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17-12-12赵若楠
摘 要:当前,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研究论点呈现多元化、分歧化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完成其经典化演进过程,而且文学的价值出现扭曲,从而使文学批评缺乏构建力与影响力,进而造成对当代文学研究是诸多质疑。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国内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术研究;问题现状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经济社会格局,同时也是文学的发展境遇更加复杂化。虽然国内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问世,但是这些作品很难支撑起文学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尤其是在公众的价值观、阅读习惯、文学感受力不断变化的今天,当代文学研究始终缺乏清晰的评价标准,进而造成当代文学意向模糊,难以在文学史上凸显其地位。以下将就目前当地文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年代到七十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在政治环境影响下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了否定,而对于八十年代兴起的纯文学则视之围“模仿过度”,对其原创性提出了质疑。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则提出当前文学“已无经典”。曾经轰动一时的“顾彬事件”将当代文学评价推上了风口浪尖,且不论这一事件的炒作性质,但从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来看,似乎能够看到社会阅读阶层对于当代文学的否定与质疑,而对于当代文学是否能出经典的争论更形成少有的一边倒趋势。
从五四运动直到今天,中国新文化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目光仍机制在现代文学阶段,一些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多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岁月,已经是现代文学历史时长的两倍之久,但是却很难走出现代文学的高度,“没有经典”成为当代文学的最大窘境。在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宁愿不厌其烦的发掘现代文学中的冷门作品,也不愿意主动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对其成就进行正面评价。不可否认,现代文学缺失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但是当代文学的价值也不能被忽视,作为文学研究者,需要以更客观的眼光正视当代文学,并且积极发掘其中的经典。
二、“纯文学”之后当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如何判断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价值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文学之外的关联因素,而文学性很少作为其核心价值进行评价。从五四文学的救亡和启蒙矛盾,到现实与唯美主义的纷争,这些都體现出文学与历史、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种价值的对峙和割裂影响了文学研究的方向。进入新时期以来,纯文学在价值探索中力求回归,回归的本质则是对文学系的追寻,虽然这一过程充满曲折和质疑,但是这一价值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实际上,对于纯文学中文学性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当代纯文学的发展以先锋小说创作为起点,这些新潮小说带着文学革命般的魄力席卷而来,促进了文学作品对文学性的发掘和关注。这一时期涌现不少像马原这样的先锋作家,这些作者更关注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文学作品当中的文学性。但是先锋文学在八十年代盛极一时之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没落,这就像一个文学乌托邦最终回归现实。而随着社会环境与文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纯文学最终失去了强势生长的土壤,甚至文学研究的价值也已被人质疑甚至被颠覆。
三、对底层文学的评价研究分歧不断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快速生长,不少文学期刊更是对底层文学开辟了大方天地,报刊杂志中经常可以见到“草根文学”、“打工作者”这些称谓,而关于草根文学的研讨、研究也从未中断。草根文学是文学发展的现象之一,本身并无对错而言,草根文学的兴起恰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文学领域对这一崭新文学群体的理解和接纳。但是,在草根文学奋力生长的背后,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以文学之名对文学本身进行歪曲,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文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底层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恰恰是被忽略的,其本质在于对文学特殊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忽视,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造成文学评价中的双重标准。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都需要对文学的特殊性有客观认识。文学必须具备张力,通过文字表现内在的精神价值。作为当代文学的研究者,需要将这些新生作者放在平等位置看待,剔除作者身份去评价其作品,才是对这些作者最大的尊重。不可否认,在草根文学中,其社会视角相对狭隘,这些文学作品更倾向于自发性的感悟与歌颂,如果不能理智的控制其非文学因素的影响,那么势必会对这些底层作家形成一定误导,忽视了人格、文格、品格的追求,进而成为这一文学群体的一大缺陷。底层文学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对生命感悟、粗犷而原生的表现形式上,这些创造形式的突破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学教条的束缚,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珍贵财富,是文学研究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文学研究在喧嚣的背景下越发沉默,尤其是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面对更加纷纭驳杂的观点和作品。无论如何,当代文学都需要在研究中体现其价值,从中发掘更多经典,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的灿烂一笔。当代文学不乏精品,而研究者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一璞玉中锻造出一块有灵气、有质感、有内涵的美玉,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土壤,促进当代文学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黎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逃离文学”现象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2]黄发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
[3]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暨“重返80年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06)
作者简介:
赵若楠(1996—),女,汉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