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及方法

2017-12-12许元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学中问题设计数学课

许元杰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挖掘知识。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通过合理的提问,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教学中;问题设计;思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30-01

一、問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中心,并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条理要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就懂,并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概念,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比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时,“求‘一共有多少个?求的是一部分还是合起来?”“求合起来用什么方法来算?”这样的提问,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到了问题上,通过问题来帮助思考。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类题目时思考更加有条理,只要先明确求的是什么,才能思考用什么方法来算,从而帮助学生再回到题目中来,用刚刚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又或者像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样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正方形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同时也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正方形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2.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所以一节课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不被复杂的问题一下难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才符合层次性原则呢?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如“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等等。其次,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同时又有成功的可能。比如,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关减法”一课时,教师提问:“30+8等于多少呢?请你结合之前我们学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虽然这是本节课的新授,但是学生已经有了利用数的组成学习的经验,那么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跳一跳”来回答老师的这一问题。

3.发展性原则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基于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抓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发散的思维去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也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感受数学的本质;还能激发学生一些新思考,开启一片新的天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设计中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方式单一、乏味

优质的数学教学课堂应该是内容丰富多样且生动有趣的。然而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设计则更多地依赖于课本内容,尤其是提问内容更是硬套课本,使得问题无法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失去了提问所具有的作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2.在问题设计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问题设计中,教师将太多的注意力倾向于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从而使问题的设计脱离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使得问题变得无效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定的影响。

3.信息内容跨域大

在数学问题设计上,有的老师偏向于扩大其教学的知识量,因而引入更多的教学内容和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和消化。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信息内容量大,内容范围广,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不通畅、条理不清晰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从而产生负面作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措施

1.依托课本知识,在问题设计上进行创造性优化

在熟悉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了解课本设计者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外,还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问题。从而教学的内容更具有层次感和专业性。

例如:在讲解“对三角形、长方形的认知”这一内容时,如果参照课本讲解,只需要通过课本实例讲出其概念意义就可以了。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老师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形状,看看我们的黑板是什么形状?流动红旗是什么形状?国旗又是什么形状。数一数、看一看、找一找,看看你能否发现更多的形状。从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发现去寻找,并得出自己的答案。又如:妈妈给小红20元钱,让她去买一张公园的门票,门票价格为3元。小红买完票还剩多少钱?问题通过简单的减法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时老师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很重要,依靠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将20元钱都用来买门票,可以买几张门票?引导其发现情况不同的多种可能性,使其思维更加发散。

2.重视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其学习思考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各种具体情况。

3.科学地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对所学内容产生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并非是消极的。相反,它的出现更能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现象,同时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建立起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如:在教学中对对称轴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后会了解对于对称轴的判断和使用。那么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东西拥有对称轴。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推理和思考。

总而言之,问题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注意问题内容和提问方式,从而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围绕学生开展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接受程度。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以问促思、开放性问题设计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希望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谈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J].新课程(小学),2016,(07):179.

[2]刘洪芳.浅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练习[J].新课程(上),2016,(10):117+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中问题设计数学课
有趣的数学课
讨厌的理由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法律意识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网红”数学课
不计算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