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众传媒与中国民俗文化
2017-12-12沈雅君
沈雅君?
摘 要: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中国民俗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关注中国民俗文化,围绕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建构的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分析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及到其存在的缺失与问题,从而提出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策略与启示,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采取合适的表现手法,强化媒体责任,提高专业素养,在批判继承中长远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播;中国民俗文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172-8122(2017)11-0172-02
中国民俗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言行举止与衣食住行。民俗文化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道德伦理、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意识形态领域也司空见惯,并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等形式予以呈现。
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在现代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大众传媒是其传播的重要桥梁,研究基于民俗文化的传播理论,对于发挥大众媒体在传播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大众媒体在传承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功能至关重要。
一、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的建构
大众传媒参与民俗文化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报刊、广播、电视等经典的传统媒介形式,也有数字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快捷的现代化媒介手段,其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度较高。关于民俗文化的新闻报道是媒体的重要素材来源之一,不管是中秋赏月,还是清明扫墓,相应的民俗特色活动都会通过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逢年过节的联欢会更是雷打不动的标配节目。例如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一天大众传媒会接连报道庆祝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从登高赏菊到遍插茱萸,从赏民俗到看晒秋,通过报道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况,吸引更多的游客赏秋拍摄,欢庆佳节。各大媒体通过对民俗节日的常规报道和特别报道,将中国民俗文化生活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其次,大众传媒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地域限制,接触到的民俗活动有限,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文化难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部分优秀的文化习俗也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从平面媒体报刊杂志到多媒体广播电视,再到新媒体互联网络,传播的速度变快,影响的范围变广,让这个曾经只属于一定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文化,逐渐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民俗,体验了民风,推动了民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无形中延伸了民俗文化的内蕴,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为中国》就是通过镜头解说来介绍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貌中独具特色的美食风俗,以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将每一个版块的主题命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食材到制作工程,色、香、味、形、器一應俱全,通过视觉中光与色的融合,听觉中音效的恰到好处,触发观众的嗅觉与味蕾,“吃”出智慧,“吃”出情感,呈现出一道以美食为题材的民俗文化大餐。
最后,大众传媒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大众传媒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带入各地民俗文化之中,孕育了新的民俗。例如我们熟知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农历七月七日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而由来,其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有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吃巧果等。这原本是一个主要针对女性的节日,而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节”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装点着鲜花和巧克力,以“中国情人节”的形式隆重登场,成为了一个表达爱情、享受爱情的浪漫节日。
(二)大众媒体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
其一,大众媒体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经典诠释,民俗文化的魅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大众的认可。事实证明,很多民俗在逐渐消亡,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婚嫁风俗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简化。传统婚嫁民俗活动对于礼仪服饰与礼节程序的要求,容易给人们一种冗余繁杂的印象,当大众传媒将简洁灵活的西方婚嫁仪式引入大众的视野时,立刻受到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追捧,八抬大轿变成了宝马奔驰,大红的喜服变成了雪白的婚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变成了“我愿意”,夫妻对拜变成了交换婚戒。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影响力日渐减弱,大众传媒对新兴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其二,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使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开发也掀起了热潮,然而在方兴未艾的民俗浪潮之下,“伪民俗”也在黯然滋长。例如在宣传各种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中,随处可见粗制滥造的伪工艺品,商家为了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有些民间工艺像木刻、泥塑等需要较高手工艺制作的民俗工艺品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成为所谓的“高科技”赝品流入市场,破坏了民俗的韵味和艺术价值,真正的民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饱含深刻情感的民俗文化似乎变成了赤裸裸的驱壳。
其三,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民俗文化难以通过大众媒体完整地保存全部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民俗文化。有时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为了达到叙事的戏剧起伏,大众传播的商业化使民俗文化成为商业传播的工具,设计、导演民俗,片面、歪曲报道民俗,以虚幻的民俗代替了现实的民俗,以快餐文化代替了民俗文化,使一些传统民俗文化被转译、错位、娱乐甚至媚俗,这隐藏着触发社会文化冲突的可能性。
其四,由于工业社会的政治性和资本性,大众传媒在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有时会利用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或迎合广大受众的喜好,通过影响受众的消费意识,引发受众的消费欲望,使民俗逐步走向消费,成为消费。对民俗文化内容和内涵进行的篡改和扭曲,使民俗文化成为某些消费品的代名词。endprint
二、大众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启示
在大众传播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让民俗文化符合时代的步伐而日久弥新,如何让民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辅助中焕发生机,如何留住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粹,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精神内涵,这不仅是我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一)善于运用大众传媒
1.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公信力强的特点,与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相比具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大众传媒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端正传播目的,规范传播道德,发挥媒介功能,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科学理性的甄别,通过优化配置媒体资源,合理运用传播技术,设立民俗文化通讯站,及时报道各地的民俗活动,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2.采取合适的表现手法
媒体根据报道的民俗对象的不同,应尊重其差异性和个性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真实而真切地把民俗活动的全貌展现在大众面前。例如,采用静态画面拍摄能更好的表现一般民俗节日的场景;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能更好的表现特殊的民俗活动以及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采用活动影像多机位拍摄技术能更好的记录纸艺、皮艺、铜艺等民俗中的一些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各种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3.强化媒体责任,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国家与社会而言,应重视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积极寻求保护对策,比如设立保护政策,申报文化遗产。同时建立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民俗频道向全社会普及民俗知识,让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大众媒体完美结合,把传承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中国民俗文化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要主动了解民俗文化,积极学习民俗知识,不断加深对民俗的体验和理解,提高对民俗文化的报道质量,在运用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创意的采播思维的同时,利用巧妙的拍摄技巧,多角度直观生动的表现民俗文化,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在批判继承中长远发展
首先,民俗文化在反映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物质及精神活动的同时,也烙下了历史的印记。在使用大众媒体传播各种传统习俗时,要科学地对待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护民俗文化的纯粹性,又保持其最具价值的文化内涵。例如,封建社会以“三寸金莲”为美,女人因小脚而步履蹒跚,有的少数民族以纹身为美,皮肤因纹身而受伤感染。还有备受争议的春节放鞭炮习俗,虽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但是不免造成环境污染,也存在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应合理科学的对待这些“旧民俗”,在客观介绍这些民俗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反映这些民俗对身心健康的危害,让民俗的传承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
其次,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报道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助推中国民俗文化的产业化,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潜力较大,能够带动交通、服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大众传媒对于旅游项目的推介应有长远的考虑,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旅游文化机制,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俗文化的繁荣。
最后,民俗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的增强了文化感染力和民族凝聚力,優秀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风尚,减少社会摩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以习俗为纽带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凝聚力,提高了社会群体组合的强度与广度。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与繁荣,构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结 语
民俗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形象再现,也是当下社会的时代剪影,在历史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对接和融合中更迭起伏。在大众传播时代,中国民俗文化处于不断被西化、被翻新、被回溯、被重建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正在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积极地融入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与现代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媒体技术,对于民俗文化传播域的拓展与时间域的延长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大众传媒不但丰富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内涵,而且重塑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是民俗文化跨越时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冯竞萱.浅析新闻传媒传承民俗文化[J].民族论坛,2013(11).
[2] 吴翔之.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区域民俗的传承与变迁[J].新闻知识,2011(07).
[3] 周建国. 电视传媒与民俗文化[J].电视研究,2001,(12):38.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