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解决数学问题教学

2017-12-12肖伦利

读天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教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将数学问题融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情景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问题情境

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教材有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一例一练,学生易于模仿,容易掌握。但问题是教师反复操练,学生套用公式,降低了应用题教学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解决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将数学问题融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情景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孩子还是感覺不会解决问题或解决问题太难,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是恐惧心理。那么,我们如何消除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快乐的解决问题呢?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指正。

一、 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对此题做了如下改动:

课件展示情境或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题。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生:略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找到了例题与准备题的联系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建立数学模型很重要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然而由于在教学中过度创设情境,过于讲究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致使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它实际上就是把具体的东西理论化,把生活的经验数学化,让数学课堂有数学味。那么如何进行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呢。老教材有应用题教学的单元,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一类应用题的数量结构或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分散出现的,教师如果把握教材不当,就容易出现就题论题的教学现象,不利于教学知识的结构化。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问题模型。

如:“二(1)班得了16面红旗,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二(2)班得了多少面红旗?”这一数学问题,学生列出减法16-3=13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容易知道这里要用减去。但为什么用减法呢?学生可能并不清楚。因此我们这时可以结合操作或者电脑演示从16面红旗中去掉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面数。这样将具体的红旗图与抽象的数量关系对应起来,使学生很自然地在具体情境中想到数量关系“二(1)班得红旗的面数-二(2)班比二(1)班少的面数=二(2)班得的红旗面数。”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地感知并建构起初步模型的过程:大数-相差数=小数。学生可以凭借在分析与操作中建立起来的具体模型来解决类似问题。

三、 回归生活导应用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注重题型训练。这种理念和教学策略导致的结果是使学生在枯燥而抽象的数学术语中游弋,并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怕数学、厌数学的心理。基于新课程标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弊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课本等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我设计了统计表,要求学生分组填写本组成员开学以来作业本上得到的“小红星”数量,并求平均数,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平均得到的“小红星”最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报数,认真地填写统计表,细心地进行计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让学生解决这些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领域的一些个人体会。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真正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明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青海教育,2002年10期.

[2]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肖伦利,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铁桥中心小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教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