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盗的曹操陵墓

2017-12-12潘伟斌

大众考古 2017年8期
关键词:画像石墓室天子

文 图/潘伟斌

被盗的曹操陵墓

文 图/潘伟斌

1号头骨被破坏的情况(男性)

我们在清理曹操墓室内的文物时,注意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关乎到曹操本人信息和生前身份、地位的那些重要文物,均遭到严重破坏,比如标志着他生前崇高地位的圭、璧、鼎等全部被砸坏,石牌断裂和残缺,兵器被毁,头骨面部被破坏。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有人故意为之?这是现代盗墓分子的杰作,还是古代盗墓者的所为?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什么时代?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揭示出掩藏在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不寻常的破损现状

曹操墓内出土文物众多,但这些文物出土时的保存状况,却让我们每个参与发掘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大多数破损严重。我们已经成功修复文物973件,但大量画像石、铁器、漆木器,因其数量巨大、破损严重,还没有完全修复出来。

我们在墓内清理出土62块带有铭文的石牌,其中六边形石牌55块,记载的内容为随葬品的名称及数量,保存基本完好;带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样的圭形石牌7块,从盗墓者手中还追缴回来一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石牌,这些带有“魏武王”字样的圭形石牌均已断裂或残缺。

2号头骨面部被破坏的情况(女性)

3号头骨面部被破坏的情况(女性)

曹操墓早期盗洞位置

根据出土石牌的记载,我们知道曹操墓内随葬有“圭一”“璧四”,果然出土有1个石圭和4个璧,其中3个为石璧、1个为玉璧。石牌上记载的随葬品中还有“镜台一”“渠枕一”,我们也发掘出土了一面大型错金铁镜,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回来一只石枕,上面刻铭为“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所有这些都证明了石牌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我们相信这些石牌并不是全部,数量应该更多,但是在历次盗掘中,有不少已经流失在外,它们应该是记载随葬品的遣册无疑。值得注意的是,石圭从中间断裂分为上下两部分;4个石璧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全部被砸碎,破裂成数块,并且残缺不全;12件陶鼎全部破碎,损坏严重;标志着曹操权柄的宝剑和佩刀全部被折断,其中1把宝剑残缺不全,2把直柄佩刀断为数节,并有残缺,1把环首刀虽然可以拼对在一起,却身首分离、刀身断裂;画像石除少数几块保存较好外,绝大部分被砸碎;墓内共有3套葬具,出土了一男二女3具遗骸,3具遗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部均被严重破坏,其葬具棺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画像石残块

画像石残块拼接

大块画像石

铁剑残块

直柄刀

环首刀

石圭

原由猜想

支离破碎的百辟刀

曹操墓内出土的这些刀剑皆为钢质,为曹操本人所佩,有学者推测其中的一把极有可能是曹操生前所铸造的百辟刀,为当之无愧的宝刀。在这把环首刀的刀首上,还缠有用金丝编制的金丝带,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曹操生前对它的喜爱程度。

何谓百辟刀?按照史料记载,每锻造一次称为一辟,经过上百次锻造,故称“百辟”,真可谓经历过千锤百炼。按照曹操生前所说,他铸造百辟刀的目的是“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摄服奸宄者也”。当时共铸造了5把,它们的去向由曹操亲自决定,他告诉世人这5把百辟刀是这样安排的:“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分别赐给了他最喜欢的儿子曹丕、曹植和曹林三人。这件事也能够在曹植的有关文章中得到证实,如《宝刀赋》序言中说:“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该段文字不仅清楚地记录了5把百辟刀的去向,同时也对这些宝刀上的铭文标识有所提及。由此可见,这些刀剑要么代表了曹操生前的权柄,要么对保护曹操自身安全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对曹操本人意义非凡。

这些刀剑的断裂,一方面说明它们的质地非常坚硬,当然它们也应该有很好的韧性,靠自然的力量一般是不可能断裂的。能够将其折断成数节,实属不易,其背后隐藏着破坏者对曹操个人怀有多么大的仇恨?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圭形石牌

六边形石牌

天子之仪遭破坏

在出土的石牌中,带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2块、“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石牌3块、长犀盾石牌1块、追缴回来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1块。由于它们并不是单一个体,加之这些武器前均带有形容词“挌虎”二字,应该是指曹操生前所用的仪仗,也就是魏王出行时所使用的“卤薄”。在其中一块六边形石牌上,明确记载有“白缣画卤薄、游观、食厨各一具”,这也说明了卤薄的存在。

那么白缣画卤薄对曹操有何特别意义呢?按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说明曹操生前就已经享用了天子礼仪,出行仪仗与天子同。按照侍中陈群、尚书桓阶的话说:“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取代汉朝已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情所望,然而,曹操是一位大智慧者、大政治家,他要的是实权而非虚名,面对近臣夏侯惇等人的劝进,他明确表态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表示甘愿做儿子的人梯,不愿意破坏当时由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权力秩序,坚持有生之年尊奉汉代皇帝,不取而代之。不愿意做皇帝的曹操,最看重的是位在诸侯王之上的特权地位。因而,这些与天子相同的仪仗对曹操本人来说意义非凡,它们正是曹操特殊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他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破坏这种标志,无疑是对曹操所最看重的崇高荣誉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

屋状石椁被砸碎

曹操的陵墓内出土有大量画像石及画像石残块,它们主要出土于3处:一是铺地石和墙基下面的基石,这些石块一般比较大,画面均被破坏,用铁凿仔细凿掉;二是现代盗洞周围,据西高穴老乡反映,它们是从墓室内被盗掘出来,然后堆积在那里,后经过车碾车压,多数变成了很碎的碎块;此外,绝大多数画像石及画像石残块则是出土于墓室内,既有完整的大块画像石,又有破碎的小块画像石残块。墓室内出土的画像石画面保存较好,与那些被破坏了画面的铺地石和墓壁基石相比较,我们发现,古代人对进入墓室的画像内容十分计较,推测画像石画面的内容对墓主人会有特殊的意义。

经过整理,我们发现这些画像石多为石屋上的建筑构件,如石雕瓦当、瓦垄、门框、柱子、门扇和四壁等。有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曹操棺木外面的仿木石屋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这就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仿木雕屋状石椁。它是保护曹操尸体的石椁,格外华美,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座石屋才被盗墓分子破坏,被彻底砸碎。

当然,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些棺木残存,也有可能是不同时期的盗墓分子在已经被破坏的基础上又无意而为之的结果。

石雕瓦当

图① 曹操墓后室北侧室内木棺残存

图② 曹操墓后室南侧室木棺残存

图③ 曹操墓后室南侧室内棺木残存局部与帐架构件

图④ 曹操墓后室顶部盗洞(右侧为早期盗洞,左侧靠下为现代盗洞)

十二陶鼎被砸碎

曹操墓中出土的陶鼎共计12件,它们个体偏小、做工粗糙,看起来与庞大的曹操墓室很不相称,这也是一些学者们提出异议的原因之一。然而,这12件看起来与曹操墓室规格格格不入的陶鼎,恰恰是他所提倡的薄葬制度的真实写照,曹操在自己的陵墓上实行的是真正的薄葬制度,不仅“不封不树”,而且无藏金玉珍宝。关于这一点,曹植在为其父亲所写的《诔》文中有明确记载:“明器无饰,陶素是嘉”。

这些陶鼎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它们对决定曹操的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园密器中关于皇帝用鼎制度规定:“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瓦灶二,瓦釜二,瓦甑一,瓦鼎十二……”。曹操墓中出土的陶鼎数量正好是12个,符合他生前享用和皇帝同样礼遇,高于一般诸侯王礼制的规定。它们被砸得十分破碎,其意图不言而喻。

天子重器无幸免

圭、璧更是皇帝与诸侯王专用之物,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礼器。其中,圭分为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镇圭为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一般长一尺二寸,曹操墓中所出土的圭长28.8厘米,按照东汉尺寸来算,1尺约为现在的24.08厘米,正好接近一尺二寸镇圭所规定的长度。然而,曹操墓中同出的还有骨尺一把,如果按照这把尺来换算,1尺等于今天的22厘米,那么,曹操墓中所出土的这块石圭长度为1.31尺,根据《后汉书·礼仪志》关于天子葬仪用圭记载:“司徒跪曰‘请进赠’,侍中奉持鸿洞。赠玉珪长尺四寸,荐以紫巾,广袤各三寸,缇里,赤纁周缘……”,这样一来,它与汉礼中所规定的皇帝安葬用圭已经非常接近。因此,无论从这两种换算中的哪一种,它都远远大于诸侯王所用圭的规格,与皇帝用圭相接近。

璧分大璧、谷璧、蒲璧等多种,大璧一般直径长一尺二寸,为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璧直径为28.9厘米,中间穿的直径为6.8厘米,厚1.2厘米,如果按照已经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骨尺来折算,正好接近一尺二寸,属于大璧之列,应该是天子或诸侯享天子之礼者亦用之的重要礼器。

本来圭、璧礼器都应该是用玉雕成,由于曹操实行薄葬制度,要求无藏金玉珍宝,墓葬中所用圭、璧均以石质代替。看似简陋,却是礼制所需,不可或缺,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因此,石圭石璧与玉圭玉璧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然而,这些东西都被人故意破坏掉。

出土陶鼎

出土石璧残块

报复的目的

由于这些器物的断面都是旧痕,可以肯定绝对不是近现代盗墓分子所为,说明这座墓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盗掘过,且对墓室内的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早年的盗掘者进入墓室内,没有将这些重要文物盗走,而是将其砸碎、折断和破坏,说明那次盗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偷取墓葬内的文物,而是带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报复意图。

让人产生这种强烈感觉的还有那些一同出土的石牌,所有六边形石牌几乎都保持完整,而带有魏武王字样的圭形石牌均被破坏,或断为数节,或局部残缺,残存部分大小不一,感觉是被人故意摔碎。“魏武王常所用”这几个字是能够证明这座墓是曹操高陵的最直接证据之一,也是唯一的带有曹操谥号的证据,但这类铭文却被不约而同地破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一定是有人冲着这些关乎曹操生前地位和所取得的荣耀的器物而来,政治目的十分明显,有破坏曹魏政权风水之嫌疑。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画像石墓室天子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天子当屏而立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墓室探秘
无字碑随想
汉风新韵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