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7-12-12范广军
摘 要:现代教育认为,传播文化知识已经不再是学科教育的唯一目的,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使其利用学科思维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才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教育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同样需要将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上日程,使小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本文便将如何在小學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方式
作为启蒙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发数学思维之中,使小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做好准备。数学本就是理性科学,而理性科学与文科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理性课程的知识无法通过死记硬背得到,小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思维意识,才能够灵活应用理性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从全面把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加强解题思路的演示教学、增加数学实践三个层面,讨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与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做法。
一、 全面把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直观事物的印象更为深刻,抽象、概括等理性思维能力较弱,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保持学习兴趣。在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必然需要全面分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应学生思维特点来展开针对性地思维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小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特点:三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小学教育生活,对数学学科建立了初步认识,积累了基本的学习经验,并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了明显的喜恶心理;但是,三年级小学生比较幼稚,他们依然喜欢有趣的、活泼的、具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执教中,笔者常利用数学教育游戏来诱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使用一些现实案例来渗透数学知识。比如在“加和减”一课中,笔者便以“购物游戏”来进行加减运算,即小学生以4人为一组,组内分设商场结算员、顾客,他们需模拟购物情境,通过购买活动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实践证明,即便是学困生,也十分积极地展开了“购物计算”。
二、 加强解题思路的演示教学
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成果,常会忽视思路演示教学,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数学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这必将阻碍他们生成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应做好解题演示,全面展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小学生应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方法应如何应用等。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笔者为了帮助小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几何特征,会亲手在黑板上绘制平面图形,比如长方形对边长度一致,四个角均为90°;正方形四条边长度一致,四个角均为90°。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到教室内的长方形、正方形时,也会通过数据测量来证明这些实物是否符合长方形、正方形的几何特征。在笔者的演示下,小学生必然会形成正确的几何认识,还会自发学习检验长方形、正方形的证明方法。在利用图形以及数据来学习几何特征之时,笔者也会将解题思路归结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帮助小学生建立宏观认识。
三、 增加数学实践
实践活动可谓是触动思维动机的重要活动。有大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小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更多、记忆效果更好。这是因为人类的各个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助的,动手活动可让小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大脑思维也可指导小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在实践中完成数学思维的培养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剪纸、剪刀以及胶水,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绘制并剪出蝴蝶、蜻蜓、飞机等多个实物模型,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设计全新的轴对称图形。当学生剪纸活动结束之后,他们还需用彩笔画出模型的对称轴。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要求小学生准备数据测量工具,在教室、校园、家庭中找到几何实物,测量这些实物的长度,并根据面积公式完成数学计算。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可学习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经验,而这也必将使其形成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系着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的看法以及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等多个问题,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决定着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思维水平来设定合理的、有序的教学计划,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素质,使小学生获得全面的、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存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思考[J].华夏教师,2017,(7):27.
[2]刘庆国.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科技资讯,2017.
作者简介:
范广军,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