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2017-12-12王洪亮
王洪亮
摘 要:本文从笔者实践经验出发,论述了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功能,阐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对我国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对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达到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就业创业类 社团建设 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240-02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窘境。就业难现象的发生原因很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较为缺乏所导致。高校建立创业类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素质品德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业类社团的创建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兴趣和特长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做好高校创业社团方面的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实现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下占据优势,下面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1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功能
目前,全国高校各类就业创业类社团都有其自己的组织管理模式,但是这些组织管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基本类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在综合类社团方面,主要是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就业。在创业类社团方面,更多的则是重视学生的创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的条件。
2 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与社团建设
近年来,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也呈现出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为高校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缓解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如说政府减少企业税费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优惠,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业属于一种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很好的契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语境。
3 加大我国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力度,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
3.1 为社团建设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源于学生的兴趣,这些社团基本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在社团内部缺乏对就业创业有足够研究的专业人员,导致社团在平时运转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社团想要更好地发展建设,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制定出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以及培训方式。因此,高校社团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寻求就业部门老师的帮助,在专业化老师的指导下,使社团可以健康正确发展。社团不仅需要寻找就业部门老师的帮助,同时还需要聘请一些专业的就业创业人员进行指导,比如职业规划师,或者寻找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指导,由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员担任社团顾问,为社团成员提供一个扩宽视野的机会,提高社团学生在活动方面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
当然,上述活动的实现,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比如讲座费用、调研费用等,但是高校社团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现有的资金大多数都是社团筹措而来,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各项社团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团开展的有效性。高校必须要对就业创业类社团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其对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帮助作用,加大在社团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各项社团活动可以顺利有效进行。在社团的发展资金筹措方面,一方面可以由学校划拨专项支持资金,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外赞助等形式来进行,注意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除了资金以外,想要保证各项社团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还需要做好场地以及设施方面的问题,学校同样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给予社团优惠政策。学校在针对社团的支持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比如说条件较好的高校,可以针对就业创业类社团建立专门的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场地,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为社团的建设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不仅需要提高社团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需要肩负起为全校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服务的责任,提升学校整体就业水平。因此,在进行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时,需要针对社团成员做好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帮助社团成员对一些专业知识技能有熟练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简历编制等。提高社团成员的专业性,才能为全校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在针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时,不仅需要包含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要包含有一些实践类的培训项目,通过职业观察、实际参观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职场情况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培训时,调研研究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平时的培训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这方面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方式,对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成员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就业创业类社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需要提高对就业创业类社团的重视程度,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作为指导,使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尤其是针对部分家庭环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必须要做好就业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大学生心理焦虑等方面情况,社团可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其缓解就业压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业方面的问题,使毕业大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更好地迎接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找到理想的工作。endprint
3.3 健全社团建设管理制度
想要做好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要健全社团建设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进行。
第一,健全领导机制。通过加强社团建设的方式是实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以及就业工作计划中,要列入社团建设方面的工作内容。学校的团委、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需要做好社团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学校各个部门需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职能支持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比如说校内宣传职能等,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便利。
第二,高校需要对当前的就业创业类社团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化,与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为社团的成立、评优以及财务等方面提供指导,制定出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规范社团在成员吸收方面的标准,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为社团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影响和作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第三,加大在社团骨干成员方面的培养力度,规范社团负责人标准,做好负责人的选拔,选择较为专业的培训部门为其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负责人在就业方面的知识水平。高校还需要给予这些骨干成员优惠政策,将这些骨干成员纳入到社团干部体系中,在之后进行评优时,对其贡献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考虑。充分发挥出这些骨干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解决就业方面所遇到的难题,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第四,制定评价激励制度。想要使学生的创业就业知识以及认识得到提高,还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的就业实践平台,通过举办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社团的综合评价。对于表现较为优异的社团,可以由负责人以及老师根据激励机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另外,学校还需要关注社团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对社团当前的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将就业创业社团与其他社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社团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证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3.4 实现对创业成果的转化
在加强社团内部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就业创业类社团和其他社团之间的联系,对现有的社团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行拓展,通过这种方式,为社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通过实践的方式,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值得学习的知识内容,将这些知识内容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另外,通过实践的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就业创业中,深层次的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使學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等综合素养。学校可以加大在就业创业类社团方面的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说勤工俭学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正式应聘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考生更加从容的面对应聘压力。
4 结语
创业就业类社团的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在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做好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建设,首先要为社团建设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其次要为社团的建设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还需要健全社团建设管理制度,最后要实现对创业成果的转化,最终帮助学生对就业创业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甘英.浅议高校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J].学理论,2013(4):105-106.
[2] 李波,毛宇飞.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7(3):41-44.
[3] 姚远,俞莉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高职生就业研究[J].亚太教育,2016(34):248.
[4] 朱建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理论的建设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4):16-17.
[5] 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3(6):53-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