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去哪儿了》底层叙事中的“现代性”悖论

2017-12-12范冬壮

今传媒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性

范冬壮?

摘 要:《时间去哪儿了》,以五个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性扩张的大背景下,落脚于社会中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内心世界、观念更迭等人性细节,试图通过对时代风向与现下状况的对比、国家机器与普通生命冲突的展现、人与人情感的触探与剥析,来达到一种“现代性”视域下对普罗生命的关怀。在提出关注与质疑同时,《时间去哪儿了》还将视野重新回拨到社会中的个体生命本质的属性的定位上,试图以此来找寻某种应对时代冲突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现代性;人的异化;《时间去哪儿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10-02

相对于体量庞大国家机器而言,社会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人在对时间的流逝上有着某种比前者更为敏感的触觉。从衡量标准来看,人的生命尺度可以用年、日、甚至是小时来计算,而国家的尺度则要显得粗糙得多,一甲子、一世纪甚至都可以算作这类庞大生命体的时间跨度。在这种跨度极长的时间轴上,人的价值几乎被无可避免的忽略不计。时间在个体偿还债务的同时,也磨平了她们的棱角,以一种“钝刀杀人”的残酷把多样的个性、情感统统抑制抹杀。在被称为“家乡”的土地上,个体一代又一代出生、成长、死亡,以轮回的方式推动着社会、民族、国家的前进。而在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大的被忽略的事实是,普通的民众或自愿或被胁迫的卷入到了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的的权利游戏当中。在此之中,尤以彪炳追寻“现代化”的潮流最为迅猛,而与经济大步跃进极不协调的是政治体制、文化格局、民族心理领域的滞后,以至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道德尺度都难以与经济现代化相配套。在以世纪为跨度的追赶中,这些问题以普遍性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出来。正是矛盾的爆发赋予了《时间去哪儿了》对言说个体价值的意义。

《时间去哪儿了》这部影片,由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分别制作。从影片结构来看,五个短片都以“时间”的思考为抓手,在展示新旧矛盾冲突的同时,对普通民众的情感维度作到了甚为全面的观照。被赋予了情感的“时间”,有温度的“时间”以及其中所暴露出来的情感的破裂、磨合、互融的问题,似乎更能触碰到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五个短片中第一部《颤抖的大地》,由《中央车站》的导演沃尔特·赛勒摄。短片讲述的是2015年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大坝坍塌后,男主人公古托在与母亲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灾难发生之前的乡村、茂密的森林以及傍晚时分呼唤孩子回家的哨声与受灾后静态的照片形成激烈的对比——洪水的力量凝结在定格的照片上,人的渺小與无助在动与静构成张力下显得格外刺眼。而这种无助,随着叙述的展开,口哨和简单的祭品甚至“父亲”的意义都升华为一种民族历史意义的符号。而与古托的情感形成对比的是古托母亲“另寻新欢”与救援队员萌生出的好感。道德的冲突外如果以女性视角来看,古托母亲重新寻找伴侣,毋宁是一种对恐惧的转移,比起更加单纯的古托,她的选择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古托与母亲的不同选择,“时间”的概念在这里具象化为柔弱与坚韧。除此之外,短片还预设着另一条“时间”的冲突:故事的一切来自于水电站的崩塌。现代文明的标志——水电站与乡村生活充满了冲突,村民虽然可能会从水电站中受益,但同时被说不清的天灾或者是人祸的恐惧所支配,强烈的对比下不只是大地在颤抖,被赋予了传统意义的乡村生活与现代文明的工业巨坝同样在颤抖中,撕裂掩埋。

第二部短片《呼吸》由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执导。在白雪皑皑的山谷里只有一户冒着炊烟的人家,齐娜和纳扎尔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就是一条单项的铁道。由于深居的苦闷、对妻子出轨的揣测,更或者是过度饮酒,醉酒的纳扎尔烧掉齐娜的内衣、砸坏手风琴、熔掉戒指。反抗后的齐娜遭到纳扎尔的追杀。最后,不无吊诡的是,在酒精的作用下,纳扎尔跌倒受伤无法呼吸。齐娜最终还是选择给予丈夫无限的爱,将他抬回家后开始医治。从受伤开始营救,在爱与恨一次次相抗反扑的张力之下,宁静的山谷与生死的救援“相映成趣”。救援中戏剧冲突还在于因果相循的照映,由于氧气罐在烧衣服、熔戒指时消耗,本可以靠氧气罐呼吸的纳扎尔几乎窒息,在不得不做手术切开气管的情况下,齐娜用摔坏的手风琴和胶带做成了简易的呼吸装置维持纳扎尔的“时间”。从整部影片来看,暴利、猜忌的“因”并没有得到报应不爽的“果”,反而是在齐娜的不放弃的抢救下得到了一种爱的缓释。影片结尾,阳光洒在半露上身平躺在地的纳扎尔和累不可支的齐娜身上,而窗外雪景似乎依旧茫茫,留下一种开放式的结局。随着最后镜头的转移,山谷里仅存的人类遗迹——木屋与咿呀的风琴声在软性的和解中将矛盾推向顶点,留下“我还能活多长时间?”“现在,就是你的时间”的对话久久回荡。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执导的《孟买迷雾》,讲述的是被家人和时代共同“抛弃”的老人“钱多”康德拉康特与拾荒孤儿查理建立友谊的故事。影片所揭示的问题是,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以资本为权力的世界里有很多人被逼到边缘——“钱多”和查理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两个——老人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而处在社会底层的查理甚至从出生就连生活的权利都没有,在他那里只有生存。时代的残酷就在于它不会因为你的财富、地位而减速,在影片中,查理背后高速驶来的汽车,不仅可以当作他“消失”的原因——车祸身亡,甚至可以被理解成一种隐喻上的遭遇——被时代列车无情的碾压。除了跟查理同病相怜的老人外,警察、司机、玩伴或者身似查理的蓝衣少年都绝不会在乎一个平民窟里的人,甚至是在他被撞死之后捡起他的衣服也存在合情的推论。正因为有这样的处理,老人与查理的情感才更显纯真。虽然他们的故事是从金钱报酬开始,但是随着情感交流的增多,他们之间的羁绊也抬高到见证彼此成长的层次。结尾老人留下给家人的一段话:“我欠他(查理)的时间,充满快乐的时间。”照应“等价交换”的开头。但不难理解,导演并不是在说老人真正亏欠查理的,很明显的是借老人试图通过爱的给予而获得爱的陪伴,而达到凸显现代社会情感缺失的现象,甚至是对现代养老问题的讽刺。当然,结尾处的葬礼还是选择一种“回归”的解答,用传统宗教祭祀仪式,达到一种对父亲的理解,在恒河畔的仪式推伸出来的是从现代回归传统的渴望。endprint

南非的《重生》由类型片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担任导演和编剧。在几部短片中是很另类的一部作品。这部短片试图搭建了一个超现代的未来社会,在“考古暨人类遗迹处理厂”工作的主人公诺宝米,跟所有人类一样都居住在太空飞船上,但工作中意外获得的手表激起了她对“旧电影”中先祖生活的好奇,由此引发了诺宝米的“寻根之旅”。在追寻的路上有孤独有理解,最终,她在种科技或者神秘力量下,降生到了远古时代的地球,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游戏。《重生》的主题是“每个开始注定了他的结局”,以一种超现实的轮回的叙述方式展开。但是,其中明显的问题在于诺宝米的在看到手表后内心的波动是否能够支撑她“寻根式”的“出逃”。而且,电影技术的应用和对科技的把控即电影工业的成熟度上与好莱坞等大型电影工厂有着很明显的差距。

贾樟柯导演的《逢春》,以夫妻俩赵涛、梁景东在政策放开的背景下试图生育二孩为线索。“香火”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观念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需求,甚至在生命的更迭中被融入到了民族的无意识之层。即便是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旧有其适用空间。而《逢春》的生育问题就是在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中产生的。梁景东对生孩子的恐惧,来自于养儿的现实压力;而赵涛的对生养的渴望似乎能够从她对立春丧子的哀痛中看到。而在她心理上更加柔软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对拥抱、牵手等肢体交流的生疏不禁让人想到更加亲密的性生疏。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上,性的表达与别的民族有着更含蓄内敛的态度,而且在琐碎的家務和养老育儿的操持下“老夫老妻,抱啥!”一度成了掩盖性、掩盖情感裂痕的说辞。但赵涛想要通过再次生子来得到的,正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理的全方位的弥补。“时间拿走你对我的在意”,不只是对繁重家务的抱怨,也是一种源自性冲动下生发出来的对爱的渴望。在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平遥城里,漆层风化的台楼与汽车、古风犹存的实景剧与拿着手机的游客并行不悖,传统的观念与现代的生活在冲突后得到温暖的和解。

时间的终点——死亡,是几部短片中都有所谈及的话题,失踪的父亲、靠手风琴呼吸的纳扎尔、被时代抛弃的“钱多”、通灵转世的诺米宝、夭折的孩子。对死亡的叙述,来源于人类对不可控制的时间的本能恐惧,细胞的更替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人的死亡,甚至观念的更替,促成了社会的新生,死亡成为时间话题中不可不谈的要素。而在死亡的外壳下,《时间去哪儿了》更想要诉说的,是超越死亡的对生命、对情感的关注。五位导演正是在这样一种以“反现代性”为奇点的叙述中,完成了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发展中国家急速变革的社会形态里,人的内外部环境都受到巨大的考验。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人如何超越“现代性”而回归情感维度,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问题。《时间去哪儿了》在一系列的冲突与发问之后,提出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监制贾樟柯就曾这样说,在选取导演的时候,“不是要选五个贾樟柯来拍一部电影”,影片也正是通过不同导演对不同社会问题的探问,试图达到一种对现代社会中底层生命的多维关注,使得对“现代性”的思考成为我们审视今天社会生活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张颐武.历史/记忆/电影:时间之追寻[J].当代电影,1992(3).

[2] (美)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 (法)亨利·柏格森著.冯怀信译.时间与自由意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