育2015.0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