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完善对策探究
2017-12-12刘兴玉徐榕泽
刘兴玉+徐榕泽
摘 要: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对于维持高中班级的良好学习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促进班级学生的良好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化,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基于新课改背景,有必要积极探究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完善对策。本文浅析了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基于新课改背景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我国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一、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化,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班级学习的良好秩序、破坏了班级学习的良好氛围、降低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基于新课改的背景,高中班主任要深入分析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完善。
二、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高中班主任管理方法严重脫离班级实际情况,难于满足学生需求,且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2)缺乏对学生的全面管理。高中班主任管理偏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相对忽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管理。(3)缺乏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班干部管理体系不科学,各项班干部职位冗余,且班干部的选择存在不合理现象。另外,缺乏清晰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或者班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三、 基于新课改背景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完善对策
1. 对班主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班主任要基于新课改背景,深入分析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状况,对自身工作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有效增强对班级管理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增强班级管理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高中班主任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学生调查分析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相关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对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班主任可采取适当的标准将全体学生分为一定数目的小组,通过小组管理,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另外,高中班主任要深入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因势利导,避免激发高中生的逆反心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2.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管理
高中班主任要基于新课改背景,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一方面,高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动态关注,准确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以及学习成绩变化,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进行相关数据记录,绘制出各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波动折线图,科学把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动态变化,分析各个学生的弱项学科所在,组织各科目老师对弱势学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水平。另一方面,高中班主任要加强对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进行管理。当前,高中学校普遍采取寄宿制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宿舍住宿生活。高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重点检查宿舍用电安全、防盗安全以及按时熄灯就寝,不定期地对学生宿舍进行巡视,杜绝学生夜不归宿和深夜喧哗的现象,没收各类管制刀具,消除各项安全隐患。另外,高中生的思想尚未成熟,逆反心理较强,高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学生产生心理疾病,杜绝不健康思想对学生的腐蚀。
3. 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
高中班主任基于新课改背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高中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效提高班级管理质量。高中班主任要立足于班级管理需要,设置班长负责班级总体事务的管理,设置各科目学习委员负责各科目的事务管理,设置卫生委员负责组织教室卫生清洁打扫,设置团支书负责管理共青团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考察,合理确定各班干部人选。另外,高中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管理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加强贯彻执行。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全面管理、缺乏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等。这些问题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新课改的背景,高中班主任要通过对班主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等对策,加强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高艳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J].学周刊,2014,(13):200.
[2]付艳文.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考试周刊,2014,(96):187.
作者简介:
刘兴玉,徐榕泽,重庆市,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