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婚恋网站使用者“自我表露”比较研究

2017-12-12张慧文魏然张国良

江淮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张慧文+魏然+张国良

摘要:婚恋网站已成为当代人们交友、恋爱、婚姻的重要中介,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中美婚恋网站使用者的“自我表露”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美使用者的“自我表露”存在明显差异,折射出中美不同的婚恋文化与价值观。本文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婚恋网站及其使用者的了解,并对改善中国婚恋观念和实践,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婚恋网站;自我表露;文化差异;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6-0179-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人类婚恋需求与网络传播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生事物——婚恋网站应运而生,其发源地为美国,随即扩展到其他国家。中国也从世纪之交开始,兴起了创办婚恋网站的热潮。本文拟以中美两国婚恋网站的内容及其背后(使用者)的婚恋文化观念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我表露”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方法,探索、比较中美两国婚恋网站“自我表露”的特点、成因和规律,以期为推动中国婚恋文化与婚恋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中美婚恋文化差异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相夫教子”、“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女辅”等观念。张树卿(1996)指出,儒家的婚恋观念是,夫妻应同心同德、尊敬长辈、爱护子女。男女婚配是天作之合。而天命思想又衍化出“前世注定”的观念。[1]Honig等(1988)指出,中国女性在择偶时更希望能找到高学历,同时又具备高收入、高能力和高职位的男性。[2]Parish等(2000)发现,中国男性更喜欢温顺、温柔的女性。[3]而在美国,人们择偶时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观念,相对较为薄弱。[4]中美两国婚恋价值观的主要倾向,可大体归纳如下:

(二)婚恋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研究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1958)提出,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告诉另外一个人有关自己的个人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及其学说,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在婚恋网站中,使用者主要通过网站的个人资料页面发布个人信息,吸引潜在婚恋对象的关注,同时,在物色到心仪对象时,帮助自己在竞争者中胜出。这里的个人信息发布,无疑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自我表露”行为。

互联网时代网民总是热衷于“自我 表露”。[5]婚恋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通常有两种形式,一为“静态”,即使用者在网站的“个人资料”栏目中输入个人信息,展现自己的外在形象,提出择偶要求;二为“动态”,即通过网站的即时聊天工具,与他人沟通。基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本文以前者为考察对象。已有文献显示,欧美传播学者对婚恋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研究较多,主要涉及:传播策略、修辞手段、欺瞞手法、成功因素等。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婚恋网站的传播内容,主要呈现为其使用者发布的“自我表露”信息。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及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其“自我表露”理应存在差异。那么,中国婚恋网站使用者的“自我表露”与美国婚恋网站使用者的“自我表露”相比,是否以及存在哪些差异?如是,这些差异与其所在社会的婚恋文化和婚恋观念具有怎样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婚恋网站,即“世纪佳缘”和match.com,对其使用者的“自我表露”开展研究,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内容分析

(1)样本采集:2015年4月,采用等距抽样方法,从“世纪佳缘”和match.com网站各随机选取了使用者200名,共400名,男女各半,对其个人资料即“内心独白”进行了编码、统计和分析。

(2)内容编码:根据上述中美婚恋价值观的特点(表1、表2),制定相应的编码规则如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两名编码员预先测试了编码信度,达0.85)。

(二)文本分析

本文不仅对婚恋网站中的“自我表露”信息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同时,也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个案,展开定性的文本分析,以深入考察其中的微妙和鲜活之处。

三、研究发现

(一)内容分析结果

(1)中国传统婚恋价值观在“两性交往”层面的“自我表露”。对“世纪佳缘”和match.com网站400名使用者的“自我表露”进行编码、统计后,如表4所示,中国传统婚恋价值观在“两性交往”层面的各项“自我表露”指标中,中国使用者的比例远远超过了美国使用者。

中国使用者表露“自己职业”的最多,其次是“自己的家庭背景”,再次是“自己及父母家庭的收入、财产”,“身高、年龄、体重”,“对缘分、宿命论的信仰”,“学历”,最后是“婚史”。就择偶的条件而言,表露对对方“年龄、身高、体重”有要求的最多,其次是“职业、事业”和“收入、财产”,再次是“学历”,最后是“家庭背景”和“婚史”。

与此对照,美国使用者的“自我表露”中,除了“自己职业”外,其他指标都在一成以下,甚至为零。即便比例最高的“自己职业”,也仅有一成二,完全或几乎没人提及“自己及家庭的收入、财产”、“对缘分、宿命论的信仰”,而涉及对对方的要求更少,最多的是“年龄、身高、体重”,完全或几乎没人提及“学历”、“家庭背景”和“婚史”。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美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在以上各项指标中,仅有一项即表露“自己婚史”为不显著,其他皆为显著。

显而易见,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择偶时更重视物质条件,表露内容更多地涉及(自己和对方的)工作、能力、财产和父母家庭的背景、收入等。同时,中国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外形,也更看重,有更多的披露。endprint

(2)中国传统婚恋价值观在“家庭关系”层面的“自我表露”

同样,中国传统婚恋价值观在“家庭关系”层面的各项“自我表露”指标中,中国使用者的比例也大大高于美国使用者(参见表5)。

中国使用者表露最多的是“对婚后家庭生活的向往”,其次是要求对方“有责任心”,再次是“对父母家庭的重视”,要求对方“尽孝道”、“温柔”,最后是“自己孝顺”和“自己有责任心”。

与此对照,美国使用者仅有两项指标略高:“对婚后家庭生活的向往”和“对父母家庭的重视”,而其他指标皆在1%以下,甚至为零。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美婚恋网站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在所有指标中,皆为显著。

虽然,恋爱、结婚是两人之间的事情,但在中国婚恋网站中,有四成使用者表露对父母家庭的重视与爱。这是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恋爱和婚姻不单是个人的选择和喜好,而是一个能否被大家庭接纳的考验。美国使用者中,也有一些人表露自己爱父母家庭,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就美国婚恋价值观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其父母可以对子女的恋爱、婚姻加以干预。

(3)美国主导婚恋价值观在“两性交往”、“家庭关系”层面的“自我表露”

美国主导婚恋价值观在“两性交往”和“家庭关系”层面(如表3所示,这两个层面的指标可予合并)的各项“自我表露”指标中,情况如何?如表6所示,美国使用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国使用者。

美国人最关注“婚姻能否给双方带来快乐”(接近半数),与此相关,表露自己“风趣幽默”、要求对方“风趣幽默”也占一定比例,位居第二的是“爱情至上”,再次是“共同兴趣及价值观等”和“交流、沟通”,最后是“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对方的宗教信仰”(2%)。

与此对照,中国人在各项指标中的比例都相当低,虽然最高的是“爱情至上”,但相比美国人低了许多,而其他指标皆在一成以下,最低的是“婚姻带来的快乐”,仅有2%。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美使用者之间的差异,除了要求对方“风趣幽默”、“對方的宗教信仰”、(自己和对方的)“种族”为不显著,其他皆为显著。

需要指出,美国使用者提及“宗教信仰”、“种族”的人数不多,综合各种因素看,这并非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对他们不重要,而多半是因为,在西方国家倡导“政治正确”的氛围中,显得比较敏感,不便在“自我表露”中涉及。

(二)文本分析结果

(1)“世纪佳缘”网站

仔细阅读“自我表露”文本,不难发现,中国婚恋网站使用者在寻求另一半的过程中,信息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对“家庭”的重视。他们多渲染自己对组成“家庭”的向往。如Z先生(化名,下同)写道:

人生很短暂,我们不能被物质所累,而应该享受生活,体验人生。期待我们的爱情开花结果,期待把我们的小窝布置得浪漫温馨,一回到家就有幸福的感觉。

其中,仿佛透露出一种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对爱情的向往,但同时又披露了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及成员情况,尤其是父母的职业:

父亲算是领导,母亲在医院做财务,我自己在扬州广电也工作了三年了!目前住在自购的单身公寓中,另有一处房子没装修,留着做婚房的。

在文本中,不仅提到父母,还提到自己的单位和财产,为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做辩护。[6]这就凸显了第二个特点,即:对物质条件的重视。

中国男性之所以如此表现,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一些女性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以Y女士为例:

请大家看清楚我拒绝的条件:1.年龄大于或约等于我爸;2.没有上传清晰近期照片,或整体形象与我不太搭配的;3.没有婚房,收入小于等于我;4.不懂体贴,不够浪漫,感情不专一,有不良嗜好的。

在中国婚恋网站里,类似内容十分普遍,很多使用者都先表露自己的学历、职业、收入、财产、家庭背景等外在条件,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寻找与自己条件相当或更好的对象,这一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往往体现了“门当户对”在中国的重要内涵。

第三个特点是:对赡养、孝敬父母的重视,许多人以此作为择偶的要求之一。如F先生认为:“到了现在的年龄,孝顺父母已经是第一位的了。”

最后,第四个特点则是,对“缘分”、“宿命”的信仰,即:相信命运的安排。如G先生的表述:“双方合适不合适,并不表现在平时的卿卿我我,而是出现了问题双方能不能沟通解决,这才是和谐家庭的关键因素。寻找有缘人!”可见,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及观念,使中国人形成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婚恋观、家庭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2)match.com网站

阅读match.com网站的“自我表露”文本,则可以发现,美国与中国有诸多不同。

首先,他们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特别是父母职业,也无人要求对方孝敬、赡养父母。最强调的是,期待快乐,因而,较多地表露自己的风趣、幽默,并希望对方能使自己开心。如,I女士如此表达:

我比较有幽默感,喜欢充满笑声。我爱走出自己的安乐窝去旅行!我想找一个可以跟上我疯狂的生活节奏并使我开心大笑的人。

其次,不以物质基础为条件,无人提及自己或家庭的收入和财产情况,也很少对对方的收入和职业有所限定,而是更多地表露:希望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如C先生的诉求:

我想找一个和我有共同目标,并有相似爱好和见解的人。让我们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看双方是否合适,有没有共同的方向。

再次,注重双方情感、心灵、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如A先生的观点:

我喜欢与别人聊天、沟通,对话中充满有趣的话题,并能带来欢笑。我要找幽默且充满自信的人。

最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表达了他们保持宗教信仰的愿望。如M女士的心声:

我想遇见一个基督徒并追随他,在此过程中,使感情得到升华。endprint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美婚恋网站使用者的“自我表露”之间的差异,甚为明显。

从两性交往层面看,中国使用者十分看重双方家庭背景(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基础)是否适合,即是否“门当户对”,为此,多表露自己的职业、收入、学历以及父母家庭的经济情况,同时,也较多表露自己的年龄、相貌等外在条件,显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而美国使用者最为重视的是,婚恋能否带来愉悦和快乐,与此相联系,特别强调“爱情至上”,是否拥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等”,并且,较多表露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信仰的看重,显现了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

从家庭关系层面看,中国使用者多表露对婚后家庭和父母家庭的重视,以及婚后对方是否有责任心、孝顺心,是否温柔,显露出“男主女辅”、集体主义的倾向;而美国使用者认为,在家庭关系中,“溝通、交流”、“共同兴趣和价值观”最为重要,显露出男女平等、个人主义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张树卿.简论儒、释、道婚姻家庭观.[J]东北师大学报.1996,(6).

[2]Honig,E.,Hershatter,G.. Personal Voices: Chinese Women in the 1980s. [M]Stanford,CA: Stanford Univ.Press.1988.

[3]Parish,W.L.,& Farrer,J. Chinese Urban Life under Reform: The Changing Social Contract.[J]Gender and Family. 2000.

[4]Toro-Morn,& Sprecher,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Mate Prefere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United States v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003,(34).

[5]李小华,张付伟.社交媒介中的“晒”现象探析——现代人的自恋主义倾向[J].新闻界,2015,(21):50.

[6]张璟.马克思身体哲学的当代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

(责任编辑 焦德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会话含义原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