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中考备考策略选择探究

2017-12-12邱文璇

考试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邱文璇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教育领域新时期下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上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新一轮改革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的核心课题,更是全国各地中考考察的重点。教师在中考备考应该遵循立德树人的宗旨,并选择恰当的策略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完胜中考的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中考备考策略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紧接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至此,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具体的回应。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思想政治中考试题,各地在试题命制方面都表现出对学科素养考察的要求,特别是广州市中考,命题组在中考年报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必须为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为其发展及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收获的不止是学科知识,更是核心能力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中考备考中选择何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决战中考的关键因素。

一、 在初中思想政治中考备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它是从“大素养”中提炼出来的核心要素,它意味着每个个体唯有掌握这种核心素养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并获得满意的自身体验。换一句话说,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伦理、法制在内具体学科知识,更能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后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

中考备考直指中考,它必须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的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能力,最终使学生在中考达到自己最优水平。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考指导思想“立足基础、考察能力、加强应用”,根据此指导思想,近几年中考,思想政治学科出现了考试内容生活化、能力要求层次化、思维模式开放化的特点。如果中考备考还停留在传统加班加点及题海战术中,不注重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那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复习,从而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及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阐述

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问题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改革,80年代后期,各国或地区又开启了“标准为本”的教育改革,以保障最基本的基础教育质量。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能力观在逐步地发展,基于传统基本素养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渐渐地暴露,能力的概念已然无法代表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了,这也就催生了“核心素养”这一新概念。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体系大致分为四大类:思维核心型、知识核心型、价值核心型和教育系统型。

(1) 成功生活取向:思维核心型

它的代表为经合组织OECD及其所属成员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以经合组织为例,它认为,要保障人的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建设,个体必须具备三大核心素养: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能自主行动。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它们还确定了核心素养内容体系

一级指标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

能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能自主行动

二级指标

1. 互动使用语言、符号与文体的能力

1. 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1. 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2. 互动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2. 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人生规划与个人计划的能力

3. 互动使用科技的能力

3. 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3. 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2) 终身学习取向:知识核心型

与经合组织不同,联合国教科文、欧盟等组织、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以“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它们在征求至少来自57个国家的500名代表意见后,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

(3) 个人发展取向:价值核心型

以新加坡为首的国家从个人发展角度作为核心素养构建的根本价值取向,它们认为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新框架,旨在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公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性意识、人际素养及自我决策等核心素养。

(4) 综合性取向:教育系统型

与前三者不同,美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蓝图,也被称为“21世纪学习体系”,它以核心素养为中轴,包括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的指标及强大的支持体系。它是内容知识、具体技能、专业智能与素养的融合。

2.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问题的研究

(1) 我国核心素养观雏形

核心素养概念是舶来品,自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念和概念基础”项目始,素养这一概念正式形成并相继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重要教育文件中。21世纪初,这一概念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及“常能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的“真善美的活人”,故从某种意义上说,陶行知先生的“三力论”及“常能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观,也是现代核心素养的雏形。endprint

(2) 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确立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具体的回应。

(3) 我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社会生活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4) 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中考备考策略选择

①情境模拟,使学生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体验中引发政治认同,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考备考第一轮复习必须回归基础知识,依据标准来整合课本知识,这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是中考备考的第一战。传统中考复习的做法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重温知识,通过不断重现知识点来夯实基础知识,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熟记知识,却无法获得学生对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无法在相应的题目中运用所学知识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记住了学科知识,却没有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在第一轮复习中选用的备考策略是将所有考点分成几大专题,每个专题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引用知识来分析应对情境发生的事件,通过情境体验引发政治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学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这一专题内容为例,我设置了一个校园暴力的情境,让学生在面临这样的情境下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参与校园暴力、躲避校园暴力还是积极同校园暴力作斗争。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站在了躲避校园暴力队伍里,我要求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来陈述自己的选择。后来同学们用法律特征、法律作用、犯罪特征及危害、未成人特殊保护和自我保护等多个知识,剖析躲避校园暴力并不能真正保护自己,要用正确的法律手段才能给青少年安全的成长环境。校园暴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一个面临校园暴力的人都采用消极的躲避方法,使得校园暴力越演越烈,最终大部分人都难逃其危害。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他们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同时牢固复习了几大知识板块。相信在中考及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将有自己的思考及在认真思考下的作出正确选择。

②合作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社会的能力,在感知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第二轮复习主调是“热点专题,综合提升”,这是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第二轮复习基本要求是结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性,组织热点专题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跨年级、跨板块重构。传统中考复习的做法一般是教师搜集挑选热点时事,将它汇编成题目,反复训练学生,增强学生对时事的熟悉程度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让学生形成单一机械的应对能力,一旦遇到新的时事材料和新的设问,就无法灵活应对。

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在第二轮复习中选用的备考策略是将学生按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搭配,让他们分小组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具体方式每次活动前我会将整合的知识板块、经过选取的时事资料和活动要求交到各小组手里,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我规定的范围内选取时事素材并将它们按要求编制成题目(这一举措在课前完成),他们将汇编好的题目交给我之后,我会将这些题目进行筛选和适当的修改,上课时再发放给各小组,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作答,最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评出最优小组。由于时事素材和题目、答案都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又因为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兴趣极大、参与度极高,又由于小组成员都是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所以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自动引导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效果比老师传授强多了,最重要是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社会的能力,在感知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以下是学生小组活动的成果之一:

初三年级二班第一组自主命题:

材料一 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明顯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种种问题,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的校园暴力及青少年犯罪事件,使得青少年法治教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原因以及重要性。

(2)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对青少年的危害有哪些?作为青少年,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此类事件?

(问题引领,使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方法,在碰撞中培养理性精神。)

第三轮复习的主调是“全真模拟、考前练兵”,这是中考冲刺环节,这轮复习是借助模拟试题,在应战前集中反复而细致地适应性训练,以强化课程目标,稳定学生心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审题、分析、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传统老师一般的做法就是题海战术。这种传统的复习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但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这种复习的效果是短暂的,纯粹为了应付考试,对学生后续能力的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在第三轮复习中选用的备考策略是将各地区中考模拟题按专题知识再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分类。但我没有单纯让学生进行大量题目训练,而是沿用第二轮复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老师整理好的各类型题目分发给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题目所需的知识点、答题技巧、答案找出来。接着,小组还必须根据这些题目的材料进行变式练习,也就是说各小组再根据这些题目的材料自己再设计出新的题目。最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分享,大家把所有的题目放在一起,分析各类题目相似及不同地方。这样,同学们就从一套题目中变化出千种面目来。通过这种问题的引领,学生不仅掌握了答题的方法,更重要是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并在思维碰撞中培养理性精神——能透过各种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导,也是中考的命题依据。因此,中考备考应该遵循立德树人的宗旨,并通过情境活动体验、小组互动参与、问题引领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完胜中考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正确的备考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质为本课程·教材·教学,2016(2).

[2]吴庆才,康玉霞.核心素养:学科命题的导向标——基于核心素养下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中学政史地,2016(9).

[3]周洪宇.核心素养中国表达: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1).

[4]谢旺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复习的应对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