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时期盐池的经济治理考察
2017-12-12廖周
廖 周
(宁夏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陕甘宁时期盐池的经济治理考察
廖 周
(宁夏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陕甘宁时期的红色盐池,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以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促进市场的恢复和建立,充分发挥盐业等资源优势,建立经济社会公平正义机制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边区建设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经济治理水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执政时期的智慧和勇气。
陕甘宁;盐池;经济治理;治国理政
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宁夏盐池县城和四分之三的属地,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5个区政权,辖25个乡,318个行政村。在“赤化陕甘宁”的方针指引下,党的中心工作是:建立革命政权,搞好武装和成立游击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①下设财政经济部、土地部、贫农部、粮食部。政府有四项中心工作:一是打土豪、分田地;二是保障红军的供给;三是筹办合作社,成立贸易局;四是设立列宁小学。[1]15从政府中心工作看,除第四项是教育事业,前三项都和经济建设有关。从1936年的土地改革到1949年盐池的收复,红色盐池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生产恢复和经济治理,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盐池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为推动边区乃至全国革命运动发展作出了有力贡献。
一、围绕重建新的经济秩序而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因国民党政权的反动宣传,盐池县刚解放时,大量人员外逃,商店关门,生产生活物资匮乏,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铜板不能使,法币又没有,苏维埃票币群众还不相信,使不开。”[1]19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派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到盐池指导开展经济工作。他带来了急需的货币,并指示城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安民告示,外地商贩,驮盐脚户,可以自由出入盐池,准许“法币”、苏票同时流通,允许群众用苏票兑换“法币”,不许囤货居奇、买空卖空、哄抬市价等。要求“要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使苏维埃货币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信誉”。[2]230按照毛部长的指示,城市革命委员会把没收的“聚和兴”“万兴和”两家豪绅的财物集中起来,于1936年7月成立消费合作社。毛泽民还及时纠正了当时打土豪分浮财中打击面偏大的问题,释放了不该捕押的王维善、唐文焕等商人。[3]177积极的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县城20多家商铺陆续开门营业,农民也开始进城卖粮卖柴,市场很快活跃起来。同年10月,成立盐池税务局,各区设立税务所,政府财政虽然困难,但仍然确定合理的应征税目和较低的税率,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为解决深重的土地剥削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当年冬天,盐池县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豪绅的金银财物、粮食牲畜等浮财,一部分给贫雇农民,一部分支援前线部队。直到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央改变斗争策略,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将“打土豪、分田地”改为减租减息。县委及时停止了实行没收分配土地的政策,发动群众、普遍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号召各阶层人士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人民当家做主人,农民有了土地、耕畜、农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加强,使得该县在边区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1941年7月17日《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报道,对盐池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与1938年作了比较,从当时的统计来看,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发展,其传统的农业经济获得了极大提升。(见表1、表2)
二、以盐为纲,注重扶植工厂和鼓励土特贸易,发展合作经济
盐池境内是广阔的黄土丘陵和荒漠草原,以盛产“咸盐、皮毛、甜甘草”著称,是西北商贸活动的旱码头。县内分布着大小20余个天然盐湖,自汉朝以来,博产广销,是历代地方军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36年7月,新成立的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围绕盐业发展,制定一系列措施。在生产计划方面,要求:“(与盐户合作)以现有盐工四五十人扩大到四五千人。增加工资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建立储盐栈”。“建筑避大水避泥沙的大围墙,保护盐池”。在营业方面,“彻底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号召在白色区域的商人小贩,尤其是脚夫与苏区的合作社,来盐池运盐,应特别给以优待……合作社买盐特别给以折扣。”在贸易保障方面,要求:“为合作社商贩脚夫迅速设备栈行,马棚,草料,使之便利而价廉。发给售货联单,使在苏区通行无阻。”“收买粮食帮助盐池群众及蒙民解决粮食困难。迅速筹建通庆阳,固原、榆林、宋家川的汽车路,通望遥堡、洛河川的牛骡车路。”[5]45-46同时,为解决历史问题,苏维埃政府将原属于蒙古人经营的盐场交还他们自营,并组织汉蒙盐业委员会作为协调议事机构。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加强管理,设立盐务处,在各盐池设盐局,发动盐户组织“盐务委员会”。1942年9月起,为增加财政,保障经济安全,边区实行食盐统销并加强缉私。1941年起,边区为了争取盐价的控制权,在短时期内数次大幅度提高盐价。据当时盐务局的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盐本价最初为4元(每驮),1941年1月提高为每驮10元,1942年3月增至每驮20元,4月增至每驮25元,5月增至每驮30元,现在(1943年1月)则又提高为每驮40元至80元(分驴、骡、骆驼等)②。在利润刺激和政府动员的鼓励下,盐产量激增,盐质也有所提高,“盐池工人获利均甚大……(1942年)苟池上盐户每人平均收益在万元上下”[6]。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高干会议上强调食盐在边区的重要经济地位。会后,边区政府提出1943年产盐60万驮的计划。为完成这一计划,三边分区的党政领导人和盐务局加强了对食盐生产的领导,并采取许多积极措施。一是重新分配盐田,调整租佃关系。规定在1942 年使用的基础上,盐民直接向盐田的主人交租,他人不得从中盘剥,更不得收回或转租。同时还定出最低和最高租额。二是组织群众扩大生产。动员移民、难民到盐池,增加劳动力。三是发放贷款,以解决盐民生活和生产困难。仅4至9月即放出临时贷款164万多元。四是帮助盐民改进生产技术,并在产盐旺季动员机关、部队干部3000多人到盐池帮助打盐。由于加强了领导,1943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盐热潮,全年共产盐52万余驮,并且保证了质量。[7]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务必达到群众能从食盐运销中获得利益”[8]169。为了争取长脚户及农户积极参加运输合作,边区政府指示:“应从各方面支持运输合作,使之有利可图,保证公私两利,并且私利多于公利的原则。”[8]169
到1943年8月,军民生产热情更加高涨,导致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当地驻军破除当地“耕牛不能驮盐”的旧习,组建一支38头牛的放青驮盐大队。从盐池到张家畔,来回半个月,每牛驮200斤,盐本加路费1200元,可卖3000元,走一趟得利68000元,一年可走6次。在部队的示范下,定边、盐池的群众也纷纷组织耕牛放青驮盐队。[9]受耕牛队的鼓舞,到了10月,盐池县各区组织机关、合作社买牛、驴二百余头。[10]边区军民将这些盐运往西峰、关中、西安等地,换回急需的粮食、棉花、布匹等。据统计,1940至1945年,边区共产盐192万驮(包括定边等其他盐产地),[11]为缓解边区经济困难,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盐池县地广人稀,半农半牧,皮毛产量丰富。在边区布、棉、麻稀缺的情况下,皮毛成为衣服、服饰用品主要原材料。为此,盐池县依托牧区皮毛资源优势,建立了元华工厂。1941年6月,三边绅士参观团去延安参观各工厂后,边区建设厅长同盐池县代表靳体元(盐池县参议会副议长)谈了在盐池县建立毛织工厂问题,靳体元欣然同意。9月间,由靳体元、阎志遵、孙璞、杨华亭等人倡议设立毛纺厂,并以靳体元、杨华亭两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定名为元华毛织工厂,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集资筹建,边区建设厅同意投资5万元,其余资金由民间自愿集股筹备。建厂初期,延安团结工厂派郭云昌带领3名技工和3架机器支援,县政府拨给房屋一处做厂址。1942年2月,正式开工生产,到年底,工人扩大到40余人,“最高工资除给食宿外尚支900元”[12]。除生产毛织品外,又兼做土特产生意。到年底结算,净得红利21.9万余元。1943年,工人增加到67人,设备也相应增加,盐务局、县政府及新塞工厂等也大量投资,生产进一步发展。[13]176-177除毛织生产外,工厂还兼营畜牧、农场、运输、消费合作社等业务,发展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综合企业。能够生产地毯、军用毯、毛布、毛毡、绒毡、被套、衣服、二毛皮衣等数十种产品。先后为边区机关干部和抗日前线将士制作12万余件衣胎、被胎、绒帽、毛毡、军用毛毯。不仅满足了边区军民的生活需要,还将一部分产品运往国民党统治区,换取布匹、粮食等。1944年7月3日,中共中央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餐会,招待出席边区合作社会议全体代表。毛泽东主席在会上致欢迎词,随后接见16位合作社英雄,向靳体元询问了盐池县创办元华工厂的情形,表扬元华工厂办得好。[14]35在元华工厂发展毛织业的龙头带动下,该县的皮毛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据三边贸易公司1944年的调查统计,全县有皮坊81家,工匠146人;毡房21家,工匠37人;生产大批各类皮毛产品,除供应本地需要外,还畅销西安、包头、绥远各地。[13]178
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下,广泛开展变工互助,鼓励合作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盐池普遍建立了以个体经营为主要基础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变工队和扎耕队③。早在1936年盐池县解放初期,这种初级的农业集体劳动组织就开始出现,到1939年,通过对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和妇女生产小组的整顿,全县劳动互助社扩大到26个,210个小组,2240余人,义务耕田队26个,128个小组,1032人。组织挖甘草小组66个,507人,各种劳动组织对发展生产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变工队发展到233个,扎耕队6个。秋收时,变工队人数达到2600余人,占全部劳力的55%强。[13]173-174在工商合作方面,盐池也起到了引领发展的作用。1937年8月,盐池县就建有消费合作社4个,生产合作社1个,股金3781.5元,占整个陕甘宁合作经济股金总额近40%。[15]在盐业运输和药业生产方面,盐池的合作经济亦有不俗的表现。如养羊模范刘占海在四区办的运输合作社,靳体元邀请各乡有威望人士以自愿入股的方式在三区成立药社等。1943年3月,在三边分区专署的直接领导下,公私合办设立皮毛庄,总庄设于定边,盐池、吴堡、靖边三县设立分庄,由于盐池是产皮毛中心区,故设立两支庄,在区级干部直接领导下,由各区合作社代收皮毛,人们可以用皮毛向合作社换取日用品。定边、盐池收来的皮毛必须送定边总庄统一销售[16]。
三、广泛社会动员,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一是鼓动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盐池县地广人稀,有大量可耕地没有开垦使用。为了扩大粮食生产,增加产量,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政府在帮助变工、互助,解决劳动力问题的同时,采取发放救济粮款,互助调剂种子等办法,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农民多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在春、夏、秋生产季节,县、区、乡三级政府成立春耕、夏耕、秋收委员会,请有经验的老农参加,组织男女老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1939年全县开荒地2.24万亩,1942年开荒6.48万亩,1943年开荒11.98万亩,到1945年耕地面积比1938年增加两倍多。[13]175增加了粮食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需要,支援了抗日战争。
二是开展安置移民运动,注重难民在开发建设中的作用。盐池难民多来自榆林、横山、宁夏、绥远等地,1943年来盐池具有劳动能力的难民达2000多人,凡为难民,均由乡政府加以调查,介绍工作,或予人揽工,或送入工厂。对愿经营土地者,由边区政府指定土地开垦,并予以耕牛农具贷款。按照边区政府优待难民的法令,凡难民开垦者,三年不缴公粮。随着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移民越来越多,政府从生产的角度鼓励移民。1944年,计划每一家老户平均要帮助一户移民。政府拿出一百石粮食用于安置,并实行奖励制度,老户每安置一家新户奖羊一只,三户奖羊两只,五户奖半头牛(折钱),十户奖一头牛。在三区劳动英雄张生福和二区五乡乡长呼万寿等安置移民影响下(张生福安置了九家),出现了许多安置移民模范。例如,一区赵天顺,四区王柏之,五区刘铎、侯明星等,均安置了五六家移民。他们将自己的房子让给移民住,送羊羔子肉,和老户商议给移民调剂食粮。侯明星帮助移民把毛驴换成牛种地,使移民建立家务。尤其呼万寿乡长积极组织无牛的移民与老户人工变牛工,又从老户中调剂农具种子给移民,得到了移民群众赞扬的口碑。[17]
三是开展劳动竞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1941年,为应对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军事蚕食和经济封锁,盐池县大力发展盐业生产,开展劳动竞赛。竞赛设评判委员会,由各生产单位选派1名代表组成,每周召开会议1次,每月总结1次,竞赛期为5月至8月。竞赛刚开始的时候,留守兵团政治部便提出了“创造劳动英雄”的号召,而竞赛委员会则公布了“竞赛条约”和竞赛的内容,包括产量质量的提高,劳动纪律的遵守,部队生活的改善,管理教育的加强,生产技术的改进,军民关系的良好等。团体个人给以名誉物质奖,而物质奖为六千至一万元。当时,“由老百姓组成的工人生产大队向生产部队发出了挑战的战书,生产大队的技术经验比部队高明”。“身穿军衣的犯人劳作队,竞赛开始以来,没有损坏过一件细微的工具与发生过任何小小的问题,而且他们的优点更多,水井枯竭了,他们在很远的地方找出了海眼,开凿出无穷的盐水,而从斜下的水道,一梯一梯地倒落上去,克服了天旱无水的绝大困难,生产了1500驮的白盐。”[18]由于部队在竞赛中犯了拼命主义的毛病,于是政治工作不是发动生产积极性,而是如何制止全军的过度热情,《盐务导报》连接发出“不会休息,也就不会工作”的社论。政治部规定:“每天工作不得超过十小时,星期三进行党的活动与教育,星期日完全休息,并保证不作夜工……在每天工作中,要规定出大小休息时间与睡午睡……”[18]
四是加强对农业、畜牧业生产的计划指导,形成产前、产后较为完整的农业指导体系。1939年,盐池天旱,粮食收成差,“每垧收量不得上斗”,“两个区未动镰刀,颗粒未收”,[8]143为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发布粮食禁运及浪费的布告:第一禁粮出口,不准偷运远方。第二禁止浪费,不准蒸酒熬糖。第三禁止操纵,否则就是奸商。[19]901942年3月1日,盐池县参议会讨论了春耕问题,并形成决议案:(1)在春耕期间禁止轻易动员人力物力。(2)发动地方有威望人士组织春耕委员会。(3)发动群众施肥,广种油籽麻籽。(4)收割山草和白草根来补充牲口草料。(5)种苜蓿两千亩。(6)强制流氓生产,否则驱逐出境。(7)调剂耕牛,租牛死了由政府赔偿。调剂贫富麻籽。(8)政府工作人员、干部亦参加生产,帮助民众春耕,每月彻底检查一次。[20]4月26日,针对春耕运动的困难,县参议会第二次大会提出,没有畜力、种子、甚至没有粮食的贫民,由政府担保,贫民向富户借粮,秋收后归还。[21]为防止羊子死亡,县政府在边区农贷中特抽出5万元,成立兽医疗养所1处,并计划培养大批兽医,深入农村,治疗养病。大力宣传养羊大户的方法和经验。针对饲料不足的问题,号召群众利用闲暇时间收割野草,为牲畜准备过冬的草料。
五是动员妇女开展纺线织布。1941年,全县各区、乡开始有组织地动员妇女,开展纺线织布活动。在盐池当地,人们普遍认为妇女不应该出门搞纺织,流传“一流子要饭,二流子纺线”的说法,所以当年参加纺织活动的只有9个妇女。1942年,元华工厂建成投产,需要大量的毛线织布,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妇女积极纺线,干部家属首先带头,并通过妇女救国会的同志们挨门挨户进行走访,宣传纺线织布增加收入的好处。到8月,全县组织纺织妇女830人。首先以县城为中心,举办妇纺骨干训练班,再通过下派骨干到其他区、乡不断扩大培训,然后一区一乡发展,最终把全县的妇女都调动起来,一起参加纺线大生产运动。[22]246
四、积极引导,注重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一是及时调拨粮食,开展经济互助。由于盐池气候干旱少雨,水利不畅,农业艰难。一方面政府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禁止粮食出境,另一方面及时从外地调拨粮食,以工补农。如1941年6月,边区政府因“定边、盐池连年欠收,值此青黄不接之时,人民粮食不足甚多,各区已有部分人民食草根及蒿头榆皮者”,“民政厅由志丹县拨救济粮260石”,“专署又进行民间相互调剂工作,加紧群众运盐及救济粮,特别注意以工代赈的办法”。[23]二是注重从群众的首创中总结解决农业救济,规避风险的办法。1944年3月,二区五乡劳动英雄张和喜主动找区干部,商量在本乡建立义仓,防荒救贫。此举得到区乡政府的同意,并拨付二石粮予以支持,随后,富农冯文、贫农余占河等23户纷纷认股加入义 仓。[24]到6月,四区号召群众建立义仓,开义田六百亩,144户认股参加,为保证义田及时开出,还形成了制度,订了公约:(1)先开义田,不让耽误;(2)好好耕作;(3)服从合庄会领导;(4)在集体耕种锄收中反对偷懒的人,随时召集,随时到地。[25]三是努力在生产中构建军民鱼水关系。除积极促进盐池商会等民间组织慰劳新军、认购公债外,对民众的自发拥军给予多方面的表彰与鼓励。群众给抗属送猪羊、盖房子、代耕土地的事例比比皆是。1944年的农历年,盐池劳动英雄王科发动本乡群众拥军,送猪、羊肉及其他慰劳品,价值6万元。年后,盐池驻军某团回敬王科1头耕牛,并写了一封富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说:“你早上五更天就起来推磨,磨到天黑。端阳节那天,你担了62担水,累的昏倒了。你这样天天辛勤劳动,增加了咱边区的财富,使我们大家都过上了好光景。我们祝你生产顺利,我们要学习你,更加努力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把我们军民丰衣足食的生活,搞的更美,并希望你注意身体健康。”[26]
改造“二流子”,让一切潜在的力量都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新的民主政权认为,巫婆、神汉、赌徒、烟鬼、暗娼,严重危害着社会治安,对这些不劳而食还做坏事的二流子,需要把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减轻社会负担,增加社会生产力。据张光祖同志回忆,组织上曾派他在盐池县负责一个训练班,班里有银匠郭六九、张锢露匠,剃头匠梁带招、胡带招,大烟鬼聂锢、王九定,好吃懒做的杨冬冬、烟鬼兼巫神乔光先、小偷李青海等二十多人。张光祖是他们的班主任,主管训练班成员的出入和到外面招揽生意。成员们劳动收入归己,扣除生活费用外,剩余部分由训练班代为保管,以免他们胡花乱用,待毛病(如烟瘾)改掉后,出训练班时,让他们带走。[27]150据1943年统计,盐池全县135名二流子,就有114人接受改造,参加了生产劳动。形成了劳动光荣,不劳动耻辱的社会风尚。[13]174在反对贪污浪费,营造政治清明和艰苦奋斗的社会风气方面,也有典型案例。如1938年初对贪污赌博的县主席曹建勋予以撤职处分,又如1941年查办县政府第二科副科长冯皋林开场聚赌等问题。
五、经验与小结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突出。在1941年经毛泽东修改过的文章中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地势又居高临下,定、盐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28]332纵观陕甘宁时期盐池的经济建设,其发展经验可圈可点。一是突出经济治理的民主化。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阅读盐池县的相关史料,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记载:某某乡长因干得好,得到群众的拥护被选举连任,某某乡长因干得不好被弹劾罢免。乡长干得好不好,群众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生产生活的条件是否有所改善。经济搞好了,就投他一票,不顾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选票。有的年份政府要征收营业税,在开征之前先开商民大会,商人自动报数,然后经评议会评议,最后经全体大会讨论通过征收数额和方案。[29]本文虽未对民主政治进行展开探讨,但毋庸置疑,各界民众代表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经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经济治理活动,“以众人之力、治众人之事”,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坚持公私兼顾,鼓励发展多种经济。以盐皮毛甘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鼓励合作经济,以公私合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搞活经济,废除苛捐杂税,鼓励农民发家致富,奖励手工业生产。对个别资金十分困难的个体私营者,还给予必要的扶持和资助,并引导他们向集体合作的方向发展。开展大生产运动,党政机关、军队、各界群众普遍参加生产运动,组织劳动互助,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不仅保障了供给,还有力支援了抗日。三是政府积极作为,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能够以改革的精神面对。政府的施政大纲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盐业皮毛等重要物资生产制定产业政策,组织交通运输、毛织加工等产业运动,通过税收、债务、投资、补贴等多种经济手段,把控经济发展方向。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改革调整政策,使之健康发展。如在盐业生产中,及时发现军队大规模生产量高质不高的问题,调整为主要组织盐户合作为主。四是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注重经济治理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在经济活动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发经济资源。大力发展商会等社会组织和民众团体,形成既合理分工又集中统一的治理合力。能够及时发现把合作社当成官办企业的倾向,严格执行“合作社群众化”,在经济上给群众以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盐业生产、设立义仓、选举办法、征收公粮等领域表现出的群众智慧,政府及时总结、鼓励并推广。注重积极动员和照顾回民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得盐池回民在食盐、皮毛、农业等领域都积极参与,不仅促进民族团结,也加速全民族抗战局面在西北大后方的形成。当然,受时代所限,陕甘宁时期的盐池在经济治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方面尚有欠缺,但由于政府妥善照顾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各类群众性组织在公共经济事务中的诉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化解经济风险,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新语境中,总结经济治理内涵的核心要义所在。
注释:
①1937年10月,根据中央和边区政府指示,各级苏维埃政府一律改称“抗日民主政府”,所属各部改为科。
②参见《食盐畅销盐局注意提高质量》,《解放日报》1943年1月17日,第2版。另,关于盐价,史料中还有一种统计口径。如,据1942 年12月边区贸易局统计,当年,边区为了争取盐价的控制权,从3月至6月提了7次盐价,每百斤盐在3月20日是990元、3月25日为1400元、4月26日为1600元、5月5日为1900元、5月15日为2000元、5月20日为2200元、6月5日为2450元、6月20日为2700元(金额均为边币)。参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4编商业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第130页。
③变工队一般由若干户农民组成,通过人工或畜工互换的方式,轮流为各家耕种,按等价互利原则进行评工记分,秋收后结算。“扎耕队”疑为代耕队,帮助抗属或移民代耕。
[1]中共盐池县委党史办公室.盐池革命史略[M].盐池:中共盐池县委党史办公室,1986.
[2]宁夏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宁夏百科全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3]中共盐池县委党史办公室.盐池革命回忆录:第2辑[M].中共盐池县委党史办公室,1988.
[4]塞外的建设[N].解放日报,1941-07-17.
[5]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6]盐户生产获利甚大盐务局同志协助征收[N].解放日报,1942-12-13.
[7]李祥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的产销及其经济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8]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编.全民抗战与宁夏——宁夏抗战史料辑录: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盐池驻军新创造利用耕牛闲时驮盐[N].解放日报,1943-08-29.
[10]盐池发动牛驴运盐[N].解放日报,1943-10-13.
[11]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J].抗日战争研究,1999(4).
[12]妇女纺线工厂织布[N].解放日报,1943-01-16.
[13]中共宁夏组织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共宁夏地方史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14]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15]经济建设声中边区各地合作社运动开展[N].红色中华报,1937-08-03.
[16]三边发展皮毛业公私合办设庄统销[N].解放日报,1943-03-18.
[17]盐池要求老户每家帮助一户移民[N].解放日报,1944-08-20.
[18]三边行之五盐池新潮[N].解放日报,1941-07-18.
[19]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禁止粮食出境及浪费的布告(1939年10月19日)[A]//甘肃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20]盐池县参议会决定春耕期内减少动员[N].解放日报,1942-04-01.
[21]盐池县参议会按三三制改选政府委员[N].解放日报,1942-04-26.
[22]王有,主编.盐池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3]陇东三边灾情严重边区政府多方设法救济[N].解放日报,1941-06-15.
[24]二区五乡成立义仓[N].解放日报,1944-04-01.
[25]盐池四区开义田六百亩[N].解放日报,1944-06-02.
[26]盐池驻军回敬劳动英雄送给王科耕牛一头[N].解放日报,1944-02-28.
[27]政协宁夏盐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盐池县文史资料:5辑[M],1989.
[28]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29]盐池县征收商业税35万元[N].解放日报,1945-08-10.
【责任编辑刘滢】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Governance over the Salt Ponds during the Shaan-Gan-Ning Period
LIAO Zhou
(Institute of History, 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During the Shaan-Gan-Ning perio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guid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did much effective work in recovering and developing markets, tapping fully the salt and other resources, establishing a fair and just social and economic mechanism. As a result, salt ponds became the "pillar of the economy" in the Border Region, contributing greatly to the region,s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ts economic governance demonstrated the Party,s wisdom and courage during its administration in the period.
Shaan-Gan-Ning; salt pond; economic governance; state governance
K269.5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码号
号】1674—0351(2017)05—0078—07
2017-07-28
廖周,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