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践浅析

2017-12-12费光春沈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费光春+沈伟

【摘要】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为研究主题,从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进等方面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这些实践措施有效的提高了野外实践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地质和生态意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学模式改革;资源勘查工程

【基金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资助(11100-17Z0511);成都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JXTD201704)、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培育计划(JXGG201701)和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100-17Z0517)。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01-01

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明确指出绿色环境发展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国土资源部2017年发布的《城市地质调查规范》指出,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拓展地质工作领域,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高校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和社会输送地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我校最具实力的学科专业之一,2008年成功的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专业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和矿山国有、民营企业建立了牢固的科研、教学、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1-2]。作者根据多年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经验,以成都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为例,依托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野外实践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环保意识教学实践效果。

一、加强矿产资源调查发开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的教育管理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是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地质认识实习,学习“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知识的重要平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非常重要。参与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师可在开展教学中通过举办微型的生态环境讲座,普及环保知识,多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论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开发之间的关系,倡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潜移默化的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专题教育中,可以放映峨眉山风景旅游区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片,感染学生,爱护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发展”理念意识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二、以峨眉山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

利用峨眉认识实习期间,与峨眉山景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在景区中去开展环境调查,深刻的了解游客旅游生态意识薄弱或者缺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态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峨眉山风景区绿色发展调查研究,担当志愿者,在实践中提高绿色发展意识。根据景区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科研项目,系统开展本科生的大学生科技立项,毕业设计、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递进模式,长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实习基地与人才培养模式[3],有利于创建一流的地球科学院校和世界一流地学学科。

三、加强野外实践教学教师自身的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优化师资结构

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常态化的培训与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开拓了教学思路。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211,985院校或者中科院系统的青年教师,组成了合理的教学团队。经验丰富老教授老师担任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

在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后,将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与教学团队的其它教师分享。在学校的教研活动过程中,针对峨眉山野外认识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完成地质认识实习的前提下,探讨生态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案和思路,有效的提高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2007年开始在美国出现,2011年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彻底改变以往功利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从教学生学习“绿色发展”新理念和环保意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真理的转变。

提前将“绿色发展”理论的相关电子材料的链接(QQ或者微信的形式)发放布置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发现生态意识缺失或者薄弱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纠正不良的生态不文明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对相关理论做少量讲解,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学习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的道路和绿色发展的新举措等内容。然后开展问题讨论,教师现场答疑以及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报告。

要充分发挥地质野外认识实践教学与环保意识教育之间的先天育人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学习绿色发现的新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费光春,李佑国,袁天晶,等.“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22-123.

[2]费光春,李佑国,陈本金,等.新型复合型矿业人才的培养——以資源勘查工程品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6),81-83.

[3]王功文.基于矿产勘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矿产勘查学”(固体矿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5,96(4).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作者简介:费光春,1982.02,男,四川乐山人,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地质学,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国际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日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期报告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模式探讨
湖南工学院《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