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唱弹”
2017-12-12罗华
摘 要:在幼儿园教师面试中,都有一项歌曲弹唱的考核内容。但在面试现场,学生不是缺乏对弹唱歌曲的表现力,就是由于对歌曲调性不熟悉,弹唱得结结巴巴,甚至有的“唱”与“弹”不协和,唱的声音太小、唱不在调上。如果我们在钢琴入门、技能提升、歌曲伴奏等阶段的学习中加强对学生“唱弹”能力的训练,同时把音乐各门课程、各种因素相互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弹唱歌曲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唱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大多数是从“零”起步的,经过2年或3年的钢琴入门、技能提升、歌曲伴奏等阶段的学习,从而具备一定钢琴弹奏技能、即兴伴奏、歌曲弹唱的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或学生过分重视钢琴技能的培养,或认为“唱”是视唱练耳、声乐课的教学任务,等学习到歌曲弹唱阶段再去要求学生的“唱”时,发现学生“唱”的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弹唱”的要求,就埋怨学生能力太差或是责怪其他教师教学能力差没有教好。如果我们从学生刚刚接触钢琴的学习时就要求其进行适当的“唱弹”训练,教师在“唱弹”练习中与乐理、视唱练耳、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逐步培养学生“敢唱”、“能唱”、“想唱”的能力,随着几年时间的不断积累,歌曲弹唱的技能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一、钢琴入门阶段中“敢唱”
很多人认为在钢琴学习的入门阶段,只要掌握自然放松的手型、基本弹奏方法,能流畅弹奏练习曲和乐曲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的学习目标,恰恰放弃了最佳“唱弹”的训练时间。在钢琴入门阶段乐谱简单,识谱也比较容易,先通过边口数拍子或脚打拍子边弹奏来培养稳定的速度和节拍感,来感受不同拍子带给乐曲不同的强弱规律,体会二拍子庄严、壮阔的情绪,三拍子的抒情、轻快、柔和、悠扬的情绪,四拍子稳重、沉着、辽阔、热烈的情绪,再逐步过渡到在心里数拍子,最后能凭着对音乐流动逻辑的感觉而自动做到拍子的正确。也可通过边唱旋律边弹奏来对乐句结构进行正确的划分,从而带动正确的呼吸动作和准确的“语气”,逐步养成用歌唱的感觉来弹奏钢琴,并能把这样的感觉通过手指转变成相应的琴声。
在钢琴双手交替弹奏的练习中,“唱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旋律线条在两只手之间的自然过渡,弹奏出正确的音乐结构。例如《嘎达梅林》,乐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都需要双手两次交替、配合的弹奏,再加上弹奏时手位的变化,使得学生在弹奏时经常把一个乐句弹得四分五裂,如果我们先通过视唱旋律来把握乐句的结构,再通过“唱弹”协助学生感受弹奏中每个音之间的衔接,从而形成乐句、乐段、乐曲的整体结构乐感。同时“唱弹”对于在弹奏断奏、跳音、中间有休止符的乐句时,能让学生特别注意音断意不断、旋律线的“句感”不断,能感受出这些音都是构成一个乐句的统一体。例如歌剧《弄臣》选曲《亲爱的名字》中乐句的节奏型为:通过“唱弹”即能感受弱起小节乐句的划分又能体会带休止符的音虽然要断开,但仍应注意乐句的连贯性。
入门阶段的“唱弹”不一定要求学生都能够唱准每个音的音准,能够唱时尽量唱准,不能唱的用耳朵仔细听并尽力模仿钢琴的音准(听对于唱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學习),并与同期的视唱练耳课程学习相融合,在“唱弹”中逐步提高识谱能力,先让学生“敢唱”。通过“唱弹”来把握音乐的乐句结构,进而理解每首乐曲的气质、性格、风格;看清乐音运动的走向、趋势、逻辑关系;懂得乐句的涵义,从而理解全曲的涵义。
二、钢琴技能提升中“能唱”
1.音阶、琶音、和弦
在钢琴技能提高的过程中,学前专业的学生都会进行至少两个升、降号以内的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练习,但在练习中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每个调弹奏的位置,具体弹什么音不清楚,而且经常在弹完之后就忘记了。通过首调“唱弹”音阶、琶音,即能与乐理课程中调式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首调概念,明确各个调式的调号、主音,又能更好的把一组组音阶、琶音在“唱弹”的帮助下得以在连贯性中显示出阶梯状的序列音,即通过唱带动弹奏动作的连贯性把音阶、琶音中一颗颗“珍珠”(音)串成一串大小均匀的“珍珠项链”。
2.练习曲
在学习《拜尔》、《车尔尼》等练习曲时,不要因为是练习曲而忽略对音乐旋律的追求。这个阶段学生钢琴弹奏时双手的力度容易相同,当遇到伴奏织体比较密集或弹奏音区在比较低的位置时,伴奏的声部音量就会自然的盖过旋律声部,通过“唱弹”旋律声部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弹奏时突出旋律声部力度,因为它是乐思、乐意的集中体现者,要像绿叶从中的鲜花那样引人注目,这样就能及早的学会控制音响中的不同力度关系。在对于双音、和弦中的旋律声部弹奏的“唱”就更能体会其中某个音成为主要旋律线条中一部分时,弹奏力度上要适当突出的要求。例如《车尔尼599》中的第35条,右手几乎都是由和弦组成,而旋律线条就隐藏在这一个个和弦的高音层上,这高音层又是由4、5这些能力相对弱的手指弹奏,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忽视这些音的弹奏力度,经过“唱弹”旋律声部就能把这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和弦内在的旋律线适当地突出出来。
3.乐曲
乐曲的“唱弹”能让学生更好的去处理作品中的力度关系。例如《郊外去》音乐动听而富有变化,乐曲中丰富的力度变化刻划出在春光明媚的假日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戏、游玩的愉快情景。“唱弹”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语言中词句的重音、轻音,语气的加重、减弱,能够理解强弱、渐强、减弱的表情意义、艺术意义和美的趣味,从而更好的展现音乐形象、音乐情感。再如《乒乓变奏曲》中的变奏三,主题旋律隐藏在右手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弹奏中,通过“唱弹”把右手每一拍上的最高音层力度突出连成旋律,就能像主题那样清楚而明亮,保持欢快活泼的音乐性格。“唱弹”也能让学生在“自由速度”的弹奏中发现乐音运动松紧、缓急的趋势,在找到“趋势”后,顺势弹奏,就形成了有章有法有逻辑,避免弹奏的散、乱、杂。例如《北风吹》在前奏中对于散拍子的演奏,就非常需要学生通过“唱弹”来很好的体会“速度自由”的意义,消除弹奏中一切速度变化的突然性,做到音乐流动顺乎自然、合乎逻辑。(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复调是钢琴技术训练、声音训练、乐感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耳朵听钢琴声音、心灵主动歌唱、大脑对手指严格控制。演奏复调音乐歌唱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复调乐曲的练习就更需要“唱弹”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具相对独立意义旋律的同时弹奏进行协调。树立起“每个音符、每个线条都歌唱”的概念,先通过分声部的“唱弹”把每个声部旋律的性格、表情、语气,特别是其中的变化等微妙处,仔细地体会深、理解准,为后阶段几个声部的结合打下基础。例如《盼红军》中的第一乐段,就要先进行充分的分手弹奏练习和“唱弹”,特别是左手在进行休止符和跳音的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不能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同时要“唱弹”出左手对位旋律弱起乐句的感觉,委婉起伏与右手旋律相呼应。
整个钢琴技能提高阶段的“唱弹”与声乐教学融合,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状态,力求唱出好听的声音。经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从之前“敢唱”到现在的“能唱”,从而提高学习、理解和表现音乐艺术的能力。
三、钢琴歌曲伴奏中“想唱”
在歌曲伴奏初期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不同伴奏音型以及伴奏和声的配置。其实这时期就可以从最简单的幼儿歌曲伴奏入手就让学生开始“唱弹”,这里的“唱”无非就是把之前的唱唱名变成了唱歌词,并且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调性上进行转调“唱弹”(至少在两升两降之内),这样既避免学生因为调性不熟而影响弹奏。
歌曲“唱彈”时,伴奏要注意控制伴奏的音量,在幼儿园的歌活动中需要教师适度的伴奏音量使幼儿有意识地控制歌唱的音量并仔细倾听。演唱要遵循歌曲旋律风格,针对抒情歌曲、舞曲、进行曲、劳动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根据音与音之间气息流动模式不同而形成的断顿、跳跃、连贯等音响特征,注意歌曲弹唱中“唱”与“弹”的协调。
在同期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已经经专家配置好的现成的儿童歌曲伴奏谱进行“唱弹”训练,既能提供学生一个好的伴奏样板进行学习,又能够在“唱弹”中让学生时刻“想唱”。
在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唱弹”训练后,学生对于歌曲的弹唱不再有恐惧心理,在做到“唱”与“弹”的配合与协调的同时也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师对“唱弹”的技能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96-197,195,164, 159,177,185.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3]朴虹烨.谈钢琴弹唱技能的协调性与技巧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罗华(1977—),女,学士学位,讲师,从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钢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