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

2017-12-12徐根阳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化简小棒交流

徐根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92-01

课堂教学中更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栽下梧桐引凤来-----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想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多数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成为“乐知者”。一个有趣的表达与交流的话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话题”通常指表达与交流的问题。话题的确立方式是:一是课前确立;二是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具有对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掌握情况,借助多媒体,首先激趣引入:学校召开运动会,要竞选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参加竞选吗?规则是回答正确者才能竞选裁判,你们能认真答题、思考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能”。兴趣激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两个数合起来超过1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问题一出,孩子们就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摆一摆,然后几个人互相说了说。这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我们可以用小棒摆出来,再一个一个数出来。”另一个学生抢着说:“太麻烦了,我们可以几个几个数,这样更快一些。”不待他说完又一个学生抢着说:“这样的话,每次都要摆小棒,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小棒怎么办?。”“是啊!当我们身边没有小棒的时候改怎么办呢?”紧接着孩子们又开始讨论开了。正当我想帮助他们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是可以互相成为学习的老师的。问题讨论好了,孩子们一一举手发言,认真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可以把其中一个是补齐成10,这样10加几就简单多了,也就是我们讲的“凑十法”。一节课下来,我就相当于一个旁观者,孩子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通过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掌握了并交流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所采用的方法、感受。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说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知道: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愛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表达与交流的物质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一走进教室,学生并没有发现我的异常。待学生做好后,我告诉他们,今天我带来了一样他们常玩的东西——“鳖”。当我说到这儿,孩子们的警惕之心放下了一半,心想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顺势而下,告诉他们,这节课,我就是要跟大家来研究“鳖”的问题。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的心放下了。一阵骚动过后,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往下说下去。“制作一个“鳖”需要4张纸,制作30个需要多少张纸呢?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由于这些都是孩子们平时常玩的,所以他们毫无顾忌地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加法来解决,一个“鳖”用了4张纸,2个就是4+4,3个就是4+4+4,一个一个以此类推。”当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时,马上就有孩子反对了,“30个4相加,算式太长了。”这时我马上做出评价,鼓励孩子们继续说下去,继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当我们有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时,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本课教学内容活泼有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能全身心的投入课堂,课堂自然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时候的学生才会敢说。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说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既然想说、敢说,我们就要让他会说。当然表达与交流的形式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等等。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及时把握时机,让学生好说

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表达与交流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的。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交流。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交流。

比如,在教学《量长度》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本的长度。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将“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与大家答案不同,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经过以讨论,学生就知道了,在量长度的时候,要把0刻度线与课本的一段对齐。通过这个例题,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知识应用到《比高矮》当中。一个学生站在台阶上,一个学生站在台阶上,怎么样才能分出他们的高矮呢?由此学生就能发现,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比较。又如,学习《化简比》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很好的交流机会。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表达与交流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简小棒交流
灵活区分 正确化简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的化简及其变式
巧移小棒
判断分式,且慢化简
“一分为二”巧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