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后:学会照顾“受伤”的孩子
2017-12-12
近日,一段某亲子园老师及保育員虐待孩子的视频被曝光,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该亲子园中有一个孩子被儿科医院初步诊断患有“应激性精神障碍”。那么,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怎么回事?早期有哪些典型症状需要家长警惕?作为幼儿家长又该怎样应对呢?
什么是“应激性精神障碍”
应激性精神障碍也称为“应急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突然或持久的应急性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往往是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内容的反映,这些临床表现包括反应性意识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兴奋状态、偏执状态以及拘禁性精神障碍等。
患应激障碍的儿童会出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常表现为:①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②易被激惹或易发怒;③注意力难以集中;④警觉性过高;⑤过分的惊吓反应。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有研究指出: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症状,常常伴有神经兴奋,对细小的事情过分敏感、焦虑或有抑郁自杀倾向等表现,也可引起人格改变。
学习、生活或工作压力过大,对个体是一种慢性的应激,会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应激在“质”和“量”上超过个体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之后(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一定限度),人便会罹患应激障碍。
心理治疗在应激障碍处理中的应用早于药物治疗,且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包括游戏治疗、催眠疗法、心理疏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
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
学龄前的孩子,言语的表达能力有限,受到伤害后,更多的是通过行为和情绪表现出来。
如果有以下的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受到伤害,应及时干预:①孩子经常莫名哭泣,不愿意上学或上幼儿园,不愿意接近发生创伤的地方,甚至有时不愿意接近类似的场合;②容易惊醒,甚至做噩梦,不时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哭泣;③出现平时没有的一些重复行为,如反复黏着大人,不愿意一个人待着,喜欢一个人拿着固定的玩具玩耍,喜欢某些特定的场景等;④经常容易发脾气,甚至无理取闹、无故哭闹;⑤有一些莫名的攻击行为,如攻击其他小孩子或者自我攻击;⑥说到某老师或某同学时,孩子有明显的愤怒、不满、激动、恐惧,那说明孩子可能跟这个人相处得不愉快,这时家长就要试着多问几句。
如果有类似的行为,家长要注意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其他场合是否有一些意外的经历发生,但无须过分揣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担心。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检查孩子身上是否有伤痕,必要的时候带孩子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家长该怎么做
当孩子受到伤害以后,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孩子疏导:
1.让孩子把这些负面情绪通过游戏等方式宣泄出来。孩子在越宽松、越安全的环境是越能表达自己,越不容易压抑。安全的环境包括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比方说充满了批评和表扬的环境,往往是对自我有威胁的环境。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多的评价,让其自由地发展,多鼓励、多支持,让孩子能自然地表现出他的活动状态。
2.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比如,每天抱一下孩子,用手抚摸一下孩子的背部。尽量避免让孩子独处,平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感,这个时候也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3.离开平时熟悉的场合,外出短期旅行,也是可以选择的做法。孩子要是情况严重的话,也可以求助专业机构,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
4.由于孩子年龄小,往往对老师的有些行为不是很明白,这种记忆在成长当中可能会逐步遗忘。但如果家长不断地强化这些问题,反而容易给孩子建立深刻的印象。看到孩子遭到虐待,家长的内心肯定有愤怒、有委屈,但为了孩子,家长需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影响到孩子。
选择幼儿园的注意事项
面对当下幼儿教育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家长应如何正确选择呢?
办园资质证明 一所合格的幼儿园必须具备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园许可证”,没有办园许可资质的幼儿园,幼儿的安全及教育教学必然没有保障。
教师素质 了解幼儿园的老师是否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相当重要。家长可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了解其整体水平和素质。好的幼儿老师不仅有爱孩子的心,还要有专业能力。
营养卫生 吃是家长相当关心的问题,吃的是否干净卫生、营养是否能均衡、消毒设施是否到位,都是家长应重点关注的部分。一所合格的幼儿园必须具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家长要告诉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任何人都不能攻击你、伤害你、强迫你脱衣服、碰触你敏感的部位或吃奇怪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不对的行为。如果一旦出现上面几种情况,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冷静对待,就事情的对错来教育。千万不要小孩一犯错,家长什么都不问就直接批评或指责,这将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父母永远都是他们最坚强的依靠。只有孩子相信了家长,才会无所顾忌地跟家长沟通。
面对他人的亲昵,当孩子表现出不情愿的时候,不少家长出于礼仪、情感上的考虑,强迫孩子与人拥抱、亲吻,殊不知,这是为孩子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家长要时刻记住,孩子的身体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对亲密接触有一票否决权。
当孩子表现出抗拒时,家长应停下来,问问孩子是不是不愿意,给他一定的时间考虑再做出反应,并尊重孩子的决定。在合适的时候,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社交,如击掌、碰脑门儿、鼓掌、微笑、敬礼等。这样不会伤害大人间的感情,也许反而会让朋友亲戚和孩子建立独特的连接,也许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问候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