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学习,在品德中成长

2017-12-12陈方文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回归体验

陈方文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以儿童有限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紧密结合儿童有限的社会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也就是说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得以认识、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品行良好的人。

关键词:社会生活;情境;体验;回归;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154-01

《品德与社会》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的一些行为作为主要的教育出发点,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紧贴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只是单纯的在教室里讲讲,学生既无法得到情感的体验也无法在体验中去感悟。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让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植根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要实现植根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组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主题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

植根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我们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兒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其次还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植根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

如在教学“你·我·他”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创设在课间操期间,甲同学不小心踩了乙同学的脚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表演这一情境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场景,让他们自己对几种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分析,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要善于宽容地对待他人,了解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然,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创设情境。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二、体验生活,熏陶内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如在教学“成长的脚印”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通过角色定位,让学生体验角色的责任和权利;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初步了解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过程,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能例举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本节课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比和心理换位思考等途径,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条件,强化情感体验是发展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教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品德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设置课堂内容,引发学生体验生活,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道德行为和品质才会得以“熏陶内化”。

三、回归生活,发展完善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媒介。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需要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教师在教学上既要让课堂源于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还要 “高于生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时,我们以学生已过中秋节、国庆节体验为基础,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待节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了解伟大的祖国,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

品德与生活要从生活中寻求载体,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与教学要求的品德内容互相链接起来。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总之,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品德。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通过学生认识、理解并转化为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科学、文明、健康地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回归体验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