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2017-12-12兰丽影
兰丽影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这既是我们党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我们党基于过去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出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号令。
【关键词】十九大;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07-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历史使命出发,以“不惜得罪千百人,决不辜负十三亿”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兑现了“打铁还要自身硬”的庄严承诺。这五年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政党史上也十分罕见。
一、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面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心民心为之振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五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 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我们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共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我们努力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追回外逃人员3 453人,其中“百名红通人员”已有48人落网,“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1]
二、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1]这一重要论述表达了我们党必须毫不松懈持续反腐、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鲜明态度。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腐败现象水火不容。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领导、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反腐败当作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回顾党的96年奋斗历程,历史上我们党曾经走过曲折道路,也经历了不少困难、挑战,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老百姓都矢志不渝地跟党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各种腐败现象侵蚀党的肌体,危害党的健康,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党必须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同各种腐败现象斗争到底。
牢记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1]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可谓是语重心长,振聋发聩。作为执政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丧失执政地位,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牢记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要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应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诸如此类的反腐该歇歇脚的想法也深刻地说明,在反腐败斗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警惕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绝对不能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松劲和麻痹大意的认识和想法。当前,尽管敢于继续搞腐败的人已经是极少数,隐藏腐败问题的人正在逐步被发现,腐败行为正在得到有力荡涤和清除。但是,现在还有极少数胆大妄为的蛀虫不收敛、不收手,许多隐性的腐败禁而未绝;懒政怠政问题还比较突出,不作为问题已经成为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四风”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时有发生。可谓成效卓著,问题不少。如果不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成为顽瘴痼疾。
因此,必须以坚如磐石地决心持续反腐,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三、标本兼治,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他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因此,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一要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是党的根基,“四风”问题在群众身边泛滥那是非常危险的事。相对于“遠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直接。发生在基层的“微腐败”,离基层和群众最近,严重侵蚀群众的获得感,带坏当地社会风气,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切肤之痛”,极大损害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威信和形象,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尤其值得一得的是,近几年来“山高皇帝远”“地头蛇”“土皇帝”的作风在村组甚至在基层有些单位也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大整治力度,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二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扎牢不能腐的笼子。阿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铁律。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制度的笼子建得更严、扎得更实。“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依法治权治官。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在法治轨道上深化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使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结合起来,形成反腐合力。反腐败国家立法事关反腐败压倒性胜利工作全局,要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结合,既为国家反腐败工作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律程序,又给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确立更加明晰的权力腐败、违法犯罪的法律标准和行为界限,全面发挥反腐败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引、评价、教育和惩罚作用。
三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增强不能腐的自觉。在2015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了“政治生态”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应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污染源”、拿起“手术刀”,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可以说,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
只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廉荣贪耻”的共识,使廉洁自律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形成威力巨大的反腐败声势,形成对行贿受赂“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反腐败的成果才能得以巩固。换言之,当“廉洁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成为共识之时,反腐败才能取得真正的压倒性胜利。
总之,于国、于党、于民而言,反腐败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只有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清风正气才能始终高扬。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秦 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